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大眾品位低俗化?--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人民日報:大眾品位低俗化?

肖 鷹

2013年02月05日09: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久聞不知其臭也(漫畫)
  李建華

  2013年新年伊始,“大眾品位低俗化”即成為文化界熱議的話題。投資不過3000萬元的電影《人再囧途之泰囧》(簡稱《泰囧》)斬獲13億元的票房,成為國產電影票房之最,破了“國產大片英雄”張藝謀的票房神話。令文化人士訾議紛紛的是:《泰囧》不過就是一部仿港式“商情”娛樂片,何以引得那麼多人走進影院,是中國觀眾的鑒賞品位在下降嗎?

  就市場競爭來看,《泰囧》創造的“小電影大暴利”奇跡,根本原因是2012年的中國電影市場可看的電影不多。有評論稱“演員導演”徐崢初出手就打敗了張藝謀們,這樣說是不確切的。實際上自2009年以來,張藝謀們就戰績不佳,正是這些曾經“輝煌”的一線導演在2012年探底的灰色淡出,讓“生手”徐崢不小心“撞了大運”。徐崢的“勝利”,不過是讓觀眾在佳片缺席的空場,放鬆心情看了一部認認真真拍出的喜劇,雖然略顯“天真”,但是完整“爆笑”。今天,當我們指責公眾熱衷於欣賞《泰囧》式的電影是“品位低俗化”的時候,我們首先應當考察和反省的是,電影從業者還需要花大力氣創作更多值得觀眾欣賞、提升觀眾欣賞趣味和鑒賞水平的電影。

  在反思當下公眾品位“向下走”的時候,我們還應注意到另一個現象,就是一些被媒體打造出來的 “學術明星”,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有意無意地消解了“品位”的純正性。一些“學術明星”學問平平,甚至不學無術,頂著教授學者的頭銜,打著傳承經典、普及高雅文化的幌子,把經典、高雅文化平庸化、庸俗化。造成“學術明星”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是,這些年來,市場經濟快速擴張,流行文化過度發展甚至有“一統天下”之勢,對經典文化產生嚴重漠視和侵蝕。當“學術明星”堂而皇之地成為“經典傳承人”、“嚴肅文化代言人”的時候,我們應當反思的是,在這樣的文化生態中,我們怎能期待又有何權利去要求公眾品位擺脫低俗,追求高雅?

  在公眾品位“向下走”趨勢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既具現實針對性又具思想性的文化批評的缺乏。在當下社會文化生活中,由於文化生產的市場化運作,文化功利主義的盛行,媒體傳播即時性炒作多,理性反思少。低俗化表現多樣,一個共性是缺少人文的健康價值,缺少藝術的優美品質,缺少精神的堅毅和節操,缺少創造的生氣。文化批評的基本職能是明確指出缺點和不足,張揚理想,提升精神,促進創新,為文化活動提供正面價值取向,幫助公眾培養鑒別力和判斷力,進而培養他們的高尚品位。批評是一個健康社會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淨化器,批評沒有“市場”,才會低俗覆蓋高雅,平庸為天才,虛偽作純真,惡俗成性情。

  馬克思這樣表述人與社會的關系:“正像社會本身生產作為人的人一樣,人也生產社會。”針對當前公眾品位“向下走”,我們首先應當考察產生這個現象的復雜的社會文化原因。由上面的分析可見:當我們文化生產者沒有生產出真正高品位的作品的時候,我們沒有理由指責公眾品位低俗化﹔當我們的主流輿論熱衷於命名“藝術大師”而忽視藝術本體的時候,我們沒有理由指責公眾品位低俗化﹔當我們的公眾隻能接觸到作為流行文化符號的“學術明星”的“文化傳播”和“學術普及”信息的時候,我們沒有理由指責公眾品位低俗化﹔當我們的文化批評淪為營銷廣告——批評的原則淪喪的時候,我們沒有理由指責公眾品位低俗化。“人也生產社會”,作為文化人士,我們應當思考自己作為一個“生產社會的人”,究竟具有什麼樣的責任,又應當如何“生產社會”——生產一個真正培養公眾品位的文明社會。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