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來愛夢》的對話因素--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2年第4期

《都來愛夢》的對話因素

吉順敏

2012年11月13日13:58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都來愛夢》是江蘇綜藝頻道2011年7月30日開播的一檔全新欄目,周六晚19:30播出(2012年起調至周六晚21:00播出),節目主體內容是每期接納四至五位普通的“心願來賓”,通過他們心願的表達,再經過“夢之隊”10人,將節目中設立的10萬元“愛夢基金”頒出。重點是借“心願”之名,觀照人們的真實生活,記錄人生百態,反映價值觀碰撞,點通社會各個穴位。節目首創大型公益指導服務新形態,涉及新聞、民生、公益、服務等領域,成為地面頻道的一次創新突圍之舉。跟蹤分析《都來愛夢》播出的17期節目可以發現,對話機制的充分運用,形成了節目獨特的競爭力。

一、內容的對話性

除主持人和愛夢嘉賓之外,《都來愛夢》設置“心願來賓”和“夢之隊”兩大主要角色,並在每期節目中設立10萬元的“愛夢基金”。“心願來賓”是“零門檻”報名,任何人(無論家庭出身、智力水平、貧富差距、知識結構、受教育程度、地區差異、性別、年齡等等)都可以到節目中說出自己的心願和所需基金的數額,而他們的心願能否達成,取決於“夢之隊”的10位評委,這些評委來自社會各領域,他們每人掌握當期“愛夢基金”的十分之一,決定是否頒給“心願來賓”。“心願不分大小,敢於說出就好,每一個心願都值得尊重”是《都來愛夢》的宣傳語,無論是心願來賓、夢之隊成員、愛夢嘉賓,還是列席現場的觀眾、微博達人團,都可發表意見各抒己見,參與一場思想對壘。各種角色營造了《都來愛夢》獨特的談話場。《都來愛夢》顛覆了以往電視節目的“傳——受”的傳播模式,構建了媒體創造的公共話語空間,使節目成為一個人人都能參與、交流、互動、對話的文化廣場。

二、對話理論的自覺操作

《都來愛夢》中,對話產生於人的自我意識的凸顯和因這種意識所引起的價值不自足的疑問。比如:“我的心願是什麼”、“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願?”等等。所有言說“心願”的人與傾聽“心願”的人都在不斷地發問、反駁、解釋中進行對話。每個人都會利用“差異性”來界說“心願”。而這種差異性是不可完結的。在向他人轉述某一事物時,人永遠隻能說出事物“在場”和“現時”的一面,而“不在場”和“非現時”的一面則難以說盡。《都來愛夢》節目始終讓心願來賓居於舞台中心,讓他們發表各自的主張,不管對錯,深淺,但說無妨,說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說。

節目不再以一種全知全能的視角進行敘述,不再給生活和事件完整的秩序,而是運用“奇特化情節”作為引起“對話”展開的背景或中介,將一連串的“事件”轉變成“情節”。《都來愛夢》中,奇特化情節會集中到危機、轉折、災禍、鬧劇諸方面,以打破線性時間結構以及空間的限制。它旨在恢復人對時間、對生活的真實感受,並引起人們傾聽、對話的欲望。如去年11月19日播出的第16期節目中,第二位心願來賓敖艷紅的敘事結構,就是典型的利用奇特化情節,將敘事節奏打亂,將敘事的速度“耽擱”下來,通過VCR外拍形式和節目現場演播廳部分,將情節“定格”在兩點上。一點是邊沿,以VCR形式營造出獨白情境中的對話以及闖入的即興的對話(如:敖艷紅被母親當面罵作神經病﹔敖艷紅第一次退場后在化妝間接受專家的心理干預等等),場景多為大門、入口、樓梯、走廊等,可以說這裡正在發生危機和轉折。另一點是廣場,即節目演播廳現場(如:敖艷紅現場曝出從小就迷戀香港明星劉德華,稱此生惟一的願望就是去香港找到劉德華,做他的愛人,並自曝為了劉德華守身如玉,從未有和異性近距離接觸的經歷,不能實現願望就離開人世……),可以說這裡正發生災禍或鬧劇。這種耽擱表明,如果目的不明或虛假,急於前行有何意義?在這種情況中,人們疑惑、提問、反駁、傾聽、震驚,各種形式的對話類型都挪到了“廣場”這一狂歡的空間上來了。敖艷紅盡管再荒誕,也沒有陷入無言以對的境地。夢之隊評委從一開始對敖艷紅的不解,到對其身世了解后的同情,以及她退場后又返場之間的心理疏導、幫助,再到她返場后情緒的轉變,都在推動著對話的展開。用前蘇聯文藝理論家巴赫金的話來說,對話就是希望被聽到,希望被人理解,得到從其他立場上做出的應答。對於心願抑或夢想,人們有各自的標准,有不同的判斷,時光流轉,世事相似,重復的場景之下,其實是物是人非。《都來愛夢》可以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復雜,人的心願就有多復雜。通過理解、同情、爭議后的內在變化,找到內心深處缺少的溫暖感覺。

《都來愛夢》搭建了一個平等、多元、對話的交流情境,解構特權話語,消解權威,構成一種多方言說和傾聽的對話關系,達成有效溝通。節目中無論是心願來賓、夢之隊、愛夢嘉賓還是主持人和觀眾現場等,更多是在進行交流與溝通,規避表演的成分,對話真誠、坦率、自然,沒有提前設計的痕跡,盡可能保証語言的原生態,不同觀點之間的交鋒碰撞激烈,過程真實可信,給受眾一種現場交流的真實感,符合大眾傳播的性質﹔在出現觀點沖突時,主持人能因勢利導,借機挖掘,深化升華主題﹔在對話的溫度方面,盡可能給予需要幫助關懷的心願來賓最多的話語機會,尊重對方做人的尊嚴和權利,充分尊重對方存在的價值,盡管對方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對他們在不同領域的貢獻和創造,則充分地予以重視,盡最大可能吸取其合理的、有用的成分,體現節目獨特的視角,摒棄道德審判,對各類細節抽絲剝繭,引起真實情感的爆發,實現助推心願的指導意義﹔在對話的廣度方面,不僅社會生活等“軟”性話題得到關注,而且政治、經濟、文化等“硬”話題也較多地涉及,敏感話題、邊緣話題也不再是若隱若現﹔在深度方面,話題能多層次、多角度展開,不浮於表面、就事論事,表現出明顯的分析力度。平等交流構成了節目的靈魂,節目始終傳遞給觀眾這樣的信息:這些觀點之間沒有優劣,沒有等級。節目在開播之初,採用樣片試播、公開測試的形式,並打破原有編排,將樣片安排在黃金時間和觀眾見面,由觀眾掌握“生殺大權”,決定節目的去留及走向﹔同時引爆網絡,吸引網友積極參與,激勵他們邊看節目邊留言評論,追蹤利用微博等新媒體延伸傳播,不斷增強制造話題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擴大與場外的互動。所有這些,都擴大了欄目的對話主體、對話層次和對話范圍,實現了在平等輕鬆的氛圍中進行對話交流,在共時中共鳴。

(作者單位: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綜藝頻道)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