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語言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2年第5期

廣播電視語言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齊格輝

2012年11月13日16:43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一、存在問題

當今的廣播電視語言使用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1.知識性錯誤。在字音誤讀、用字不規范、詞語誤用和不合語法四個方面有著不同程度的表現。

2.文風走向粗俗化。在某些電視廣告中,廣告商利用諧音亂改詞語或成語。如蚊香廣告中的“默默無蚊(聞)”、冰箱廣告中的“制冷鮮(先)鋒”、糖水店招牌“糖糖(堂堂)正正”等。如果任其泛濫,就會使具有固定詞義和用法的成語失去其本來面目,使正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學生不辨真偽,陷入誤區。

套話則是從程式化的角度對語言的污染,使本來新鮮、活潑的語言變得呆板、僵化,缺少創新,使廣播電視節目語言越來越粗俗。在新聞、評論、通訊、講話中,開頭通常出現“在……下”、“在……中”、“經過……”等雷同的狀語結構。在廣播電視語言中還有一種套話是“大家”、“眾人”、“全體人”都說著同樣的話或做著同樣的事情。

3.方言、港台腔盛行。一些地方的節目中方言播音比重過大,且多數佔據黃金播出時段,從而使普通話節目處於劣勢地位,這是一種方言抬頭的傾向。也許有人認為,方言土語的表現力比普通話強,某些意義在普通話中難以找到合適的詞語替代。然而,方言卻讓外來人口無法理解,這樣做相當於固定住部分受眾群,而把另一部分排除在外。當然,這裡提及方言盛行的問題僅針對於用普通話播音和主持的節目,在方言台、方言節目裡不成問題。

一些主持人以說帶有港台腔的話語為時尚,明明可以干干脆脆地說“不要走,留下來”,卻硬要加上一些嗲聲嗲調語氣詞,說成“不要走了啦,留下來嘛”,聽上去惡心。

二、產生原因

廣播電視語言存在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代社會面臨的一些問題。

1.外來詞語的沖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外來詞語不斷進入我們的日常交談中,深深影響到社會語言的發展。外來詞語包括英文縮寫詞、港澳粵語詞、其他地方詞以及衍生出來的網絡詞匯。“B2C”是英文“Business-to-Customer(商業機構對消費者)”的縮寫,英文中“2”與“to”發音相同,因而縮略詞中以“2”表示“to”,那麼“B2C”就該念成“B to C”,可是主持人卻念成了“B 二(?r) C”,令人啼笑皆非。

網絡詞匯可看作是由外來詞匯衍生而來的,對廣播電視語言的影響不可小覷。現在,“傷不起”、“有木有”、“給力”等這些曾在網絡上風靡、流行的詞語被人們運用到日常生活的交談中,並也常常出自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口中。

2.話語責任的欠缺。一是傳播者主體意識缺席。廣播電視媒介的傳播主體代表什麼人的立場,表明何種觀點、態度,所說話語的指向為何,這些理應在張口之前加以充分考慮,並體現在語言傳播過程中。但在實際的廣播電視語言傳播中,傳播者主體意識缺席,表現不盡如人意。

二是把關意識弱化。廣播電視語言傳播者是最后的把關人,他們需要抉擇傳播什麼、不傳播什麼、什麼能說、什麼不能說以及採取何種方式傳播。但由於忽視最后總結、加工和把關的責任,傳播者在節目中信口開河、胡言亂語的現象越來越多。

三是傳承先進文化責任的缺失,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有的人失去了應有的判斷能力。

3.規范滯后使然。語言是不斷發展的,語言自身的傳承性,顯示出獨特的交際功能:在豐富的交際中應對各種變化,產生更加有表達力的語言,產生更多的基於生活、生產實際的意義。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並不斷產生新的規范,且突破原有的規范,這是必然的。廣播電視語言中存在的問題,應當在發展中逐步解決。

三、應對策略

1.提高從業者語言素養。廣播電視工作者要過好語言關,要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使用標准、規范的普通話,這是使廣播電視語言純潔和健康的基本保証。要掌握好廣播電視語體及其分語體的特點,這樣不會使廣播電視語言脫離語體的體系,在語體總特征上造成混亂。

廣播電視工作者到基層生活中去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傳播的語言才不會脫離群眾、脫離實際。人民群眾的語言形象、生動、活潑,具有朴實、生動、風趣、自然的語言特色。一些有經驗的記者,長期深入基層,與普通百姓打成一片,寫出的文章注意運用群眾語言,既能表達新聞人物鮮明的個性,又能借群眾語言體現新時期的主旋律,增加了節目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2.牢固樹立傳播主體意識。“傳播主體可以涵蓋這樣兩方面內容:一、播音員主持人對身處的社會環境的變革、行業體制的發展所具有的客觀判斷,對自身工作的性質、地位、作用、價值的正確認識﹔二、在上述基礎上,播音員主持人在有聲語言創作中其價值觀、審美觀、傳播意識、服務意識、主動意識、人文意識及自身綜合修養對有聲語言和副語言的觀照。”[1]

傳播者在話筒鏡頭前轉化語言時,他們的價值觀、審美觀、藝術觀及各種意識和積澱都將或明或暗地滲入其有聲語言中。因為思維是隱性的流程,這就使得主體意識的外化也是一個復雜而隱性的過程。

2.引導媒體規范語言。相關部門需要規范外來詞匯、網絡詞匯等在廣播電視語言中使用的政策,引導廣播電視語言更加規范,使廣播電視語言更好地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比如,為了使外文縮略詞的規范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嘗試編寫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使用外文縮略詞的規范手冊。

4.建立監聽監看制度。這是清除廣播電視語言污染的切實可行的制度和措施。各台可由總編室牽頭,以在職人員為主,另請一些語言文字水平高的退休同志協助,建立常年的監聽、監看班子。監聽、監看中發現的差錯,可以隨時反饋給編輯、記者和主持人。差錯率、正確率可以跟獎懲挂勾。(齊格輝:廣州市番禺區廣播電視台副台長)

注釋:

[1]謝雅而.廣播電視語言傳播主體意識芻探.神州.2011-05.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