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報道文風--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社領導研究文集

改進報道文風

米博華

2013年02月05日15: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    手機看新聞

改進新聞報道,一個重要著力點是改進文風。

分社記者是報紙新聞報道的主要提供者,應該在改進報道文風方面帶個好頭。

改進報道文風,從根本上說,是對新聞工作規律的體認和實踐,其中包括新聞價值的判斷,新聞素材的處理以及文字表達的清新等等。可以說,我們對新聞工作規律越是尊重,改進就越自覺﹔對這個規律理解得越深刻,改進就會越自如。

對黨報記者來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改進報道文風的基礎,認真“走轉改”是改進報道文風的抓手。這兩條體現了新聞工作的規律,是辦好報紙的客觀要求,也應是記者的努力方向。

結合分社記者工作,或許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一、應在調研上下功夫。採訪本質上是一種社會調研,調研的水平往往決定了報道的深度。我們不必對“普利策新聞獎”給予特別的推崇,但其所倡導的調查的獨家性是很好的啟示。被採訪的人物應有名有姓,事件調查應拿出可靠証據,戰爭和災害報道一定要進入現場。當然,我們所說的調研與西媒的調查不完全是一回事。調研,更加注重從全局和本質上對國情民意以及工作情況、新聞事件有深刻了解。我們不以“曝料”為目的,但報道應該有“料”,即大量佔有一手材料。坦率地說,在工作條件日益現代化的情勢下,黨報記者調研的願望和能力,在有些方面反而有些弱化。往往是面對領導、面對專家、面對材料而非面對老百姓、面對真實情境。盡管有時為完成比較急的任務不得不採取多種採訪方式,但總的來說,深挖細摳、窮源竟委的功夫下得不夠。我們還是要堅持“不到現場不寫稿”,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手所寫,不能僅僅是在網上扒材料、在簡報中找新聞。

二、應在報道視角上下功夫。報道各地工作是分社記者的一項重要任務,這沒問題。問題是一般意義上工作成績的展示、工作經驗的總結,與新聞報道還不完全是一回事。報道視角包含兩個意思,一是用新聞的角度審視報道的價值,一是從讀者的關切考慮報道的內容。經驗表明,同樣的題材,觀察的視角不同,敘述的視角不同,閱讀效果就會不同。更好的辦法應該是發掘工作經驗和工作部署中的亮點部分,去粗取精,剝皮見骨,把最有價值的部分呈現給讀者,並通過生動具體的細節和情節展示工作的意義,力避全景式、全傳式的大綜合、大綜述,使報道見人見事見思想見場景,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或老百姓關心的故事。

三、應在清新文風上下功夫。沒有人願意說套話、聽空話。報道中的套話大多源於認識乏力導致表達粗糙,多半是採訪不深入、寫作不認真的結果。清新來自真切的體驗,清新的表達無非是獨特性體驗的文字形式。造句能力無法取代真實感受,正像仿真的花朵無法釋放芬芳。採訪水平不高,后期寫作就難免以大而化之的空話套話填塞之。有人提出在編輯工作中盡量減少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話,這不容易,但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就會是一個導引,讓更多的記者在“三深入”上更加自覺。

人民日報記者具有很高的政治素養,也不乏寫作本領高強的人才,更寫出了很多讓人敬佩的優秀新聞作品。比如,《周口殯葬改革見聞》、《鐵路上的蜘蛛俠》、《吉林通化5人女子火化班守護在人生終點》等等。從記者成長的過程看,從作品的影響看,無不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三貼近”是改進報道文風的基本遵循,“走轉改”是改進報道文風的源頭活水。

 

 

分享到:
(責任編輯:程惠芬、戴莉莉)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