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類電視節目的改善之道--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2年第5期

教育類電視節目的改善之道

惠雨燕

2012年11月13日16:16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教育類電視節目傳播教育信息,內容廣泛和豐富,凡是有益於人們身心健康的題材都可以是它的表現對象,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歷史、地理、音樂、美術、科技等各個方面﹔形式也是豐富多樣,如紀錄片、系列專題、講座、訪談、競賽。隨著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電視逐步從單向傳播模式轉變為互動傳播模式,教育類電視節目的效能和形式也將得到更大的提高和豐富。

一、發展現狀

近年來,各地電視台開辦的教育類節目有了較好的發展,在社會上受到廣泛的重視和歡迎,有的甚至比綜藝節目的收視率還高,如央視10套的《百家講壇》引發了國學的熱潮。不過在快速發展的背后,教育類節目也存在不少問題。

長期以來,教育類節目生產部門較為弱勢,投入大,相對產出卻較少,經濟效益差。節目制作部門缺乏市場意識,沒有充分利用資源,對教育類節目的衍生產品開發得不夠,傳播渠道也不夠多元化。

人們在經歷了緊張的工作和學習后,收視需求落在教育類節目上的不多,而且有些教育類節目形式過於呆板,把觀眾當作受教育者,以“傳教者”的角色去傳播信息,教導味濃重,節目乏味、無趣。

教育過程應該是雙向的,但目前的教育類節目缺乏互動性,僅僅是“我播你看”,沒有及時的反饋,即使有所反饋,也存在滯后性,影響觀眾的收視熱情。

二、改善之道

1.引入市場機制

一是通過市場手段逐步促進教育類節目的繁榮。教育題材的廣泛性並不等於教育類節目定位的寬泛性。欄目化並不是教育類節目的最佳形式,教育類節目應以系列化節目為主,節目生產專題化、項目化,通過論証選題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經費預算、觀眾定位、收視預期、節目回報等之后,再投入制作,確保節目在市場上的生存能力。教育類節目如果定位過於寬泛,會失去固定的受眾群,越專業的教育類節目越能吸引目標受眾和廣告客戶的眼光。

二是開發市場。節目專題化可以吸引相對固定的受眾群,而擁有固定受眾群的教育類節目對應著潛在的消費群體。教育類節目在提高節目質量和收視率的同時,做屏幕外的延伸,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比如制作配套的圖書、雜志、產品直銷等,形成策劃、制作、宣傳、銷售、服務等一系列配套的流程。目前,有些傳播美妝時尚知識的節目做了初步的嘗試,比如湖南台教育類美妝節目《我是大美人》開辟了淘寶網的旗艦店,出售在節目中介紹過的產品,節目傳播信息的同時也做觀眾的購物參考,更具權威性和公信力。

2.注重服務性

由“傳者本位”向“受眾本位”的理念轉變是教育類節目市場化的必然結果。中國教育電視台的《職來職往》做得比較出色,充分考慮到了觀眾的收視需求。大學生就業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職來職往》為大學生開設了一堂免費的就業指導課。它通過求職者和面試者之間的觀點碰撞,以擇業觀和就業觀的話題辯論為基本形式,反映職場真實面目,還原職場法則,旨在引發人們對關於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深入思考。節目不說教,不夸大,解開了大學生和初入職場的上班族就業的各種困擾,得到觀眾的關注和認可。

3.融入娛樂元素

過度強化教育功能的教育類電視節目反而讓受眾對其敬而遠之,節目在發揮教化功能的同時,也應滿足受眾的娛樂需求。可以在教育類節目中加入娛樂元素,綜合利用各種電視表現手段,讓單純的說教演變為一種更為輕鬆愉悅的方式去傳播知識。比如湖南衛視的脫口秀節目《天天向上》和生活智慧類脫口秀節目《百科全說》,前者宣傳文化、行業,后者介紹養生之道,雖然節目形式夸張、搞笑,但是每期節目觀眾都可以學到一些知識,實現了節目教化和經濟效益的雙重收獲。

4.增強互動性

數字電視的普及為教育類電視節目實現良好的互動提供了技術支持。以數字電視為載體,利用交互性極強的數字電視技術進行節目的設計和制作,為受眾提供互動電視節目服務,改變了教育類電視節目原有的單向傳播方式。主要可以通過網絡視頻點播、電子節目單、網絡電視等方式實現。如網絡視頻點播能夠實現基於廣播電視系統的雙向、實時、互動的收看模式,與互聯網連接,共享網絡資源,實現了節目按需觀看的便捷,滿足受眾的需求。

5.強化品牌意識

品牌節目的文化蘊涵要一脈相承,注重個性化、差異化定位,不斷創新求變。一些知名的教育類電視節目已經有了品牌建設理念,比如央視的《百家講壇》,其學術大眾化、講座故事化、雅俗共享的節目理念,賦予它濃郁的文化品質和人文精神,喚起觀眾對文化的認同與參與,使得觀眾養成了自然的收視習慣,也將“百家講壇”這個品牌“烙”在了觀眾的心裡。再如央視10套的《希望英語》節目主辦的希望英語大賽已經成為了一年一度的英語比賽盛事,其品牌效應已經顯現。

(作者單位:南京廣播電視集團)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