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中國社科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韻公--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 >>2013年·第1期

抓機遇 迎挑戰 助推中國學術發展繁榮——

記中國社科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韻公

王文娟 許薇薇?

2013年01月10日13:34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中國社科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是中宣部指定的七大研究基地之一,作為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的專門機構,中心自成立以來,利用自身優勢,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核心,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學術活動,取得諸多學術成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方法,其研究成果也為學術界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借鑒和參考,對學科建設具有戰略性的推動作用。尹韻公教授作為中心主任,更是兢兢業業,潛心研究,深入挖掘,以史為鑒,縱橫對比,在傳承歷史的同時,放眼世界,放眼未來,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建設乃至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全國貫徹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之際,我刊記者特別採訪了中國社科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韻公教授。

尹韻公,男,現任中國社科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全國記協常務理事、國家社會科學規劃辦新聞學科組評審委員,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新聞學教材編寫課題組首席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在國務院研究室工作期間,為黨中央和國務院起草了大量的重要文件、領導人講話和專題調研報告。代表作《中國明代新聞傳播史》、《西北採訪萬裡行》、《孫權》、《急選報:明代雕版印刷報紙》等,其中專著《中國明代新聞傳播史》對明代新聞傳播活動進行了深入地卓有成效地探索﹔曾發表多篇對黨報的性質和功能、輿論監督及新聞自由等問題有創見的論文。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尹主任您好!很榮幸能採訪到您。請您介紹一下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概況及主要工作。

尹韻公:我也很高興接受你們的採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領導,成立於1993年10月,原名“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黨的十五大以后,更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2004年1月1日起改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2009年5月改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由中宣部指定的全國研究基地共有七處。其中屬於中央一級的則是有國防大學、中央黨校、社科院以及教育部四大基地,地方則是以北京、廣東、上海等省直轄市為三個基地。這些研究基地的所有工作均由中宣部統一指揮,通過研討會和座談會的形式,直接發布工作任務,對黨的各種政策和理論進行實時報道,並為大眾解疑答惑,進而更好地貫徹實施黨的各項方針政策。作為中宣部指定的全國研究基地之一,我中心主要利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科齊全、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對策研究並重的特點和優勢,通過各種形式的學術活動,組織學者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開展相關的理論研究與宣傳工作,為推動黨的理論武裝和理論創新服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文化建設、政治思想建設、社會道德建設和黨的建設服務。

記者:在新聞史研究中,您曾出版過不少相關新聞史和新聞理論方面的專著,為我國新聞學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理論支持,請您講講有代表性的幾部。

尹韻公:那就以《中國明代新聞傳播史》為例吧。《中國明代新聞傳播史》是我的博士論文,當時方漢奇老師讓我選擇清明史作為研究課題,但是由於清明時期的歷史考証時間較長,關系復雜。在較短的時間內,將其研究清楚是絕對不現實的事情。二選一,我便選擇了明代的新聞史作為研究對象。由於明朝的新聞傳播相較於同時代的哲學、文學、科學等方面,似乎並不耀眼。而國內這方面的研究學者也較少,因而論文中提出的各種問題旁人都少有提及。論文先是從宏觀角度對明代的新聞傳播進行了整體概述,然后又分別從微觀角度對這一時代的各種新聞傳播介質和形式做了描摹,其中邸報是我著墨較多的方面。邸報和朝報在目前來說,其界定區別還很是模糊。我當時便是根據自己搜集到的資料進行了描述。希望這篇文章能為眾多的后來研究者提供一點幫助和參考。

記者:您的學術專長是新聞傳播史論研究,曾作為國務院研究室官員遍訪各國,對各國的新聞事業有較深了解和研究。您認為中西新聞史論有哪些異同?原因何在呢?

尹韻公:各國家民族的新聞史形態是由各個民族的歷史起點所決定的。由於歷史起點不同,各個國家、民族之間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文化風俗,從而造就了不同民族的文明形態和歷史進程,也就理所當然經歷不同的文明歷程。以古希臘、羅馬為例,從其各種文字形態和發明創造以及社會制度上我們便可以發現其與中國文明的不同,這也是造成中西方新聞傳播史各異的原因。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它們在某個特定時段也存在著相似之處。這些相似之處也是有其原因的。首先,這就要得益於交通方式的發展。交通的便利促進了人們之間的溝通與互動,這必然促進了各個民族之間的融合與互通有無。這是形成各國新聞傳播史相似的根本條件之一。

另外,在新聞傳播史的發展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就是信息傳輸技術的發展。從歷史的角度出發,可以看到信息傳輸技術的巨大進步。追溯我國古代的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為溝通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它們給世界帶來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可謂是一場顛覆性的革命。近代,以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為范本,透視出科學技術的進步給新聞傳播帶來的重大機遇。這些技術的不斷發展,不僅促進了各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物質的富裕,同時也拉近了各民族之間的距離,為民族間相互溝通和文化交流開辟了重要的渠道。

我國雖然在古代是一個新聞業非常發達的國家,但是由於清朝時期的閉關鎖國,再加上近代工業文明的興起,對我國新聞業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使得我國的新聞業迅速落后於西方國家。西方國家信息傳播手段的興起還有一個方法的問題,那就是西方國家信息傳播能將自身的新聞業發展與歷史發展相結合,進而創造出燦爛的西方文明。在此,我要提出的另一個問題是互通有無的方法問題。雖然各國都在借鑒學習和吸收其他國家的成果經驗,但是決不能照抄照搬,要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吸收借鑒的過程中保持自己獨特的一面,才能真正實現自身各方面的長遠發展。

記者:您認為從事新聞研究人員應具備哪些素養和品質?您能否為年輕新聞學子提幾點研究新聞的方法?

尹韻公:就目前而言,當代社會對新聞記者的要求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講述。首先,就是要具備國情眼光。對於一名記者來說,其天生就被賦予國別屬性。不同於普通大眾的泛泛而談,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新聞記者,首先便要對自身所處的國別地域的國情有一個詳盡的了解。隻有立足於國情,才能對事件的原委以及事件發生的根本有一個透徹的、正確的認識。這是要成為一名新聞記者的首要品質。其次,就是要具備世界眼光。所謂世界眼光,是說對於一名新聞記者而言,要對天下大勢有一個清楚的了解和認識。尤其是在經濟、文化與傳播技術發展迅速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如果不能以全局的角度去觀察了解,孤立的看待某些事物,則會一葉障目,以偏概全,導致新聞報道的片面、失實。再次,就是要具備歷史眼光。具體分析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歷史,採用歷史的眼光,對其縱橫比較,獲得自己對世界新的認知和客觀的認識。認識歷史,認識到歷史發展車輪的轉動,具備一個新聞記者應有的歷史穿透力,進而真正地做好新聞報道。

對於廣大初涉新聞行業的工作者而言,要具備以上專業素養和品質的同時,還要掌握正確的研究方法。就目前社會所需而言,則是要打破傳統的新聞採訪撰寫模式,並在具備其基本品格的基礎上成為專家型記者。所謂專家型記者,是區別於一般的隻局限於從事大眾記者都能從事的記者而言的。其工作的內容不僅僅是撰寫一篇通俗的消息、新聞稿,而是面對紛繁復雜的專家學者信息,能夠找到自己的見解,真正實現報道的價值。

以經濟記者為例,就需要對國內外的經濟和國情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做到胸有成竹。辯証地對待各個專家學者的觀點,並從其中提煉出屬於自己的信息,而不能人雲亦雲。因為在撰寫新聞稿時,記者的筆觸都隱含著自己的立場,絕對的客觀是不存在的。美國新聞記者相對來說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他們能從繁復的信息中提煉自己的觀點立場。我們要學習他們的專業精神,即不僅僅要會對新聞稿進行撰寫,還需要不斷積累自身的專業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判斷能力和專業眼光,從繁復多變的事件中提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讓共性為個性服務。

記者:在新媒體時代,網絡從客觀上為人們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網絡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術建設起到什麼作用?

尹韻公:網絡如今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造成信息傳輸技術發生了顛覆性變革。仍以四大發明為例,造紙術和印刷術的誕生不僅改變了中國的信息傳輸方式,同時也對世界產生廣泛影響。互聯網的誕生,對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傳輸方式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於中國社會主義學術建設而言,網絡平台的誕生不僅為學術建設提供了一個學習分享的平台。但由於互聯網信息五花八門,且很多受眾缺乏分辨眼光,因此,新聞的專業性便受到一定的挑戰。尤其是在大眾傳播時代,無論是對於廣大的新聞工作者還是學術研究者,在利用好網絡的同時,又要防范網絡的負面因素對我國新聞事業帶來的沖擊。

記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譜寫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新篇章,我國在近幾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研究中,有哪些理論創新?

尹韻公:談到理論創新,中國社會主義新聞學便是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最大的創新。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任務是: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而為實現這個總任務,中國社會主義新聞學又開創了兩個重大的舉措,那就是走群眾辦報路線和中國內參機制。這是我們黨和國家在長期的實踐與摸索中總結出來的密切聯系群眾、實現群眾監督、表達人民的情緒、願望與呼聲的重要形式,對我國各項事業的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當前我國“走轉改”活動,便是號召新聞工作者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轉變以往的新聞寫作採訪模式,大膽深入基層,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體現在新聞宣傳實踐中,報道群眾所需、所想,從根本上了解群眾,促進新聞單位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一步制度化、常態化,從而使國人乃至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社會,了解中國社會的現狀,為我國的民生工作做好服務。這也是我國群眾辦報路線的一種制度體現。

記者: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深刻、全面闡述,既是實踐的總結,又是理論的升華,那麼我國的新聞出版單位,應該如何很好地貫徹這一精神呢?

尹韻公: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偉大的目標,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達,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裕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些都要求新聞出版業以及工作者為這宏偉目標的實現做好服務工作。一切有利於我們建設目標的,新聞工作者都要予以積極報道,激發全民建設的斗志和熱情,有效推動社會的發展。當然也不避諱對一些消極問題的報道。因為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尤其處於轉型時期的中國,影響因素紛繁復雜,隻有直面這些問題,做好報道工作,才能喚醒民眾,集中全民智慧,積極面對消除並化解這些矛盾,才能真正推動和實現我國各民族的發展。

但是,新聞工作者在對消極問題進行報道時,應該時刻掌握新聞的“度”。客觀准確的對事件本身進行報道,不能摻雜個人情緒,不能夸大其詞。否則在互聯網各種信息呈裂變式增長傳播的時代,新聞工作者的不客觀報道便可能會通過轉發評論,引得各種人群的圍觀,成為千夫所指的對象。而從較大的空間來說,還可能引起軒然大波,成為謠言傳播的源頭。因此,對於廣大的新聞工作者來說,要將自己的工作重心都圍繞到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上來,並將其作為自己採訪報道以及一切工作的指導思想,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而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也是新聞工作者的價值所在。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