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新媒體:幫忙節目的升級之道--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2年第4期

嫁接新媒體:幫忙節目的升級之道

周長城

2012年11月13日14:14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從2008年10月安徽經視的《幫女郎幫你忙》開始,全國地面頻道涌現出一股“幫忙風潮”,從信息提供、扶弱濟貧、協老助殘,到監督行政、法律維權,“幫忙”一躍成為民生新聞節目的升級孵化器。這類節目既繼承了民生新聞的平民視角,又突出貼近民生的服務性,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幫助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2011年10月12日,借助全媒體演播室的啟用,南京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在名牌欄目《直播南京》中推出一個子欄目《微博幫忙團》,節目在吸取了幫忙類節目精華的同時,在內容和形式上又有所創新。

一、借助網絡力量,打造“大家幫助大家”的平台

幫忙類節目的形式不外乎是記者接到求助電話,出動採訪求助人,帶著求助人的訴求,繼續追蹤採訪,探尋解決之道。如果當天能解決的,就在一篇新聞裡完整地展示幫忙的過程﹔如果解決不了的,則要做成連續報道,不斷推動求助內容向良性方向發展。在推動事情解決的道路上,記者或者說新聞媒體起了關鍵性作用。而《微博幫忙團》更側重於借助新媒體的力量,記者所起到的作用僅僅是搭建起一個平台,這個平台可以匯聚起千萬個人的力量,去共同幫助解決一件事情,體現大家幫助大家的理念。

《微博幫忙團》依托於微博平台,讓微博這一新媒體和電視傳統媒體相結合,網友的力量和市民的力量相結合,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相結合。不僅僅是記者在幫,而是整個網絡、社會在幫。微博在信息傳播、發動社會力量、共同解決某一個問題上,作用強大。《微博幫忙團》正是將微博的幫忙作用和電視的幫忙節目進行嫁接,體現出以下特點:

1.幫忙環節提前,從接到求助就開始體現出幫忙。每天在節目確定幫忙選題后,立即在《直播南京》官方微博上貼出求助人的訴求,同時派出記者採訪。2011年10月17日,節目接到求助,內蒙古土豆大豐收卻無人購買,南京一企業前去採購了1000噸土豆,幫助當地農民減少損失。這些土豆運到南京后的銷路也成難題,記者獲知這一線索后,在《直播南京》官方微博發布求助信息,立即引起網友的圍觀和轉發,並打聽這些土豆在南京哪裡賣,記者隨后在微博上公布了聯系電話和地址,並赴售賣點採訪。當晚節目完整地展現了這一過程。節目播出后,又有更多的單位和市民去採購愛心土豆。幫忙環節提前,使幫忙的時間縮短,更有利於解決求助人的燃眉之急﹔提前在網絡上發布,側面對節目進行了預告﹔節目播出后,更多幫忙的力量匯入,微博上同步更新幫忙進展,吸引更多人參與。

2.幫忙手段多元化,充分利用各職能部門官方微博的影響力。目前不少政府機構都在微博上開出了政務微博,及時發布各政府部門的政務動態。《微博幫忙團》巧妙地利用這一平台。記者在接到某些求助后,感覺到和某些政府部門相關時,在網上公布求助人的求助內容的同時@相關政府部門的官方微博。其中,媒體扮演了橋梁作用,將群眾訴求第一時間反饋給了相關部門,比傳統的記者去這些部門咨詢,或者等到節目播出后再去找這些部門,更提前了一步。這種公開的@政府部門的微博,也起到了監督作用,政府部門的微博有沒有回應,有沒有為求助人解決實際問題都在網友的關注中。

3.通過@同城媒體和網絡紅人,使求助內容迅速擴散,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微博一個重要的功能,通過不斷轉發使一條消息在短時間內迅速擴散。為了使求助內容能被更多人知道,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微博幫忙團》在發布一些求助的時候,會@同城媒體的官方微博和一些網絡紅人,通過他們的共同關注和轉發,使求助內容為更多人所知。

4.幫忙不僅僅體現在電視節目裡,也體現在網絡中。受每天播出時間的限制,也考慮幫忙題材的新聞性,每天在電視裡播出的幫忙信息隻有兩條,更多的幫忙體現在網絡中。大量不能做成電視節目的求助信息在微博上發布,比如尋物、尋人,雖然事小,卻能迅速提升人氣,溫暖人心。

二、找准內容定位,打出公益的溫情牌

幫忙類節目的內容主要是維權投訴,《微博幫忙團》卻另辟蹊徑,主要基於三點考慮:第一:《微博幫忙團》是《直播南京》的子板塊,如果以維權投訴為主,和《直播南京》的其他新聞會有重合之處,和以輿論監督為特色的南京電視台新聞頻道名牌欄目《東升工作室》的定位也會重合﹔第二、維權投訴節目容易侵犯到當事人的隱私,特別是將此類求助內容放到微博上,會被網友不斷放大,容易使當事人成為“網絡紅人”,身心受到傷害﹔第三,目前電視新聞節目中還鮮見以公益、溫情為特色的節目。《微博幫忙團》的選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類:

1.幫助市民解決生活中的燃眉之急。比如農產品滯銷,在幫助其打開銷路的同時,也在探討為什麼會出現“菜賤傷農,菜貴傷民”這種怪現象。而急尋救命血這類題材,也向如何儲備稀有血種這方面的深度進行拓展。這些題材的拓展避免了一幫一的局限性,做到服務和新聞兩不誤。

2.幫助群眾豐富精神文化生活。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對於精神文化領域的內容也很感興趣。《微博幫忙團》接到過南京棲霞區一個農民舞龍隊的求助,他們成立十年,迫切希望找到專業老師讓他們的技藝能再提高,而南京有很多專業藝術院校和表演團體也樂意走向民間。於是“幫忙團”牽線搭橋,幫助他們完成了這一心願。

3.故事化敘事方式,體現人文情懷。隨著媒體競爭的日益激烈,獨家新聞越來越少,新聞“怎麼說”比“說什麼”顯得更重要,敘事策略成為吸引受眾的主要因素。在這種背景下,新聞故事化也成為幫忙類節目的傳播形式之一。比如《微博幫忙團》報道一位老者想修復其母親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照片,圍繞這張照片有著怎樣的故事?以說故事的方式,說出當事人的訴求,溫情的方式更容易打動觀眾,吸引觀眾,實現幫助當事人和收視率穩步提高的雙贏結果。

三、打造品牌形象,突出欄目可識別度

節目的包裝、新技術手段的應用同樣能夠博取觀眾的注意。《微博幫忙團》借助南京電視台耗資七千萬元打造的全媒體演播中心。演播中心專門有一塊新媒體演播區域,這個區域是 14塊42寸的LCD液晶顯示器通過異型相拼接,左右子顯示器與主顯示器形成類似iPad的菜單式聯動。直播過程中主持人可以用手機或iPad控制異型組合屏上的任意一塊子屏幕,直接將網絡微博拉進直播現場。幫忙新聞中具有代表性的圖像就在屏幕上顯示,根據主持人的手勢,隨時調出。

《微博幫忙團》和其他幫忙節目相比,一個很大的特征是其直播化。節目這邊剛播完,那邊就有反饋信息,有觀眾打入電話表示可以幫忙解決,在直播間接入求助人和熱心人的電話,現場解決問題,凸顯欄目的影響力。同時,網絡上的回復也可以隨時插入節目中,提高人氣。這種互動,不僅是多種媒介共存環境下,電視拓展生存空間的一種必然選擇,也是在新媒體的競爭壓力下,傳統媒體的必由之路。

從《微博幫忙團》的實踐來看,隻要找准定位,新媒體同樣能夠為“我”所用,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將傳統媒體的權威和影響力向網絡滲透,拓展節目空間,形成立體傳播形態,這既是幫忙類電視節目更上一層樓的有力武器,也給新聞節目的突破和創新提供了參考。

(周長城:南京廣播電視集團新聞中心新聞部副主任)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