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培養一代"伸手黨"? 不思考發問坐等現成答案--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網絡培養一代"伸手黨"? 不思考發問坐等現成答案

孫震

2013年06月28日07:32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漫畫:劉道偉

  “伸手黨”是指喜歡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人。網上知識型問答社區的興起,使得很多人的提問都能得到耐心的回答。有人在網絡社區裡義務地分享著專業知識、經驗和見解。也有人不經過思考就發問,坐等現成答案,並對別人分享的資源和成果感覺理所應當,這部分人被稱為“伸手黨”。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和民意中國網,對8295人進行的調查顯示,93.9%的受訪者曾在網上發問或尋找答案。96.0%的受訪者認為在網上有很多坐等現成答案、不願自己思考的“伸手黨”。62.4%的受訪者坦言,自己就曾做過“伸手黨”。

  62.4%的人坦言曾做過“伸手黨”

  調查發現,93.9%的人都有在網上發問或尋找答案的經歷。

  劉方銘是北京一家公關公司的部門主管,他稱自己就曾習慣當“伸手黨”。“但一件事情改變了我。”他說,“在網上曾有很多技術能人,讓國內玩家能玩上免費游戲,他們都是義務工作。可習慣了直接獲得免費資源的玩家,非但沒有尊重理解他們的工作,反而發布稍有延遲或出現問題,就在網上破口大罵。最終,這些技術能人不堪其擾,紛紛銷聲匿跡了。”

  “互聯網是重分享的,別人的給予應激起受益者對這種精神的認同和堅持,有能力者可以在其他領域回饋別人,無能力者則應回報尊重。”劉方銘說。

  貴州貴陽某網站編輯劉永玲說,“惰性是人之常情,不勞而獲誰都想。很多人覺得‘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句話,在互聯網時代就不好用了。但事實是,互聯網改變了人們傳播知識的方式,但傳播的義務並不是小部分人的責任,每個人都認真參與,才能創造大智慧。”

  “無論是在網絡上,還是生活中,意見永遠掌握在主動思考的人手裡。很多人喜歡直接轉發別人的微博,在我看來也是一種‘伸手’和懶惰。別人說得再精辟,也不能替代你自己的思考。”劉永玲說。

  調查中,96.0%的受訪者覺得現在網上“伸手黨”很多。62.4%的人坦言自己就曾做過“伸手黨”。

  60.5%的人覺得在網上一味“伸手”,會讓人“不願意主動思考”

  在網上一味“伸手”會帶來哪些問題?60.5%的人表示會“不願意主動思考”,59.7%的人認為會“養成坐享其成的習慣”,37.4%的人覺得是“心態浮躁,不願深入研究問題”。

  某高校廣告學研究生姜婧,很早就在國內著名的知識類問答社區“知乎”上注冊了賬號。“從牛人對別人提問的回復中,能獲得很多知識。后來自己也開始嘗試提問和回答。”有一次,她在一個“哪款洗發水比較好”的問題下面,認真地回復了近1500個字,有理有據地指導別人如何選擇洗發水,理由涵蓋產品特性、使用感受、價格等。發布不久,就有400多人認可她的回答,還為她贏得了幾百個“關注”。

  “其實,我並不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有多專業,我只是去思考了,並真誠地分享經驗。看到那麼多人參與討論,並在討論中獲得新的收獲,確實會感到快樂。我覺得知識和想法都會越聊越明白,互聯網可以讓更多人激發你的思考,一味索取就太可惜了。”她說。

  為什麼會有人願意在網上回答問題?59.5%的人認為是由於“互聯網的分享精神”,46.8%的人覺得是“為了社區積分等獎勵”。其他原因還有:“為了幫助發問者”(34.7%),“有問就應該有答”(28.2%),“為了打發時間”(24.3%)等。

  47.6%的受訪者認為,如果網上“伸手黨”過多,會“無法形成知識和見解的討論氛圍”,46.6%的人認為會使“人們學習和思考的能力退化”,46.1%的人表示“隻索取不付出,會打擊回答者的熱情”。

  泛科技興趣社區果殼網主編徐來認為,“伸手黨”並不會阻礙知識和資源的分享和傳播。很多人提出的問題會讓科學工作者更加了解大眾的興趣點,提供更好的科學內容。雖然確實存在一些相對“低水平”的問題,也有人不願意主動搜索和思考答案,但對於回答者來說,他幫助的絕不只是“伸手”的那個人,哪怕有一個人因為認真嚴謹的回復而受益,也是值得的。

  59.4%的人希望“主動參與回答,積極反饋和分享”促進網上知識傳播

  “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一些方法讓知識更好更快地流動起來。”徐來說,比如,要讓知識出現在合適的時間和地方。最好是在大家迫切需要的時候,破除謠言,增加信息的對稱性。還要讓知識以合適的方式出現在人們面前,語言更輕鬆、圖片更活潑等。如果我板著臉說話,信息流動就會變得很黏稠。而通過信息化圖示,讓專業知識積極地介入社會生活,就會讓大家更願意主動學習。

  徐來發現,知識在傳播和探討過程中,會吸引普通人參與進來。“此前我們針對網絡上‘西瓜打針’的流言,推送了一篇文章,講的是我們做過的給西瓜打針的實驗。其中有一部分內容,就是網友在看過實驗后,又追加的測試。發出之后不僅網友對西瓜放心了,一些瓜農也很感謝這樣的論証,及時制止謠言,降低了他們的損失。”

  他說,知識在傳播過程中,還會啟發大眾掌握正確的思考方法。針對去年媒體上關於“對米飯的贊美或詛咒會影響米飯品質的實驗”的報道,他們就通過“如何設計這個實驗才能得出科學結果”的說明,來証明這個實驗是不可靠的。在這個過程中,主要討論的就是科學方法的問題,更多人也因此對實驗的一些理念,如雙盲、對照、隨機等,產生了興趣。

  “科學知識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我自己在長期主動傳播知識的過程中,對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有了更多了解和更清晰的判斷,從而能夠更科學和快樂地生活。分享本身就是一種快樂。”徐來說。

  調查顯示,要促進網上知識和資源的傳播,59.4%的人認為應“主動參與回答,積極反饋和分享”,55.6%的人表示要“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53.6%的人認為要“懂得傾聽、理解和感謝”,45.7%的人建議“深入求知,不浮於表面”,41.2%的人表示要“充分利用網絡,但不依賴網絡”。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