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期刊主編與傳媒學子面對面:從期刊到論文--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第四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嘉賓演講

新聞傳播學期刊主編與傳媒學子面對面:從期刊到論文

2013年07月22日16:23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新聞傳播學期刊主編與傳媒學子面對面”現場

人民網7月22日電(趙光霞 鄭廣嘉 李明哲)7月16日下午,首屆“中國大學生傳媒節”暨第四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的系列活動“新聞傳播學期刊主編與傳媒學子面對面”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這一對話活動以促進傳播學期刊主編與傳媒專業學生溝通交流為宗旨,邀請到《亞洲傳播學報》主編郝曉鳴教授、《傳播與社會學刊》前主編陳韜文教授、台灣最權威新聞傳播學期刊《新聞學研究》主編馮建三教授、《新聞記者》主編劉鵬、《傳媒》雜志社主編楊馳原、《新聞與傳播》主編陸地教授等六位傳播學者及期刊主編,與350余名傳媒學子交流傳播學期刊發展歷程、學術文章發表等問題。

謝耘耕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謝耘耕教授在致辭中說:“本次論壇為期刊主編與傳媒學子間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提供了一個平台,通過此平台有利於促進主編與傳媒學子之間的熟悉和了解,讓廣大傳媒學子了解自己的學術成果如何通過期刊得到認同並產生社會效應,同時讓主編了解學子的想法並給出一些意見。”

各位嘉賓進行了精彩演說,他們對各自期刊的定位及選稿標准等問題進行了闡述,並對目前新聞傳播學研究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並提出展望和期許。

劉鵬

劉鵬演講的主題為“架起新聞實踐與理論研究間的橋梁”,他指出了目前新聞學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新聞研究與實踐的脫離﹔學術理論比較薄弱,學術自信尚未建立﹔傳媒業界對理論研究重視不夠。同時,他也對學子們進行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議:要堅持問題意識,尋求理論闡釋﹔提倡創新意識,拒絕學術“泡沫”﹔強調傳播意識,提高學術能見度。

楊馳原

楊馳原主編圍繞“期刊的選題策劃和實施”這一主題,他在演說中強調,《傳媒》雜志選稿的一個重要標准是觀點是否有創新。同時,他對目前國內期刊的情況進行了介紹,並對於學子普遍關心的問題——“何為核心期刊?”做出了詳細的解釋。

陸地

陸地教授在演講中提出了“六新”的選稿、用稿原則,即“新思想、新觀點、新理論、新方法、新案例和新動態”。同時,他提出雜志應該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應該發揮一定的助力,推動新聞自由的實現,推動新聞學的學科建設,推動傳媒業界甚至是整個社會的發展。陸地幽默風趣的演講風格博得了在場學子的陣陣掌聲。

郝曉鳴

陳韜文

馮建三

另外,郝曉鳴、陳韜文和馮建三分別闡述了各自期刊的選稿過程和標准,並與中國大陸的期刊做出比較,讓傳媒學子們了解不同地域和不同性質的期刊對於刊發稿件的不同要求。

在六位學者及主編發表單獨演講之后,論壇進入“圓桌會議”階段,由謝耘耕教授主持。謝教授提出“國內期刊與國際期刊的選稿風格有何差異?”的問題,郝曉鳴認為二者差別比較大,從對什麼叫論文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到學術規范都很不一樣,國外期刊以實証研究為主,期刊文章不僅提出道理,還需要進行調查,並且回顧過去的研究歷史。

在傳播學期刊主編與傳媒學子的對話中,學生就學術期刊轉型、期刊版面費收取、電子版權、“學”與“術”的平衡、傳播學研究生培養、業界經歷對學術研究的影響等問題向與會嘉賓提問,現場氣氛十分熱烈。

關於學術期刊轉型問題,楊馳原、劉鵬和陸地都認為期刊轉企改制應視自身情況而定,不可一刀切。楊馳原對學術期刊轉企改制的最新情況進行了介紹,並提出期刊轉型的“分類指導”原則。陸地對於期刊轉型從三個角度進行理解:首先是轉“形”,新媒體時代雜志形態出現變化,轉為電子雜志﹔其次為轉“場”,面對網絡環境,受眾閱讀逐漸由線下轉向線上,期刊也應將部分發行精力轉向網絡﹔最后為轉“企”。陸地對於期刊轉企改制持不完全贊成意見,他認為期刊應分層次,即按照期刊類型決定轉企與否。

在對學生提出的電子版權問題進行回答時,劉鵬主編介紹了《新聞記者》期刊的應對策略:首先是與知網簽訂電子版權﹔其次是雜志內容全部上網,可供讀者免費閱讀﹔最后是充分利用新媒體,開通《新聞記者》專屬微博“上海新聞記者雜志V”,實時推薦期刊文章。陸地認為,知識傳播范圍越廣,其價值就越大,網絡時代的知識產權概念已發生改變,他不贊成無差別地套用傳統媒體知識產權概念。

在回答學生關於目前傳播學領域“學”與“術”不平衡的問題時,陳韜文認為該問題由來已久,與體制相關。陸地首先對清朝學者關於成功學者需具備的四個要素(膽、才、學、識)做出解釋,繼而提出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成功學者應具備“學、術、識、道”,“學”為專業知識和綜合性知識的學習,“術”是一種規范,“識”是獨到的見解,“道”是一種思想、流派、境界。

關於新聞業界經歷對學術研究的影響問題,謝耘耕教授認為記者經歷對學術研究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充分的社會閱歷對培養學術研究中的解讀能力有重要的影響。同時,他認為記者與學者的最大差別在於記者記錄聲音,學者發出聲音。圓桌會議中,陳韜文、馮建三、郝曉鳴還對傳媒學子提出的“如何提高做研究”“寫論文的能力”“如何進行文獻回顧”等問題進行了回答。會議最后,謝耘耕對本次圓桌會議內容進行了總結,並希望“傳播學期刊主編與學子的交流能夠繼續下去,期待傳媒學子有更多的收獲”。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