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晉(右)生前和李行情同兄弟。 |
龍年歲尾,在中國影協和台灣著名導演、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主任委員李行的共同努力下,已在北京舉辦了六屆的華語青年影像論壇第一次走向海峽對岸,在台灣舉辦了隆重的開幕式及相關活動,又移師北京完美收官。
率團實現破冰之旅
時光回溯到1990年。當時,有感於國家日新月異的變化,隔絕了40年的兩岸電影人都有了了解彼此的心願。中國電影家協會順勢而為,成立了台港電影研究會,准備邀請台灣電影人訪問大陸。經專家介紹,正式邀請人選鎖定為台灣著名導演李行。
李行的祖籍是江蘇武進,1930年生於上海,童年在西安度過,19歲到了台灣。上世紀50年代涉足影壇,至80年代共導演作品50余部,是台灣“健康寫實主義”電影的開創者和台灣電影近半個世紀的見証人。有學者把他和大陸的謝晉稱為華語影壇的雙子星座。其《街頭巷尾》、《養鴨人家》、《啞女情深》、《吾土吾民》、《汪洋中的一條船》、《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原鄉人》等影片多次榮獲台灣電影金馬獎和國際電影獎項。其時《汪洋中的一條船》正在大陸火爆上映。因此,李行成了台灣電影人正式訪問大陸、實現零突破的最合適人選。
1990年10月12日下午,以台灣電影導演協會理事長、“金馬獎”執行委員會主席李行為團長的台灣電影代表團一行8人終於跨過海峽,抵達北京。在盛大的歡迎酒會上,李行講的第一句話就是“回家的感覺真好”。
在北京期間,他們參觀了北京電影制片廠,拜會了電影局領導,參加了“台灣電影觀摩座談會”,國台辦有關領導還出面宴請了他們。然后代表團又去西安和上海“尋根”。在西安,李行鄭重地對負責接待的原中國影協秘書長張思濤說,本來我想到國民黨中影公司做總經理,現在不去了,有生之年我就做兩岸電影交流工作。
棄官推動兩岸交流
回到台灣后,李行果然一諾千金。本著“交流就要你來我往”的初衷,他利用自己“金馬獎主席”和“台灣導演協會理事長”的身份,為大陸電影人出席“金馬獎”積極奔走斡旋,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大陸電影人幾經周折均不能成行。李行也受了不少磨難和委屈。轉機出現在1992年,在李行的艱苦努力下,四批影人先后踏上了台灣的土地。用著名劇作家蘇叔陽的話說:“我們是踏著李行的脊背跨過海峽的。”而以謝晉為團長的“大陸電影代表團”由於影響大,被兩岸媒體認定是大陸電影代表團第一次正式訪問台灣,入選1992年十大影事之一。對於謝晉訪台,李行后來回憶:謝晉到了台灣,我請他看我導演的《唐山過台灣》,他看完后很興奮地說:“李行,我跟你講,如果這個電影的片頭字幕把導演名字換成謝晉,我的《芙蓉鎮》導演換成李行,那根本分不清。”
“金雞”“金馬”合作良好
今天,大陸的“金雞百花電影節”和台灣的“金馬獎”已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雙方每年都互派代表出席相應活動。幾乎每年金雞百花電影節李行都帶團出席,每年電影節的台灣影展,也都要請他介紹和推薦影片。
在中國電影誕生百年前夕,他提出了“大中國電影史”的理念,於是一部由三地電影人齊心協力共同編著的《中國電影圖史》正式出版。
2009年起,他又開拓了一個新項目,每年在兩地舉行海峽兩岸優秀電影展影活動,迄今連續舉辦了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