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歲的男人,領著一群70后80后90后
“中國好團隊”是這樣煉成的
四個月的時間,一個億的投入,超過三億的廣告收入,每逢周五晚上微博上相關話題的“刷屏”,這就是《中國好聲音》所交的成績單。
第一季《中國好聲音》還在被人膜拜,第二季這周又啟動了。
很多人也許並不知道,打造出這場華麗“好聲音”的,並非播出平台浙江衛視,而是燦星制作。
這支年輕的團隊,在短短一年內連續操刀《中國好聲音》、《中國達人秀》,接下去,他們還要打造《中國好功夫》。燦星老總田明說,他們是拴在一根繩子上的螞蚱,“即使生活在陰溝裡,也有權力仰望星空”。
生產《中國好聲音》,共需7個團隊通力配合。
其中既有導演、后期制作、技術以及制片團隊,也有專門的藝人管理團隊和選手管理團隊,用來對接導師和學員。由十幾個人組成的宣傳團隊,則是燦星的“加血包”。他們包攬了包括“好聲音”在內,燦星旗下所有節目的宣傳任務。
在團隊裡,總裁田明是“舵手”,樂於創新和冒險。他也是團隊中唯一一個40歲以上的。
總導演金磊是個杭州男人,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系。
他是深沉的文藝男,做完節目會在台下看《魯迅全集》。他也是公認的“糾結帝”。最廣為流傳的一個段子是,在做一期節目后期時,他花了整整8小時,糾結於一個語氣詞要不要剪掉。
宣傳總監陸偉,既是曼聯鐵粉,也是團隊內有名的“復讀機”。
《好聲音》播出的時候,他每天三個手機都會被打爆,一個月下來光話費就6000。媒體喜歡採訪陸偉,因為他說話邏輯清楚、細節豐富且滴水不漏,實錄下來就能成文了……
在這支團隊裡,金磊、陸偉等核心成員多是70后、80后,還有很多靠譜的90后。他們中很多曾經是上海文廣的綜藝制作班底。因合作多年,他們熟知彼此的脾性、特點,大大削減了團隊的磨合成本。
這樣一支團隊:燦星 (《中國好聲音》制作方)
找人,不是一般的難
《中國好聲音》籌備之初,困難依然比預想要大。
誰來當導師?這就是最大的一個坎。劉歡,是導演組的主攻目標。
2012年的4月初,田明和金磊帶著美版的《The Voice》,往北京跑了很多次,找那英和劉歡的太太反復交流。那時劉歡人在美國,隻能一遍遍地打電話。
劉歡方面,從一開始的堅決拒絕,到漸漸鬆動,最后被他們的誠意打動,全身心地投入到節目中。劉歡一搞定,那英也就水到渠成。因為她說了,“我就瞄著劉歡,他來我也來”。
即便是找選手,節目組也並不輕鬆。由章驪、沈寧、吳群達率領的導演組,在全國撒下大網,尋找優質的好聲音。
可是,由於當時“好聲音”還未出名,要“尋人”並不容易。有一次,章驪到某音樂學院說明來意之后,別人就拿出了第三梯隊給他,“第一梯隊是送湖南衛視選秀節目的,第二梯隊是給其他衛視唱歌節目的……”
饒是如此,三個導演組還是在3個月內,找到了4000多個“好聲音”,再通過篩選,有了屏幕上的這些選手。“如果說第一季7成選手是我們自己找的,3成是報名的,第二季的情況會倒過來。”陸偉告訴記者,第二季剛剛啟動,《好聲音》節目組就已經收到了媒體、熟人、業內推薦來的“好聲音”百來個。
夢想,是一切的基礎
為什麼《好聲音》團隊會有這麼大的執行力?
燦星的激勵機制,當然是一個重要原因。目前,他們內部正在討論期權獎勵制度。
但在燦星的員工們看來,獎勵並不能說明一切,目的地相同,干活通氣,大家才能擰成一股繩往前沖。
“以前在體制內,如果節目收視率不好,管制作的和管宣傳的,可能還會互相推諉。但是在燦星從來沒有這種事,如果出了問題,大家都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宣傳主管鄭小姐說,每次錄節目錄到快天亮,大家都快累癱了,可是田明也在,陸偉也在,領導們都從頭跟到尾,他們還有什麼說的,干活唄。
“我們是市場化的團隊,上下一致。比如《中國好聲音》,我們是簽了收視對賭協議的,充分面向市場。團隊有這樣的意識和凝聚力,宣傳做好了,收視才會高,大家是一條線上的螞蚱,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田明說,他不怕別的團隊來挖人,“燦星是按照現代國際傳媒的企業架構和運行機制建立起來的,有很大的優勢。反而是我覺得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的電視人聚集到我們這個團隊來。”
至於招聘的先決條件,不是專業,而是夢想。
“有沒有激情和夢想,來打造中國的電視夢,才是我們最看重的。”田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