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電視新聞出鏡記者語言傳播行為研究--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電視新聞出鏡記者語言傳播行為研究

王楠 

2012年11月12日16:30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本文就電視新聞出鏡記者的語言傳播行為展開研究,在分析了出鏡記者現場報道語言傳播特點和傳播功能的基礎上,進行了出鏡記者現場報道的過程分析,並提出保証信息有效傳播的語言傳播行為策略。希望通過此研究能夠為規范我國電視新聞出鏡記者現場報道行為提供借鑒,以期實現電視新聞報道方式的多樣化發展。

【關鍵詞】出鏡記者﹔語言傳播行為﹔有效傳播

在媒體技術的支持下,電視新聞報道時態以及報道形式都發生了重大改變,新聞報道中主播們的機智應對、特邀評論員精辟的分析逐漸被精彩的現場畫面和出鏡記者出沒危險前線的身影所取代。出鏡記者成為了現代電視新聞的急先鋒,出鏡記者的現場報道更是成為了電視新聞的一種常態報道行為。自上世紀90年代后期,出鏡記者的形象才逐漸出現於國內電視新聞欄目,而這個時間相對於西方媒體遲了30年。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我國電視新聞出鏡記者報道雖逐步常態化,但報道水平參差不齊、報道行為無規范。

在傳播過程中,我們依賴語言傳遞思想,思想正是交流的主體。如果說語言是思維的工具,那麼出鏡記者的語言就是“表現新聞事實、展現記者思維,溝通記者和觀眾的重要工具。出鏡記者在鏡頭前用語言將動態的事件現場加以梳理表達,將具體的事件細節加以描述表現,將無序的事件因素加以抽繹歸納。” 所以,規范電視新聞出鏡記者語言傳播行為是保証信息能夠真實准確傳播的重要環節。

一、出鏡記者現場報道語言傳播的特點

1、語體口語化

人類的語言從語體上可分為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電視新聞出鏡記者一般使用口頭語言。出鏡記者現場報道的傳播模式是利用大眾傳播媒介技術的擬人際傳播形式,所以出鏡記者的語言恢復了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流狀態。在出鏡報道時,電視記者是向觀眾說事,而不是念稿、背稿或讀報。新聞事實的敘事邏輯不必拘泥於已有的語句安排,隻要保証敘事流暢、層次清晰就可﹔對於專業名詞,需要出鏡記者進行通俗易懂地解釋說明。因為語言的口語化,受眾能夠在毫不費勁的情況下,接受新聞信息的傳播。

2、結構片段化

出鏡記者現場報道時運用語言符號進行新聞敘事,出鏡部分可能充當整條新聞的開始、結尾、串場等各種段落。出鏡記者的出鏡報道時間隻佔新聞片的一部分,從新聞敘事角度出發,記者出鏡報道時的語言表達內容是片段化的,或是新聞導語、或是簡短總結、或是轉場。這種片段化處理方式要求出鏡記者在材料組織上注意邏輯銜接,為了保証與上下材料邏輯上的完整連貫,材料和材料之間必須要有作為銜接、呼應或過渡的語言,避免因信息缺失而使觀眾理解產生跳躍感。

3、語言的交流感

出鏡語言有具體的傳播對象,所以出鏡記者在語言表達時需要具有強烈的給予感和交流意識。從心態上來說,出鏡記者在進行現場報道時,都是急切的想要把自己在現場看到的一切以最快的速度告訴給觀眾。在真實的新聞現場情境下,出鏡記者面對鏡頭、手持話筒,要將交流意識貫穿整個報道過程。如果在報道時語言缺乏交流感,呈現“自言自語”的報道方式,會直接影響到受眾的收視情緒。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