[學子論文]探析電視相親節目的社會認知價值【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探析電視相親節目的社會認知價值【2】

——以《非誠勿擾》為例

顏 歡   征 鵬

2012年11月12日15:58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二、節目創新是其成功的另一原因

一檔電視節目要取得成功,最核心的本質就在於創新。《非誠勿擾》就是將節目創新和社會熱點問題充分融合,並通過精良的節目制作和嶄新的交友模式贏得了極高的收視率和觀眾的肯定,在與同類相親節目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一)節目樣式有戲劇性看點

在節目樣式上,《非誠勿擾》的男女嘉賓比例是1:24,故意以顛覆男權為出發點。男嘉賓面對女生,要展示他的個人魅力,還要在大屏幕上展示自己的工作住址、經濟狀況、家庭環境、教育背景給24位女生,然后接受女生詢問和主持人點評。這樣,一改傳統相親模式,女性掌握了選擇的主動權,男人則一直處於被審視的位置。女生是否保留“亮燈”,其結果都到最后才揭曉。男生的表現是否符合女生的審美標准和口味,是造成相親是否成功的因素。而這些未知的事件,充滿著極大的吸引力。

(二)大眾文化和草根文化興起

現代社會使個人在成長中充滿了困惑,一直處於一種緊繃的狀態,他們迫切需要一個能放鬆自己、發泄不快的渠道。誕生於大眾文化時代的電視相親節目,無論是節目形態還是傳播方式,都顯露其平民化、娛樂化的創作和服務理念。《非誠勿擾》沒有明星參加,但它的組織形式、主持風格等方面,都能使觀眾得到歡樂、放鬆。無論是女嘉賓的打扮,還是音樂的選擇、樂嘉的點評,似乎都不是簡單的相親,而是一場大眾狂歡,台上台下的人,都狠狠地娛樂了一把。

如今電視節目正在悄然發生著轉變,從最初觀眾僅是被動收看,到現在以觀眾為中心、參與性加強,電視成為從“二元世界”向“多元文化”轉變的載體。也許正是從相親節目開始,中國的電視節目開始逐漸回歸到電視的本源:草根性、大眾參與性[1]。《非誠勿擾》的成功不僅在於策劃的大眾化,也在於節目主角——嘉賓的大眾化來源。從社會背景來看,來自“草根階層”的嘉賓增加了節目的大眾性,觀眾對他們有極大的認同感,仿佛就是自己的身邊人。

(三)轉型為娛樂真人秀節目

就節目類型來看,如今的相親節目正從服務類轉向娛樂類,成為張揚個性、搏位出名的平台。娛樂元素的加入讓節目變得更吸引人,為相親節目發展帶來更廣闊的空間。《非誠勿擾》在節目中也有意識地增加一些娛樂性和話題性,也包含一些表演、夸張、演繹的成分。

張志祥在《當代青年價值的缺失與重建》中認為,在直面如火如荼的改革現實、優勝劣汰的競爭勢態、嚴肅冷峻的人生旅程和光怪陸離的社會怪圈的情況下,青年的人生價值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劇烈的嬗變和沖突[2]。《非誠勿擾》就體現了青年這種自我價值觀、擇偶觀和婚戀觀的多元和沖突,集中反映在固守傳統和張揚個性、注重心靈契合與追求物質主義、郎才女貌和門當戶對的沖突上。節目參與者以年輕人為主,他們大膽直言,氣質各異,受到與之年齡相仿的青少年關注。

第二章 電視相親節目與受眾社會認知

在大眾傳媒日益發達的現代社會,電視以其視聽兼備的形象特征,為受眾提供了較其他媒介都更有現場感的社會認知環境,給受眾帶來了“身臨其境”的視聽體驗,容易導致受眾混淆電視現實與客觀現實。

一、從客觀現實到電視現實

真人秀相親節目更是將電視的“仿真”功能發揮到極致。制作組在節目話題的取舍和組接過程中無不體現其主觀意識和價值取向,節目經過了電視媒介“把關人”從自身社會認知結構出發對節目的選擇和重構,在后期的寫作編輯過程中也為以自身的價值觀和報道思想為潛在的指導, 因此所呈現的並不是一個純客觀的真實,其中包含社會普遍認可的道德觀念,倡導符合時代要求的價值觀念。

除了在節目內容中透出一定的道德評價和價值取向,主持人寥寥數語的點評也往往將場面初步定性,可能引導或限制受眾社會認知的思維方向。

二、從電視現實到心理現實

受眾超越自身直接經驗,憑借媒介現實來認知社會,建構社會認知結構,形成心理現實。從媒介現實到心理現實,是媒體影響受眾的過程,也是受眾認知轉換的過程。受眾從自身的社會認知結構出發,“選擇性接觸”和“選擇性注意”信息的內容,並會在解碼過程中通過“選擇性理解”建構屬於自己的心理現實[2]。

受眾在觀看電視節目時,必然會用自己的社會認知結構對其修正或補充,對節目信息進行類比、解釋和推理,這樣,受眾從自身社會認知結構出發,針對節目形成了不同於客觀現實又不同於電視現實的心理現實。

受眾是具有不同世界觀、價值觀、生活閱歷、文化程度的社會群體,不同的個人屬性往往決定了他們具有迥異的社會認知結方式,進而導致對媒介信息的不同的選擇取向和關注程度。即使面對節目中的同一現象,受眾也會產生不同理解,形成不同判斷和評價。

三、電視體驗及電視圍觀

電視相親節目構建的“還原生活”的信息環境,大幅度地擴大了受眾的社會認知能力,滿足了受眾的社會認知需求。電視體驗可以讓他們悠閑地坐在家裡,以旁觀者的身份、冷靜的頭腦觀察節目中的真人秀,分析節目話題,評判嘉賓行為。更重要的是,受眾能通過別人的事件進行反思和引申,從中建構和拓展自己的社會認知結構。這種通過電視體驗形成的社會認知,既是對直接經驗的補充,也能在直接經驗中得到確認,或進一步指導直接體驗。

娛樂新聞把熱點話題搬上了熒幕,讓受眾足不出戶就能滿足“圍觀”的欲望,享受看熱鬧的愉悅。這種公開的、被社會普遍承認的電視窺視,可以使受眾更多、更廣、更深入地認知社會,電視讓窺視別人的觀眾心懷理所當然的優越感。長期耳濡目染這類娛樂節目,對受眾的社會認知、社會態度、 社會行為都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1]。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