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新:新媒體環境下電視要找到契合與共鳴--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第四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嘉賓演講

駱新:新媒體環境下電視要找到契合與共鳴

2013年07月23日08:37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7月23日電(趙光霞 尚丹)2013第四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於7月12日至24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本屆大講堂邀請50多位傳媒領軍人物,一線編輯、記者、主持人和著名專家學者,為來自海內外130多所高校的350余名學子講授傳媒業改革創新的經驗與教訓,幫助學子們了解傳媒業界和學界的最新發展動態,深化對傳媒業和新聞傳播學科的認識。以下為東方衛視著名主持人駱新於7月20日在第四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上的演講。

駱新的演講主題為“新媒體環境下的電視傳播”,幽默風趣、接地氣的演講風格博得了在場學子們的一陣陣掌聲,積極地師生互動更是給學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手機佔據人們碎片化時間的70%,電視走向衰落是不爭的事實。”演講開始,駱新即以電視媒體人的身份拋出殘酷的現實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在哪?駱新認為,技術最有可能改變電視傳播。在渠道終端稀缺的情況下,誰佔據渠道生態鏈上端,誰就擁有更高的話語權。

“信息是一種權力”,在談到互聯網對人們的影響時,駱新指出,與以往死記硬背相比,今天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顛覆了人們對信息的掌握方式和渠道,而隨機性與碎片化是互聯網時代電視的關注點所在。要把握隨機性與碎片化這一問題,關鍵是要找到契合與共鳴。以《中國好聲音》和《非城勿擾》為例,前者成功的“王道”在於節目設置契合了當下社會亟需的“公平”,后者實際上是在人際博弈的過程中做社會批判的脫口秀,兩個娛樂節目都利用了觀眾潛在的社會心理,這種心理起伏隨著節目的成功產生了新的語義。

電視媒體人在當下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將信息整合,增加與觀眾的黏度,從而找到契合與共鳴。對此,駱新認為,要達到這一目標,需要掌握三種基本知識。第一,原理型知識,掌握這類知識是為了了解社會,對比加深對社會的認知,比如哲學﹔第二,技能型知識,電視即屬於此類,這類知識的獲取主要依賴於長期的積累﹔第三,人際型知識,即如何與人打交道,與人溝通的知識。

學生提問

講座最后在與學子們的互動環節中,針對學子提出的“作為主持人,你從嚴肅的新聞節目轉向娛樂節目是不是折射出電視生態環境下無奈的選擇?”,駱新作出解答,新聞節目主持人轉向娛樂節目有兩方面原因,首先要服從電視台工作安排調動,其次新聞節目主持人身上帶著一種社會視角,而不單單是依靠身體語言和情緒表演,對節目的掌控更有力度,兩種原因綜合下的選擇不能單純地被標簽化。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