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印度電影的定位--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 >>2013年·第1期

新世紀印度電影的定位

逄 蕊 孫學虎

2013年01月10日16:55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在寶萊塢出產的影片中,有印度本土明星打造的屬於印度民族的愛情夢、英雄夢﹔還有古朴的建筑、金光閃閃的道具、印度傳統民俗裡不可或缺的印度歌舞,這些是其它民族電影中所不具備的,這也是寶萊塢電影取勝的關鍵。本文擬從印度電影的文化底蘊、受眾基礎等方面來探討新世紀印度電影的定位。

關鍵詞:新世紀﹔印度電影﹔定位﹔受眾基礎﹔低成本

1913年,影片《哈裡什昌德拉國王》拉開了印度電影的序幕,至今印度電影已有百年的歷史。在這一百年中,印度電影經歷了坎坷曲折的發展歷程。進入21世紀后,印度電影屢創佳績,贏得了全世界的矚目。《季風婚宴》、《印度往事》、《地球上的星星》、《我的名字叫可汗》以及2009年上映的《三傻大鬧寶萊塢》等一批優秀的影片在世界上都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一、印度電影深厚的文化底蘊

(一)印度電影的民族性

印度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多樣的民族性造成了許多邦州的官方語都是不同的,印度電影的語種分類也是很多的,而最有影響力的語種有三種,即泰米爾語影片、坎納達語影片和馬拉雅拉姆語影片。印度電影有著很強的民族性,作為印度人共同的文化,電影滲透著他們相同的民族風俗,共有的習俗思維。整觀印度的電影產業,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展現他們國民各種夢想的舞台,電影就成為各階層的印度人娛樂的不二選擇,尤其是對底層人們和青年人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因為在電影裡面有他們的夢想,有他們的渴望,表現的是他們的生活。在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中,講述了從小便成為孤兒的兩兄弟截然不同的生活選擇,他們生活在社會底層,卻用自己的方式創造未來。善良貧窮的弟弟,憑借著執著與運氣為自己贏得了一個光明的未來,愛情金錢雙豐收﹔而無惡不作的哥哥,最終死於金錢與暴力之中。電影以生活在印度底層社會的青年為依托,描繪了印度“小人物”艱難的成長歷程,深入刻畫了底層人民的心理,滿足了印度社會底層人們的精神需求。此外,在其它印度電影中也常常關注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活,如在電影《未知死亡》、《我的名字叫可汗》、《三傻大鬧寶萊塢》等影片中,電影的主創人員都將目光鎖定在小人物身上,這些影片在印度乃至於世界影壇上都得到了好評。

另外,印度電影中的音樂、舞蹈等藝術表現形式也是在印度民族的歌舞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印度電影的發展驗証了“隻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話的道理。也正是因為印度電影的這種強烈的民族性,使得印度電影在世界范圍內有著一大批忠實的影迷。

(二)印度電影的喜劇特色

電影中的喜劇性元素,可以愉悅觀眾的身心,調節影片的敘事節奏,增強電影的藝術感染力。印度有一位模仿秀表演者叫儒瑟•皮特(Russell Peters),他是美國的印度二代移民,擅長講各種種族笑話,又能惟妙惟肖模仿各種族裔的口音,不管是哪國人,他都能找到突出特色並加以模仿。印度本土擁有一大批類似儒瑟•皮特的優秀演員,如在印度家喻戶曉的沙魯克汗、阿米爾汗,他們夸張又不失細膩的表演給觀眾留下了強烈的印象,在《三傻大鬧寶萊塢》中,阿米爾汗成功的塑造了一位優秀樂觀,敢於突破世俗眼光尋求生命真諦的大學生,他的表演時而夸張幽默時而又深沉含蓄,將一個出身卑微又聰明好學的大學生演繹的十分傳神。印度電影講求用喜劇化的元素去再現生活的坎坷,這使印度電影有了藝術的張力。

(三)印度電影的歌舞文化

印度電影中的音樂是印度電影文化的血脈,它給印度電影注入極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幾乎每一部寶萊塢出產的影片都會融入歌舞的表現形式,歌舞片段是印度電影區別於其它國家電影最顯著的標志,它也成為印度電影最耀眼的部分。例如《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片頭曲《哦,薩亞》從一開始就把觀眾帶入到一種充滿印度氣息的情景中去,這段音樂中融合了原始與神秘,自由與奔放,古典與現代等多重因素,表達了印度人民強烈的宗教情緒,是音樂文化和印度文化完美結合的典范。《哦,薩亞》代表了典型的印度歌舞,就是注重音樂的節奏節拍的運用。它是以民間歌舞音樂結合印度古典音樂再結合現代音樂中的嘻哈、搖滾等諸多音樂元素制作而成的。影片一方面顯得非常富有現代的流行化時尚化,另一方面使得觀眾內心仍然覺查到印度歌舞氣息,本質上還是傳統的歌舞音樂。這曲片頭曲是第一首入圍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提名的歌曲。

在《寶萊塢生死戀》、《阿育王》、《未知死亡》、《三傻大鬧寶萊塢》等一批優秀的印度電影中,精彩的歌舞片段也給全世界的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9年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績,電影中出現的精彩的歌舞片段給人留下了強烈的印象,其中《祖碧杜比》的歌舞片段,畫面在黑白與彩色間轉換,宴會、雨中、客廳、月色下,男女主人公在不同的情境中勁歌熱舞,歌頌了青年人之間活力且美好的愛情。印度電影的傳統歌舞音樂十分注重旋律、節奏和持續音,這種注重節拍的音樂本質源於印度人樂觀的天性,是印度人民對快樂的理解和表達。

二、印度電影良好的受眾基礎

(一)國內觀眾的喜聞樂見

印度電影是印度人民最喜聞樂見、最重要的交流媒介和娛樂方式。印度擁有著全世界最成熟的觀眾和電影市場。隨著時代的變遷,印度電影在過去的三十年內有了飛躍的發展,漸漸的從俗套的故事,類型化的人物中擺脫出來,電影中不隻具有夢幻般的情感元素同時也擁有現實的社會內涵,給觀眾以全新的感受。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除了對男女間美好愛情的刻畫外,影片的主題中還蘊含著對印度教育體制的反思及人生價值的思考等多層具有現實意義的思想內涵。印度電影不再是粗制濫造,缺乏內涵的機械化生產,而是朝著精品化的道路前行。此外,印度有著世界上最好最龐大的電影消費群體,從20世紀80年代起,印度電影就在許多方面傲居全球第一。據《印度斯坦時報》的統計,僅“寶萊塢”(設在孟買的商業電影基地)每年平均攝制1000部影片(比好萊塢年產量多1倍)﹔每年售票數為31億張。每天的觀眾數量為2000萬人次,僅“寶萊塢”的從影人員達600萬。另外,每年攝制的影片以20種語言發行,以印地語為主﹔全國影院逾2萬家、大型制片廠82家、大型洗印廠51家、電影實驗所33家、電影雜志500多種等等。一系類的數字表明,印度本土蘊含著巨大的電影市場潛力,這也成為印度電影迅猛發展的基礎。

(二)國外觀眾對印度電影的認同

印度電影的對外傳播基本不需要投入宣傳經費,印度電影文化具有多元性、豐富性的特點,使得任何國家的觀眾群體都能在印度電影中找到文化認同的內容。印度電影對南亞東南亞印度周邊國家有很強的文化認同感,雖然印度電影絕大部分立足本土,但在思想性、民族性和宗教性上與周邊國家高度契合,在如巴基斯坦、尼泊爾、阿富汗、孟加拉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國內電影市場份額都佔有半壁江山。南亞國家觀眾傳統觀念較強,使得堅持以融柔情歌舞於一體,喜劇結尾的特色,著重突出歌頌倫理道德和家庭觀念的印度電影在這些國家大行其道,印度電影在南亞文化圈受歡迎程度遠遠高於歐美電影。

大多數巴基斯坦人都觀看寶萊塢電影,因為印地語和烏爾都語以及他們的文化都很相近。寶萊塢電影在當地的音像店也有極大市場。巴基斯坦的國教是伊斯蘭教,且印、巴兩國的教徒交流甚為廣泛,因此,在巴勒斯坦,印度伊斯蘭教電影很受歡迎,但對印度教的電影卻始終處於被廣電局封殺的狀態無法引進。 印度電影在阿富汗也是蓬勃發展,在地理上阿富汗靠近印度次大陸,此外,印度電影中的文化語言也與阿富汗的文化語言十分相近。相當一部分的寶萊塢明星祖籍是阿富汗人,如可汗·米勒礎思,雅克·杜文。許多涉及到阿富汗的寶萊塢電影是在阿富汗境內拍攝的。因此,印度電影便能夠順利的進軍阿富汗電影市場。

在阿拉伯國家,印度電影也有著較好的業績。2009年以色列,有線電視已經有了專門的印度電影頻道。近幾年來,海灣國家以以色列為譯制中心譯制發行了不少寶萊塢的電影,這些國家通常以阿拉伯語配音發行印度電影。

此外,在非洲的一些國家如摩洛哥、尼日利亞、南非,每年也都有很大一批印度電影在其國內公映。國外影迷對其的熱愛不亞於印度國內的影迷。而由於印度曾是英國殖民地在輸往歐美方向上其歷史地位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西歐發達國家都存在著大量的印裔精英分子,他們雖然對本國的現實環境有著很多成見,卻始終熱愛印度電影,構成了異域的消費基礎,使印度電影打開歐洲市場不再像原來那麼艱難。

(三)國際電影節的認可

印度本土電影節也很多,著名的有第三眼睛亞洲電影節、孟買國際電影節。這為印度電影創作主流審美視角提供了國際化的樣板和模式,使得印度電影在國際上越來越得到大師們的認可。

在國際電影節上,印度電影已經成功的贏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印度電影帶來的狂歡的歌舞,濃艷的色彩,曲折的故事給世界電影帶來了新的潮流。早在1981年,由印、英合拍的電影《甘地》便獲得了奧斯卡獎,印度著名導演薩蒂吉特•拉伊在1992年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此后印度電影在世界電影節上也屢創佳績。1985年第五十七屆奧斯卡上《印度之行》獲得提名﹔2001年,在第五十八屆威尼斯電影節上《季風婚宴》獲得金獅獎﹔2008年印度短片《糾纏》獲得了柏林電影節的短片最高榮譽評審團銀熊獎等。近期,在第八十一屆奧斯卡電影節上《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獲得包括最佳外語片在內的八項奧斯卡大獎。屢屢獲獎的記錄為印度電影帶來了良好的聲譽,樹立了印度電影在世界觀眾心目中的形象。

四、結 語

新世紀印度電影的繁榮,離不開印度電影人的探索與創新。從對好萊塢的成功經驗的借鑒與吸收到印度電影民族性的定位﹔從佔有國內受眾市場到擴大海外的受眾市場﹔從宏大的制作到小成本制作的轉型,新世紀的印度電影已開拓出了一條成功之路。在印度電影受到世界的關注與認可的背后,印度電影中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及其廣泛的受眾群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簡介:逄蕊,女,山西師范大學教育技術與傳媒學院教師,碩士,主要從事戲劇與影視研究﹔孫學虎,男,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師,碩士,主要從事戲劇與影視研究。)

參考文獻:

[1] 尚會鵬.印度文化史[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 李法寶.影視受眾學[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

[3] 吳延熊,李曉丹.印度歌舞片的市場特征分析[J].現代傳播,2010(6)

[4] 鮑玉珩,鐘大豐.亞洲電影研究:當代印度電影[J].電影評介,2008(1).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