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酒香富百姓(海外版記者走基層)--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大漠酒香富百姓(海外版記者走基層)

記者  王詠賦  李有軍

2013年01月11日08: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本報記者在酒窖採訪。
  李有軍攝

  很多人無法想象,難見一絲綠色的茫茫沙漠,竟可以成功種植出連片的葡萄園,孕育出水靈靈的有機葡萄﹔許多人難以相信,譽為“塞外煤城”的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還有晶瑩剔透、酒香醇厚的有機葡萄酒,其甘美醇香的獨特風味讓歐洲人折服……

  日前,記者來到烏海市,走進位於庫布其沙漠邊緣的漢森酒庄,耳聞目睹了內蒙古漢森葡萄酒業集團公司的員工植根大漠,矢志不渝發展葡萄酒產業,既造富農牧民,又有效治理沙漠的動人故事。

  沙窩裡“造出”葡萄王國

  悠揚的音樂在空中回蕩,造型獨特的吊燈洒下柔和燈光,歐式風格的走廊兩邊整齊地碼放著一排排橡木桶,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酒香……走進漢森葡萄酒庄園的沙漠地下酒窖,仿佛來到了神秘、溫馨的紅酒夢境。

  “我們的酒窖是參照國際標准建成的,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可容納國際標准橡木桶(225L)2000隻左右,儲酒量達到500噸。這裡常年恆溫恆濕,以利於葡萄酒在橡木桶中的陳釀。”漢森葡萄酒庄園綜合部講解員田海燕說。

  烏海市地處賀蘭山北麓,庫布齊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的交匯處,地理坐標正好位於北緯39°的國際釀酒葡萄種植帶。這裡日照周期長、晝夜溫差大、沒有病虫害的侵襲。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光熱條件極適合優質葡萄的生長。同時,降水量少、沙塵暴、“干熱風”等惡劣的自然環境又成為釀酒葡萄種植的巨大挑戰。

  從2001年開始,漢森酒業因地制宜,立足沙草產業,探索出了一整套科學的有機葡萄種植體系。其核心是“林草先行、根系滴灌、有機肥改良沙壤、嫁接苗適應環境”的大面積釀酒葡萄種植策略。他們在烏海和周邊地區的沙漠上開辟了10萬畝有機葡萄種植基地,引進法國優質釀酒葡萄苗木,利用以色列滴灌技術和黃河水資源,建成國家級標准化釀酒葡萄示范基地,生產出馳名海內外的有機葡萄酒系列,在沙窩裡“造出”一個葡萄王國。

  “公司現擁有總資產7.8億元,成為中國有機葡萄酒產業的引領者。”漢森酒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撖建平說。

  高原與世界連在一起

  “我是第一次在歐洲喝到來自中國的葡萄酒。”旅居北歐20多年的華人張伯倫在丹麥哥本哈根的餐廳喝到漢森干紅時驚訝地說。

  2011年11月,丹麥最大的紅酒經銷商尼古拉·拉森成為丹麥首個漢森葡萄酒代理商。“經銷紅酒最為看重的是酒的品質與品牌潛力,”拉森表示,經過在歐洲一年多的嘗試,當地人對漢森葡萄酒產生了濃厚興趣。

  “公司從意大利進口了全部加工設備,酒加工工藝整體採用法國傳統技術,引進了在歐美也很少見的閃蒸設備和重復過濾設備,還吸引培養了法國著名紅酒品鑒大師布魯諾等一批國內外頂尖技術人才。”撖建平說,“我們的葡萄酒受到國內紅酒專家的一致好評。”

  2010年,漢森干紅葡萄酒在亞洲葡萄酒國際質量大賽奪得三金一銀。2011年,漢森葡萄酒在法國波爾多亮相國際烈性酒與葡萄酒博覽會,備受關注。“老外都不相信中國能生產這麼好的酒。”漢森集團副總裁高雄說,拉森先生就是在這次博覽會之后親自來到漢森酒庄考察並成為漢森葡萄酒代理商的。

  僅2012年前4個月,漢森有機葡萄酒就在歐洲酒類評比中連續7次獲獎,這是迄今為止中國葡萄酒獲得榮譽最多的品牌。如今的漢森有機葡萄酒已經遠銷丹麥、比利時、意大利、加拿大等7個國家,讓高原與世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

  “葡萄酒是朝陽產業、健康產業,發展前景非常廣闊,不僅治理沙漠、改善環境,還能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撖建平說。

  20世紀90年代,烏海葡萄種植面積曾發展到上萬畝。由於沒有成規模的葡萄酒加工企業,葡萄銷路不暢,價格也忽高忽低,出現了三次大面積種植和三次大面積砍伐的現象。

  漢森集團不僅收購農牧民自己種植的葡萄,還建立“公司+農戶+基地”的運作模式,既保証企業有了穩定的原料供應,還每年為國家創稅近千萬元,帶領1000多戶農民增收致富。葡萄種植戶李明俊說,自從漢森集團開始收葡萄以后,葡萄不但好賣了,價錢也好了。

  據介紹,漢森集團2012年收購近1萬噸葡萄,可以讓農牧民增收幾千萬元。

  2012年4月,漢森葡萄酒系列品牌被國家工商總局命名為“中國馳名商標”。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