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連霍高速義昌大橋爆炸垮塌事故發生后,河南省官網2月1日刊發的一篇《連霍高速義昌大橋發生垮塌事故 省市組織搶險救援》報道。這篇報道1300余字,“提到16位省市領導的重視,1134字表揚河南省委省政府如何辛苦工作”,“沒出現一次傷亡人員或家屬名字,沒家屬一滴眼淚”。為此,媒體痛斥此種現象,以此報道為例感慨改進文風不容易。(《新京報》2月4日)
該報道確實有文風問題。報道中有25處褒揚語,如‘迅速、立即、有序、精干、全力以赴、難度很大、全力救援’……而大凡經常關注媒體的讀者都知道,這是典型的套話,在往常的災難報道中屢屢出現。
為什麼在中央出台八項規定且上層帶頭改進文風的背景下,河南官媒上還會出現這樣典型的官樣文章?媒體的解釋是“很多地方的官方網站、媒體已經習慣了八股式報道”,“慣性的力量非常強大,到了下邊,文風改起來並不容易”。
我覺得這個解釋未必准確。我認識幾位記者朋友,他們都不喜歡充滿套話的報道,他們知道寫這樣的報道,有時是要挨讀者罵的。但是,明知可能討讀者罵,在報道中還是要說。不是因為習慣。不是因為他們改變不了習慣。不是因為他們離開套話就寫不出文章。他們說,他們的報道不是寫給普通讀者看的,而是寫給領導看的。領導希望看到“高度重視”,他們就要寫“高度重視”。領導希望看到“全力以赴”,他們就要寫“全力以赴”。領導希望看到在第一時間如何如何,他們就要寫領導在第一時間如何如何。
我以為這說到了點子上。如果報道是寫給普通讀者看的,記者肯定不會在災難報道中濃墨重彩表揚領導,不會寫災難之中受難者如何情緒穩定,不會把喪事寫成喜事。因此,報道的文風不只是一個技巧問題,也不只是一個習慣問題,根本問題在於報道是寫誰看的。要改進報道的文風,就要讓記者能夠為普通讀者寫報道。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解決三個問題:
首先,切實保障記者履行職責的合法權利。假如記者的權利得不到保障,對災難真實地報道就可能受到懲罰,為受難的百姓講話就可能失去飯碗,而說表揚領導的套話很保險,那為了自身的安全,就可能選擇說套話了。
第二,對現有的官媒審查制度要進行改革。前年,我參加一次會議,得知某市市長哪怕再忙,每天晚上都要對第二天見報的當地重要新聞進行審查。有這樣的審查制度,報社的記者、編輯、領導自然很容易討好領導,發出表揚領導吹捧領導的報道。
第三,要改變官媒任務式發行的辦法。現在一些官媒的發行,主要靠行政手段,由上級將發行任務下達給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再將發行任務下達給各單位。這種情形下,報紙就不愁沒人訂,自然也無須討好老百姓。假如不是這樣,報紙都是由讀者自己掏腰包訂的,讀者不高興,問題很嚴重,那些專講套話的報紙就無人訂閱,編輯部還敢發大講套話的報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