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中文《孤獨星球》推26種 編排更符合國人習慣--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新版中文《孤獨星球》推26種 編排更符合國人習慣

2013年07月12日07:19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尼泊爾》《雲南》《泰國島嶼和海灘》率先推出。(封面)

  新版中文《孤獨星球》旅行指南系列近日由中國地圖出版集團出版,《雲南》《泰國島嶼和海灘》《尼泊爾》率先上市。該系列創始人托尼·惠勒攜妻子莫琳來京宣傳,惠勒表示:“旅行后大家說得最多的是遇到的人,LonelyPlanet希望讓人與人接觸。”

  □新版變化

  編排設計更符合中國人旅行習慣

  作為全球最知名的獨立旅行信息提供商之一,《孤獨星球》旅行指南系列自2006年進入中國市場后,就受到中國旅行愛好者追捧。出版人斯蒂芬·帕默表示,中國人在境內和境外的旅游數量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這是他們決定再次下大力氣推出中文版的原因,同時還將設立“孤獨星球”北京辦事處。

  問及中文版與原版的區別,帕默說:“我們原版在翻譯成中文過程中,會有中文團隊來編輯這本書。打個比方,比如原版中寫曼谷是個非常擁擠的城市,這對於北京的讀者來說,就沒有什麼感觸或者吸引力,因為他們對城市的擁擠很熟悉。這方面的就會改寫,我們始終保持這個書的內容是適合中國讀者觀看的,但是對於目的地的整體描述是不會變的。”

  中國地圖出版社總經理倪慶華也表示,將結合出版社在地圖出版領域的優勢,對LP旅行指南系列圖書進行編排設計,使其更加符合中國人的旅行習慣。

  □專訪托尼·惠勒

  >>談中國中國變化超其他國家

  為了配合新版中文《孤獨星球》旅行指南系列的推出,托尼·惠勒和妻子莫琳特意來到北京宣傳。

  在本報接受記者採訪時,托尼·惠勒回憶了他第一次來中國的情景,“上世紀80年代末,當時從澳門到廣州待了幾天,然后又到了香港。之后我帶著孩子們來待了一個月,從那時起,我就經常來中國。”

  托尼·惠勒認為,大和多樣性是中國最顯著的特征,還有就是中國的變化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都快,“我最早來中國的時候還比較閉鎖,中國人也很少到外面去,而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旅行者一個重要的目的地”。

  問及要對來中國旅行的游客推薦點什麼,他說:“我在中國的時候看到一個地方,常常會想它10年前是什麼樣子,20年前是什麼樣子,而10年后又是什麼樣子。我想來中國的旅行者,常常這樣問自己問題是非常有意思的。”

  內容四部分組成今年預計推26種

  新版中文《孤獨星球》旅行指南分為四個部分,包括計劃你的行程——激起旅行者的興趣,幫助旅行者計劃行程﹔在路上——對景點、住宿等全面描述和推薦,覆蓋旅行者在路上的方方面面﹔了解——對目的地的歷史、文化的深度解讀,幫助旅行者深入了解自己腳下的國家或地區﹔生存指南——涵蓋旅行者出發前、抵達時以及旅途中需要知道的各種實用信息。

  據中國地圖出版社總經理倪慶華介紹,首批陸續推出《雲南》《泰國島嶼和海灘》《尼泊爾》三本后,2013年預計總共出版26種。同時,還會依托中國地圖出版集團即將開業的地圖文化概念店舉辦“私旅行”“旅行攝影展”等主題活動,這對期盼已久的LP粉絲來說,是個激動人心的消息。

  >>談旅行

  最神奇的地方是南極

  採訪當天,托尼·惠勒透露,他和妻子接下來要有橫跨西伯利亞大陸的長途火車旅行,“從海參崴到莫斯科,大概有六七天,不過我們中間也會停歇,總共大概有兩周的旅程。”去年,他和妻子也有過類似的長途旅行,是從伊斯蘭堡沿著中國邊境一直到喀什。

  對於旅行的意義,正如托尼·惠勒所說的,它讓人覺得“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是如此美好”。從40多年前喜歡上旅行開始,托尼·惠勒已去過155個國家,問及其中感覺最神奇的地方,惠勒笑言:“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南極,她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洲。這一切都很有戲劇性,那裡沒有居民,隻有三種顏色,黑、白和藍。這和中國完全相反,這邊有這麼多人。”

  4年前,托尼·惠勒賣掉了LonelyPlanet品牌,這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去旅行,“我在墨爾本和倫敦各有家,除了在兩個家間穿梭,我一年大概會去二三十個國家。”

  >>談創作

  計劃出版《黑暗的土地》

  LonelyPlanet的中文譯名是“孤獨星球”,名字來自馬修·摩爾的歌曲《太空船長》,歌詞本來是“穿越天空,這顆可愛的星球(lovelyplanet)”,惠勒聽成了“lonelyplanet”(孤獨的星球),這個名字於是延續。

  說到這個故事,惠勒一下樂了,“一篇文章說,天文學家尋找別的恆星時,就用‘尋找孤獨星球’做標題。據我所知,地球是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所以確實是一個孤獨星球。”惠勒透露,他將要出版《黑暗的土地》,裡面寫到了他在剛果、以色列等國家旅行的感受。

  回憶起40年前創辦《孤獨星球》之初,惠勒稱那時跟妻子還很年輕,寫的是個人化的東西。現在,《孤獨星球》要面對更多年齡結構和層次的讀者,但惠勒認為,他最初對旅行的理解是不會變的,“我們這些旅行者去了長城等地方,旅行后大家說得最多的是遇到的人,LonelyPlanet就是希望讓人與人接觸。”

  □鏈接

  惠勒夫婦與《孤獨星球》

  1970年,倫敦商學院的在讀MBA托尼·惠勒和初到倫敦的愛爾蘭女子莫琳在倫敦攝政公園的一張長椅上不期而遇,一見鐘情的兩個人一年后結婚,新婚不久兩人就開始了第一次探險之旅。一輛破汽車,一點錢,他們穿越歐亞大陸,歷時數月到達澳大利亞。之后遇到很多想要自助旅行的人,不斷詢問他們關於旅程的問題,於是就誕生了后來被稱為“背包客聖經”的LonelyPlanet(孤獨星球)。2006年進入中國市場,該系列已擁有眾多粉絲。(記者田超 制圖何將)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