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你,甚至想偷偷看你在家裡狂躁的樣子。”“這是個很打動人的聲音,動人心碎的聲音。”“你的歌曲讓我最感動的一點,是其中有很真誠的東西。”上周五晚湖南衛視播出的《中國最強音》第二期節目中,充斥著各種感性的話語。在首期節目遭遇觀眾“狂吐槽”之后,《中國最強音》做了一番“大修”,但對於節目中四位導師感性十足的評判,仍有觀眾認為,未免太隨意,缺乏專業性,甚至讓人搞不懂。
這期節目中,選手俞佳的命運就很有戲劇性。這位梳著“飛機頭”的小伙子接受採訪時信心滿滿,他直言,“我的聲音出來之后,下面四位導師的星光也就沒那麼燦爛了。”可是在演出結束之后,盡管他的演唱贏得了羅大佑的肯定,卻因為表現得太過自負,沒能得到對方的一聲“Yes”。“俞佳無論從音色、唱功、鬆弛度、氣息、情感各方面都很不錯,只是口氣大了點,可我們能聽出來他是真心愛音樂的,不是嗎?”有觀眾直為他叫屈。
湖南衛視曾對《中國最強音》四位導師的定位有過一番描述,其中對羅大佑的定位是“專業標准,品質門檻”。作為專業把關人,羅大佑確實不止一次在其他導師都說“Yes”的時候自己說了“No”,可他給出的理由卻往往沒那麼專業。比如他曾多次以“上海是一個大都會”的理由淘汰掉選手,而在給予某位選手好評的時候,他給出的評語則是“在上海演出的時候給我們這樣的感情,這樣的感動,非常好。”這句話到底有什麼邏輯,觀眾們紛紛表示沒聽明白。
有點兒率性的判斷,是《中國最強音》四位導師留給觀眾的主要印象。陳奕迅最常用的詞語是“打動”,聽重慶小伙兒夏雨唱完《給自己的歌》,他的評語是“其實你唱歌的時候還是會打動到我的,我感受到了你的情緒。”章子怡更感性,因為選手李佳薇演唱的《回家》“很替女孩兒提氣”,她毅然給了“Yes”。而鄭鈞在聽完選手秦妮的《跟往事干杯》后,給出的評語則是:“完全發自內心的聲音沒有好壞,沒法判斷。”
據統計,在一個半小時的節目中,“我很喜歡”或者“我喜歡你”這樣直白的表達,出現了近20次。雖然這四位導師一直在反復強調“真誠”和“感動”,但在一些觀眾看來,每個人都會“喜歡”一些歌曲或歌手,也能夠因為“真誠”而被“感動”,可節目中的導師似乎應該做出一些更為專業的事情。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導師們似乎都在刻意回避“唱功”和“技巧”,自始至終都沒體現出其專業素養。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常江說,雖然四位導師給《中國最強音》帶來了很多感性的體悟,但真正關注這檔節目的音樂發燒友們,經過《超級女聲》、《中國好聲音》和《我是歌手》等節目一輪又一輪的洗禮,他們更希望看到高水准的選手,聽到高水平的演唱,而導師們這些試圖提供心靈慰藉的話語,其實並沒有多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