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7月23日電(趙光霞 張新苗)2013第四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於7月12日至24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本屆大講堂邀請50多位傳媒領軍人物,一線編輯、記者、主持人和著名專家學者,為來自全國130多所高校的近350名學子講授傳媒業改革創新的經驗與教訓,幫助學子們了解傳媒業界和學界的最新發展動態,深化對傳媒業和新聞傳播學科的認識。以下為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李建強教授7月20日在第四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上的演講。
李建強教授正在發表演講
李建強教授以“近年電影批評的形態及其走勢”為主題,首先回顧了電影批評的發展歷史。他認為,從世紀初到60年代中期以后,電影批評分別經歷了初創期、發展期、復歸期、突進期、多元期等五個階段。“盡管電影理論與批評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具有以上階段性的特征,但採用不同研究方法和方向的理論始終是同時並存的”,李建強特別說明道。
在介紹了西方的電影理論發展階段后,李建強也簡單介紹了中國電影理論的發展情況。從1897年中國出現電影評論《觀美國影戲記》后,便產生了“電影是戲”的觀念。之后電影批評的大致形態便沿著泛政治化批評,文化學、社會學批評,多元化、多視角批評發展。
關於近年的總體情況,李建強提到自己與章柏青主編的《中國電影批評2000-2006》中曾直面指出中國電影批評的四大流弊:一是冷落市場,與大眾脫節﹔二是喪失立場,經不住誘惑﹔三是淺嘗輒止,人文內涵匱乏﹔四是形式呆滯,缺乏親和力。結果釀成江河日下,景象蕭條,電影批評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腹背受敵,四面楚歌,成為圈內圈外指責埋汰的對象。遺憾的是,近年的情況並無多少實質性的變化與長進。
“但中國的電影評論並非乏善可陳,還有許多值得注意和肯定的地方。” 李建強認為,人們對網絡影評的持續關注,以及“微博影評”的興起是第一方面。第二是對中外影評的審視比較。當下中國電影批評問題叢生,美國繁榮的電影批評鏡像能否作為參照?能否對中國電影批評發展有所借鑒?一些專家和研究者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注於此。第三是對電影批評家研究的拓展。第四是對評論方法的繼續探索。20世紀70、80年代以來,隨著西方理論蜂擁進入中國,一時電影批評方法和角度大大豐富。在中國電影產業化迅猛發展的今天,電影批評卻陷入了重重危機。2012年尚有一批影評人在繼續關注這個問題,並力求有所開拓、有所推動。除此之外,國際傳播路徑與文化價值的思考,以及堅守陣地的雜志和影評人都是中國電影評論發展中值得肯定的方面。
“實事求是地說,中國影評人大都是努力的,是有進取心的,否則便無法解釋前面所羅列的近年種種進展、特色與成果。問題在於,積重難返、荊棘載途,如何整體改良電影評論的形象品貌?如何重新塑造電影評論的生機活力?如何有效遏制各種負面惡行的蔓延擴張?”李建強認為,對此我們還沒有足智多謀的大智慧,還沒有卓有成效的好辦法。中國影評界泥沙俱下、良莠不齊的亂象還可能維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他也為當今的中國影評人提出了兩點建議:首先,必須把持信念,認定方向,堅守自己的陣地,做到鍥而不舍,恪守不渝﹔其次應當秉承正直的良心,發出義理的聲音,多做添磚加瓦的工作,多干培土施肥的生業,從自我做起,於當下入手。
“相信隨著‘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構建,以及國家文化政策的扶持調整,國家核心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的進一步提升,中國電影批評最終能夠擺脫頹勢,走出逆境,在新世紀中國文化的繁榮發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大局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李建強最后充滿信心地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