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是孩子們最喜愛的大眾傳媒,CSM媒介研究數據顯示,4—14 歲的兒童平均每天接觸電視的時間為2小時左右。遺憾的是,少兒節目在內容、形式和語言等方面都存在著比較嚴重的成人化傾向,成為阻礙節目健康發展的頑疾。
1.內容的成人化
近年來,一些少兒節目片面追求收視率和經濟效益,熱衷於舉辦各類時裝表演和五花八門的選秀活動。這些節目與少年兒童的年齡和生活嚴重脫節。兒童身著奇裝異服,登台模仿成人表演,扼殺了孩子們寶貴的童真,使眾多頭腦清醒的家長和社會各界有識之士憂慮不已。
不僅少兒真人秀節目成人化傾向愈演愈烈,連兒童動畫片也越來越成人化了。不少兒童動畫片的台詞油滑、低俗、暴戾,江湖氣味很濃﹔有的滲透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自私自利、玩世不恭等低俗意識﹔還有的把成年人的談情說愛也搬進了兒童動畫片……
2.形式的成人化
少兒節目應當以娛樂性、趣味性見長。但是,現在的少兒節目卻對兒童的所需、所想並不真正了解,習慣於從成人的角度來構思節目,缺乏少兒節目應有的娛樂性、趣味性,在形式上與成人節目區別不大。
3.語言的成人化
現在的少兒節目缺乏孩子稚氣、率真的語言特色。成人語言、書面語太多,不生動,不形象。有的主持人面對學齡前兒童,翻來覆去地講著一些隻有成年人才能聽懂的詞語和成語﹔有的節目雖然讓孩子來當主持人,但是這些小主持人卻口口聲聲地說著大人話,背誦著連他們自己都不太懂的台詞,聽起來十分別扭,導演的痕跡明顯。
出現上述種種現象,主要在於節目制作人員的“少兒本位”意識並未樹立起來。要克服少兒節目的成人化傾向,充分發揮少兒節目的功能和作用,需要解決好以下問題:
1.關注童心世界,立足少兒本位
在成人根深蒂固的潛意識裡,總是把兒童看作是成人的附庸。隻要聽大人的話,服從大人的做法,就是好孩子。兒童的成長、發展由成人來設計、規劃和主宰,兒童的主體地位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首先,少兒節目制作人員應該放下架子,深入實際,理解少年兒童的所思所想。一些優秀的國外少兒頻道十分注重傾聽孩子們的聲音,與孩子們形成良好的溝通交流關系。美國迪斯尼頻道在做節目之前,經常和幾百個孩子交流,對每一個環節進行測試,以保証節目有足夠的樂趣和效果。
其次,改變少兒節目由成人主辦、主宰的格局,盡量讓少年兒童參與節目的採編。由優漫卡通衛視制作的《我愛飯米粒》節目,重視“為孩子們而制作”的節目理念,並在去成人化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我愛飯米粒》由《開心煲仔飯》和《我愛上學》兩個部分組成。節目中沒有專家評委、老師和家長來指手畫腳、耳提面命,也沒有導演的痕跡,有的只是在現場為孩子們服務的工作人員。孩子們成了這個節目的主人。在《開心煲仔飯》裡,“團隊精神”、“榮譽感”、“挑戰自我”、“挑戰極限”等優良的意志、品質,能夠在孩子們的身上體現得充分、鮮明,制作人員只是把特定環境下孩子們的真實表現記錄在節目中。
2.堅持娛樂性原則,處理好教育與娛樂之間的關系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少兒節目即使強調教育功能,也應該把價值觀念寓於娛樂、游戲、故事之中。少兒節目首先要讓孩子感到快樂、好玩、有趣味,讓他們在充滿歡樂的氣氛中度過童年。孩子看電視就是“看熱鬧”,就是娛樂,在玩樂中學習和模仿。
少兒節目應該有教育主題,但不能夸大教育性,更不能以教育來涵蓋少兒節目的所有屬性。電視是少兒了解外部世界的一扇窗戶,是他們娛樂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但不能替代學校的教育,只是學校教育的補充。
3.主持人語言宜口語化、趣味化、孩子化
兒童的理解接受能力比不上成年人,口語具有淺顯易懂、親切感人、表現力強的優點,是最適合兒童聽的語言。有的節目主持人故意裝成小孩兒模樣,說小孩兒話,以為這樣便能吸引孩子,致使少兒節目言語夸張、動作做作,嚴重脫離兒童的實際。
要做到語言的口語化,主持人應盡量選用貼近兒童生活的口頭語以及兒童一聽就明白的短句和簡單句。主持中的幽默插曲、穿插的小故事、摹態擬聲、夸張的戲劇性沖突、引人人勝的情節等, 都可產生妙趣橫生的效果。這些因素能有效解除兒童的心理疲勞,吸引兒童的注意力,激發他們愉悅的心情。追求語言的趣味性,必須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能使兒童獲得啟示和教益,以不傷害兒童的身心健康為底線。
(作者單位: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優漫卡通衛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