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記者阿內特:我隻採訪大人物【3】--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24小時滾動新聞

戰地記者阿內特:我隻採訪大人物【3】

2012年11月21日09:54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2001年,“9·11”事件發生了。阿內特的採訪錄像也被重新翻出來,這段對話讓他聲名大噪,成為全世界第一個採訪這個身居山區恐怖分子頭目的西方記者。

  “等到我死了,要是能在天上碰上本·拉登,我真想再採訪他一次。”阿內特在演講中忍不住補充說。

  他的名氣讓他在工作上少了很多障礙,他約得上所有他想約的採訪。在海灣戰爭爆發10天后,他就專訪到了當時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他形容薩達姆像個“好萊塢舊電影裡的拉丁情人”,就連去見薩達姆之前的安全檢查,阿內特忘帶了漱口水,都能嘻嘻哈哈地跟搜查員開玩笑,“過一會兒我不跟薩達姆接吻,這樣可以了吧!”

  在長達4個小時的講座裡,他走馬燈似地講述了23場戰爭,卻很少提及戰場的危險。他說,自己還是在28歲坐飛機去越南的時候,在小冊子上第一次讀到,戰地報道是件危險的事,“有時候,你發現自己正處在戰斗之中,你應該表現得像個戰士,竭盡全力活命,不要受傷”。

  但事實上,死亡離他並不遙遠。1967年在報道越南戰爭時,為了能夠盡快把採訪內容發出去,他不得不尋找最早出發的飛機離開,而那是一班裝載著尸體袋的飛機,袋子裡面裝有100具死難士兵的尸體。作為“唯一活著的乘客”,阿內特坐在貨艙前部,看著袋子裡的血水一點點滲出來,當飛機開始急劇傾斜下降時,這些粘稠的液體甚至淹沒了他的腳踝。

  “我覺得我大概是全世界運氣最好的男人了,我報道了23場戰爭,可我連個腳都沒崴過。”他笑嘻嘻地說。

  如今的阿內特雖然左耳戴著助聽器,但跟人聊天兒的時候,他還是不得不扭過頭去用右耳才能聽到。他的手背長著星星點點的老人斑。已經謝頂的他把頭發全都染成發亮的黑色,但是靠近頭皮的地方,白發還是沒能藏住,露了出來。

  當有媒體邀請他再次奔赴巴格達的時候,已經70多歲的他決定“逃跑”。他的中國朋友邀請他來講學,而他也在網上發現,汕頭是個“有海鮮的中國南方小城”,於是拿著邀請卡,從炮火連天的戰場來到了溫暖濕潤的南部城市。

  剛到汕頭大學的時候,他在給女兒的郵件裡寫道:“早上7點半,我走去上課,濃霧縈繞的校園和旁邊的山丘,讓我聯想到中國水墨畫裡經常出現的一幕——群山環繞的鄉間,孤獨的旅人走向山谷對面的家鄉。當我跨過荷花池上的小橋走向新聞學院的時候,這種感覺更加強烈了。”

  在結束了整整一天的演講后,阿內特還會耐心地站在講台后面,側著耳朵跟聽講的學生聊天兒,聲音洪亮地說著自己在23場戰爭中的經歷,絲毫沒有疲憊的樣子。

  “每個人都跟我說,‘你肯定累了,要不要休息一下’,我可一點都不累!我還沒打算退休呢!”阿內特說。“如果有機會,我真願意重頭再來。我真覺得這一切都是恩典。說不定下次見到我,我可能又回到了巴格達呢!”

  在那裡,阿內特曾經是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中唯一一個被允許留在伊拉克的戰地記者,全世界隻有盯著他的一言一行,才能知道巴格達發生了什麼。

  他穿著藍色毛衣,一手拿著電話,一手扶著酒店陽台把手,躲在拉著窗帘的玻璃門后面看著眼前的這座城市,正在被燃燒著的炮彈夷為平地。

  阿內特沖著話筒,向世界宣布:“巴格達上空閃過燃燒的炮彈,像是嚇人的閃電,天空亮如白晝,戰爭開始了。”(李斐然)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