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探析電視相親節目的社會認知價值--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探析電視相親節目的社會認知價值

——以《非誠勿擾》為例

顏 歡   征 鵬

2012年11月12日15:58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內容提要】電視相親節目的社會價值是其價值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它的社會效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的社會認知價值。電視相親節目能夠多方面反映群體生活現狀與面臨的問題,並得到大眾的普遍認同,引起社會的共鳴。本文以《非誠勿擾》為例,從社會認知的角度,論述電視相親節目對受眾社會認知的影響、探析電視相親節目火爆背后的社會原因,並選取《非誠勿擾》開播以來影響較大的案例,分析其社會認知價值,希望電視相親節目制作組能重視節目所反映的社會矛盾和潛藏的社會效應,從而更好地策劃創作,充分發揮此類娛樂節目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

【關鍵詞】電視相親節目﹔社會認知﹔話題﹔創新﹔娛樂化

緒 論

公眾常常會在物質目標和精神目標、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實際利益和道德義務的沖突中無所適從。而圖式理論提出,大眾習慣以固有的經驗和圖式來引導自身的行為模式。這啟示我們:當我們的生活充滿刺激,並變得越發復雜的時候,我們會越發需要樹立一個“參照系”來幫助公眾重構正確的認知結構,並且影響或改變公眾頭腦中固有而刻板的認知圖式,而大眾媒介,就在這類“參照系”中扮演重要角色[1]。因此,受眾趨向於從媒介信息中尋求社會認知的參照系,以實現與社會上多數人認知一致的願望,使自己擁有精神的安全感和與人相處的和諧感,從而跟上時代的步伐。

一、概念界定

“認知”這一概念來自現代社會心理學,與一般性的認知不同的是,社會認知將認知對象主要定位於人及其行為,“在現代社會心理學中,社會認知是指個體在社會環境中對自我、他人或群體的心理特征和行為規律進行感知、判斷、評價、推斷和解釋以作進一步反應的過程。”[2]相對而言,社會認知的信息來源總體分為兩大類: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在現代社會,間接經驗是人們社會認知的主要途徑。間接經驗主要來源於各種社會傳播活動,一種途徑是人際傳播,即通過個人與他人的符號互動認知社會﹔另一種途徑是借助大眾傳播媒介,即通過大眾傳播媒介提供的信息認知社會。大眾傳播媒介的出現大大擴展了人們的認知視野,成為人們認知社會的重要途徑[3]。

現代社會巨大而復雜的社會環境已遠遠超出了個人能直接感知的范圍,現實社會已經變成一個“不可觸、不可見、不可思議的”世界。但人們畢竟還要面對它、認知它,因此,就需要大眾媒介為人們提供一個可以感受、體驗的間接環境。大眾傳媒好比一面豎在現實社會和人們之間的鏡子,通過它人們可以更好地進行社會認知。

二、轉型期電視受眾社會認知的需求特征

新世紀以來,處於社會轉型期的電視受眾的心理需求成為學界的關注點。2000年,喻國明教授對北京居民電視收視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影視劇、娛樂綜藝、新聞三類節目居總體收視份額的前三位,分別佔總份額的23.4%、14.5%和12.0%。北京人收看娛樂綜藝類電視節目的平均時長為46.3分鐘,這一收視時長在其調查所列的11類電視節目中,僅次於影視劇74.8分鐘[1]。

江蘇衛視於2010年1月15日推出的新派婚戀交友節目《非誠勿擾》,在開播不久即引發了收視狂潮。2010年5月16日播出的第27期《非誠勿擾》以4.23%的收視率再次刷新省級衛視收視的最高記錄,也是近五年來中國省級衛視電視節目收視率的峰值[2]。與此同時,湖南衛視《我們約會吧》、山東衛視《愛情來敲門》、浙江衛視《愛拼才會贏》等收視率也是直線上升。電視相親節目的火爆現象,引發了學界和業界的思考。

第一章 電視相親節目興起的社會原因

時下,剩男剩女時代引發新時期的社會話題。一份由全國婦聯發布的《2011年全國婚戀調查報告》顯示,我國現有1.8億單身人士。適婚的單身男女在社會快節奏的步伐中,無暇顧及個人婚戀問題,加之多元化價值觀的沖擊,數量逐漸增多。他們的焦慮與困擾若沒有恰當的宣泄渠道,日積月累就會在精神世界中成為障礙性存在。相親交友節目的出現為疏導他們的精神焦慮提供了一處很好的宣泄出口,他們自由的言說獲得了相當一部分群體的共鳴和認同,及時反映了當下這一社會情緒。

調查報告還指出,在現有的單身者中,23.8%的父母正在幫他們四處尋找對象。因此《非誠勿擾》很大一部分受眾就是適婚男女的父母,相親節目的出現為他們提供一個方便的途徑,他們通過節目了解當下年輕人的擇偶標准,為子女做相親參考,也了解時下青年人的價值觀。節目參與者也以20歲到30歲為核心,這個核心年齡層男女,帶動了所有親朋好友,隻要家有適齡青年,全家都喜歡看這個節目,這樣無疑把相當數量的觀眾都鎖定成目標觀眾群,節目收視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一、節目話題是收視一大法寶

相親節目的話題是節目的靈魂,它把關注點聚焦在當今社會熱點的“剩男剩女”問題上,不僅為參與者擴大了交際圈,更通過對婚戀觀話題的探討,向觀眾表現了社會價值觀的分歧,倡導了一種多元價值觀,因而迎合了不斷變化的受眾心理,為擁有廣泛受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看點之一:爭議性話題

在《非誠勿擾》的舞台上,爭議性的話題是其制勝的法寶,尖銳的話語與大膽的討論從未停歇。有婚后財產,有婆媳關系,有拜金無罪,也有青年創業,住房、收入、生育觀、價值觀、對待農民態度、富二代炫富等,或瑣碎或宏大的社會熱點都囊括在節目話題中。 《非誠勿擾》選擇現實問題在熒屏上公開討論,提供了婚戀、家庭觀念的交流平台,讓處於現實社會面對種種生存和道德問題的人們分外關注。《南方都市報》評論說:“能把經濟、民生、時尚、欲望、隱私、親情等等元素一鍋端,……一個相親節目之所以得到了大於一個相親節目的關注效應,全因為后面有整個時代在襯底。”[1]江蘇教育台的電視人周雲龍也指出:“《非誠勿擾》不滿足於溫情斯文的相親交友,它要的是鮮明的話題性、凶狠的兩性搏殺,以容納那些困擾著人們的現實問題,金錢、房價、家庭關系,它是撕破臉的、夸張的社會漫畫。”

這樣一個娛樂節目還是“觀點的自由市場”,討論的話題非常流行又切合實際,再加上引人入勝的情節、緊張激烈的矛盾沖突、豐富深廣的知識容量,自然而然會掀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二)看點之二:不同價值觀激烈碰撞

爭議性話題不僅引發在場嘉賓熱烈討論,不同觀點的交鋒也成了吸引觀眾的看頭。《非誠勿擾》欄目制片人王剛表示:“與傳統的征婚節目隻看結果不同,這檔效仿西方‘真人秀’的欄目,希望打造一個展示社會價值觀的舞台。”節目中,各種價值觀得以全方位的表達,幾乎每期都會有個道德方面的極端。既有“寶馬女”、“拜金女”、“富二代”粉墨登場,也有追求真愛的平凡男女的交友成功。有公然宣稱理想的男朋友年薪要20萬的女嘉賓朱真芳,有以一句“寧願坐在寶馬裡哭,也不願坐在單車后面笑”,而語驚四座引起觀眾不滿的“拜金女”馬諾,也有因為心動女生面對巨款沒有他“幫助他人,回報社會”、“為人民服務”的社會責任感,而選擇放棄的,擁有世界頂級名校學歷背景的安田。

台上的針鋒相對很快延續到台下,觀眾們積極投入到社會議題的討論中來,有人批判欲望主義、物質主義橫行,也有人稱贊嘉賓們坦率大膽。同樣,跨地區婚戀問題也引發熱議。如今的相親節目在全國范圍內招募,不少嘉賓都有配對成功后異地戀的顧慮,面對緣分不得不考慮現實。有的嘉賓堅決否定異地戀,也有嘉賓坦然接受。例如《非誠勿擾》194期男嘉賓陸偉,雖討人喜歡,卻因坦言不接受異地戀而失敗離場。

因擇偶觀念及人生價值觀不同而產生的激辯,讓相親節目變得彌漫著火藥味。正是相親節目展現了這個特定人群的理想與現實差距的失望心態,讓即使沒有這種心態的社會觀眾,也被火藥味所吸引。

(三)看點之三:滿足嘉賓的虛榮心及觀眾的個人私欲

相親節目之所以火爆,還源於社會心理學上所講的人對人的一種窺覦心理。節目先讓男嘉賓在24位女嘉賓和觀眾的注目之下接受評判,在宣揚女權主義的當下,讓她們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獲得審判別人的“高姿態”。而且,很多相親節目還通過找各種性格奇怪的男嘉賓來滿足觀眾的胃口,有些節目甚至不惜降低品味,以惡俗來吸引眼球。很多嘉賓靠語言“搏出位”,上電視不是為了交友,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在東方國家,相親交友從來都是個人隱私,現在節目把這些隱私搬到了屏幕上,充分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和偷窺欲。美女們一個個嘴上毫不留情,內心高傲冷酷,常常因為千奇百怪的理由就把燈全滅了。富二代囂張、拜金女愛錢,人物在場上戲劇化的語言、表現,也迎合了普通觀眾求知欲、獵奇心、八卦他人隱私的心理。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