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轉改”的常態化構建與影響力提升--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 >>2013年·第1期

“走轉改”的常態化構建與影響力提升

柯仙爐?

2013年01月10日16:43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我國新聞戰線開展“走轉改”活動,各地新聞記者扎基層,接“靈氣”,走出新意、改出特色,採訪報道的新聞成為主打新聞。新聞媒體與記者將如何站在高度,著眼長遠,推動“走轉改”常態化,提升新聞報道影響力?

關鍵詞:“走轉改”活動﹔常態化構建﹔媒體責任﹔記者擔當

2011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門統一部署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要求把“走轉改”作為全國新聞戰線的自覺行動和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追求。各級新聞媒體立即行動,把“走轉改”活動作為提升輿論引導力與媒體影響力的一件大事來抓,紛紛開設專欄專題,先后派出骨干記者、編輯,奔赴全國各地最基層、最偏遠、最需要、最艱苦的地方採訪報道新聞,用手中的紙與筆,採寫報道,用攝像機的鏡頭和話筒,傳遞民聲,故事生動感人,聲音真實親切,可信度高、現場感強。新聞刊播后,引起百姓的共鳴,深受群眾的歡迎,“走轉改”的感召力與影響力大大提升。

一、“走轉改”的重要性與媒體責任擔當

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深化“走轉改”活動座談會上批示指出,中央重點媒體通過開展“走轉改”活動,產生了一大批“三貼近”的好報道好作品,新聞報道出現了新氣象﹔推動方方面面為群眾解決了一大批急事難事,在黨、政府和人民群眾之間架起了連心橋﹔一大批記者心靈受到洗禮、思想得到升華、作風得到錘煉,整個隊伍的精神面貌有了新的可喜變化[1]。

“走轉改”大型採訪活動的重要性,不僅是“三項學習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民生新聞採訪報道的有效路徑,也是記者提高素養的一次生動實踐。媒體和記者履行好新聞採訪報道的責任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媒體的政治責任。主流媒體作為黨、國家和人民的喉舌,隨時隨地都有責任發揮黨和國家與人民群眾溝通的橋梁或紐帶作用,這是首當其沖的責任擔當﹔二是媒體的社會責任。盡管當前新興媒體發展迅速,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主流媒體的發展與生存空間,但傳統主流媒體的核心優勢明顯,輿論引導作用依然強大,我們更應站在時代高度,注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引領,用先進文化教育民眾,服務社會。因此,主流媒體承擔的社會責任也不言而喻﹔三是媒體的道德責任。在當前新形勢下,作為報紙、電視、廣播等主流媒體要更加遵守新聞職業道德,自覺抵制庸俗、低級的文化現象,採編傳播客觀公正、健康向上、充滿活力的新聞節目,用正確的新聞價值觀影響和引領廣大觀眾。

二、“走轉改”的創新性與記者職業追求

“走轉改”活動是我國新聞宣傳的重大創新,足跡遍布全國各地,題材涵蓋各行各業,報道內容豐富多彩,表現手法不拘一格。現場報道、系列報道、記者手記、蹲點日記、新聞專題等多種形式,增強了新聞節目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廣大觀眾通過“走轉改”的新聞報道,透過一個個普通人,一句句平常話,一則則小故事,都從中感受到一股股溫馨感人的力量,感受到“走轉改”的新聞節目更貼心、更好看、更真實。

(一)創新新聞編排方式 領導帶頭“走轉改”

“走轉改”活動與以往採訪活動不同之處,要求記者編輯每人必須建立1至2個基層聯系點,蹲點調研採訪,許多媒體改變時政新聞的編排方式,“走轉改”新聞上頭版頭條,成為新的編排亮點。

2012年1月19日,《釀酒敬家人的夫婦》在央視《新聞聯播》頭條播出,開創了“記者走基層”新聞報道在《新聞聯播》頭條播出的先河。《楊立學討薪記》連續播出四集,創造了《新聞聯播》以“連續劇”播出新聞連續報道的新形式。這些節目在策劃制作上打破了眼睛向上的選題習慣,鏡頭100%都是瞄准基層民眾。

南平台作為地方媒體,在“走轉改”的創新路徑上也狠下功夫。一是台裡迅速成立領導小組,台長親自挂帥,台領導和副高以上職稱的記者編輯帶頭“走轉改”﹔二是新聞節目部門每周召開一次例會,策劃本周“走轉改”選題,總結交流走基層蹲點採訪的經驗和做法,提升全體記者編輯的採編水平﹔三是每位記者建立基層聯系點,不間斷地報道“走轉改”新聞﹔四是台編委會每月抽查評議“走轉改”節目,強化“走轉改”新聞點評,並指出其中的不足之處,以便今后更好地改進和提高﹔五是每月集中評比一次“走轉改”優秀新聞,並要求獲獎記者撰寫一篇“走轉改”採編心得體會,在《南平聲屏》上刊登、交流。

截止目前,南平台先后播出“走轉改”新聞300多條,採訪報道基層民生新聞數量之多、分量之重、影響之廣、效果之好也前所未有。

(二)創新報道方式 提升精品力作

“走轉改”採訪活動是媒體記者創新改進新聞報道方式和表現手法的重要契機,是提升新聞精品力作的實踐舞台。

在體驗式報道中,記者深入新聞現場、體驗新聞採訪對象和新聞事件,以小事件烘托大主題,這種報道真實、親切、自然、現場,具有較強的可看性和可讀性。

南平台在報道《小學生黃家俊的周末回家路》這條新聞中,記者跟隨周末班車同行一個多小時的崎嶇山路,記錄了跨越20多公裡農村寄宿生周末回家的心路歷程和當地政府開通周末班車的惠民心聲,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到農村寄宿生回家途中的艱辛。

黃家俊家庭貧寒的情況,也引起社會各界對孩子們的關愛。新聞播出后,延平區西芹鎮領導立即將黃家俊的周末班車費給予免交,鎮長還與黃家俊結對幫扶,每年給予300元的助學金。同時,鎮政府也將另外16位家庭困難的小學生納入減免周末班車交通費的對象。2012年“六一”前夕,南平一家保險公司還向黃家俊伸出援手,捐助2000元助學金,幫助他渡過難關。記者在心得體會裡說,“能為老百姓解決實際困難是走基層最大的收獲”。

“走轉改”的創新報道方式,還有一個就是平民化。記者採用平民化視角,平等平視報道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播報觀眾普遍關注的事情。

為了喜迎“神九”發射升空,南平台記者深入順昌縣,蹲點採訪航天育種工程師張天宇,記錄他與航天育種鮮為人知的故事。2007年,張天宇研究生畢業后隻身來到閩北山區,負責航天育種任務。航天苗木種植基地在一個山溝裡,記者隨同張天宇一起步行了十幾裡坑坑窪窪的山路,來到了實驗種植基地才進行採訪,讓張天宇感到平等貼心,之后的採訪自然順利,他的心情很放鬆,回答朴實、真實感人。

《張天宇與航天育種的故事》及時在“神九”發射升空前一天播出,2012年6月16日“神九”問天當日還被福建新聞頻道《現場》、《新聞2100》等欄目採用播出,是“走轉改”新聞報道時效性較強的一部作品。

事實証明,記者走基層,雖然很辛苦,但隻要記者肯俯下身子,和百姓交朋友,到基層挖新聞,就能掌握源源不斷的新聞素材,創作出有親和力、有感召力、有影響力的精品力作。

開展“走轉改”活動以來,南平台記者採編的電視評論《保護古廊橋刻不容緩》獲第十八屆福建新聞獎一等獎,還有多部新聞作品先后在省、市各類新聞評比中獲獎。

三、“走轉改”的長期性與新聞工作者的自覺行動

“走轉改”活動應該成為新聞界的常態,成為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的自覺行動。推動一項活動常態化的最有效手段是通過體制機制建設、創新,將活動制度化,利用制度的力量約束、激勵、監督從業者的行為,變被動為主動,由自發上升為自覺[2]。

我們認為,推動和深化“走轉改”長效機制最有效的辦法是建立橫向聯合、上下互動、資源整合機制,集聚一股強大的“走轉改”力量。

(一)媒體橫向聯合,挖掘閃光點,提升輿論引導力

中央級媒體、省級媒體、市級媒體之間橫向聯合,成立報道團隊,形成1+1大於2的正確輿論引導力量。例如,中央電視台和光明日報社兩家主流媒體聯合開展“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大型“走轉改”採訪活動,先后派出200多名記者,奔赴全國20多個省市最偏遠的鄉村。央視開辟《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專欄,在《新聞聯播》、《共同關注》、《朝聞天下》等欄目播發新聞60多篇﹔《光明日報》開辟專欄,刊發報道近40篇,成為教師節前夕一股最溫馨、最美麗的力量,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

(二)媒體互動聯動,弘揚主旋律,擴大宣傳影響力

中央媒體與地方媒體、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互動聯動,站在輿論高地,立體傳播,弘揚主旋律。2012年9月,福建省委宣傳部組織中央和省級主要媒體分成4個採訪組,奔赴全省各地,發揚“走轉改”精神,全面報道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巨大成就和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生動展現八閩干部群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的實際行動和熱切期盼。中央和省、市級媒體集中刊播后,形成了強大的聚合力和輿論氛圍。

(三)媒體有效整合,共享新聞資源,提升新聞傳播力

報網、台網有效整合,實現新聞資源充分共享,使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新聞傳播力大大提升。“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活動在新媒體上也引發了強烈的反響,點擊最美鄉村教師在CNTV、網易等門戶網站上的官方微博,粉絲數量已超過200萬,覆蓋人數超過4000萬[3]。

新聞戰線開展“走轉改”活動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記者要變壓力為動力,變被動為主動,立足常態,形成長效。不要等到領導安排,才去走基層,接“地氣”,不要等到中宣部統一部署,才需要“三貼近”。同時,新聞部門也要出台相關政策和激勵措施,支持和鼓勵記者常走基層、樂走基層,支持和鼓勵記者參加“走轉改”好新聞評獎和理論研討,多創作一大批“有聲有色有故事、見人見物見思想”的優秀新聞作品。

福建省把“走轉改”作為福建新聞獎和其他各類新聞獎項評選的重要條件,設立“走轉改”專項新聞獎,在業績考核、職稱評聘、職務晉升等工作中向常走基層、扎根基層的採編人員傾斜,形成了有利於深入基層、服務群眾的導向和氛圍[4]。這種做法值得借鑒。

實踐証明,“走轉改”是推動新聞宣傳創新的重大舉措,是新聞報道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好形式。

(作者簡介:柯仙爐,男,南平廣播電視台主任記者,主要從事新聞工作。)

參考文獻:

[1] 深化“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座談會舉行[EB/OL].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1/12/c_111428144.htm.

[2] 鄧文卿.構建新聞界“走轉改”長效機制[N/OL].光明日報,2012-05-04.

[3] 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引發強烈社會反響[EB/OL].中國網絡電視台,http://news.cntv.cn/program/xwlb/20120910/106819.shtml.

[4] 福建記協.走出新聞宣傳新天地[J].福建新聞界,2012(7).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