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語在新聞中不宜濫用--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3年第2期

流行語在新聞中不宜濫用

陳 澄

2013年07月23日09:35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新聞的標題為《江蘇給力“文化強省”》。這在當時引起了關注,這是黨中央機關報的新聞標題,第一次出現民間流行語。隨著網絡媒介,尤其是微博用戶不斷增多,將流行語運用在新聞中已普遍存在。流行語在新聞中的運用是一種表達方式的創新,但也隱藏著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

流行語在新聞中運用的益處是:

1.吸引年輕受眾

傳統媒體的新聞節目是媒體傳播信息最重要的平台,但由於留給受眾的嚴肅印象,使其在網絡時代難以受到更多青睞。流行語的適當加入,可以讓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在新聞中找到自己熟悉和喜歡的表達方式,產生親近感。

流行語運用於新聞之中,符合傳播學中“使用與滿足”的理論。“使用與滿足”把受眾成員看作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是基於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受眾收看新聞節目時,除了要滿足獲取新聞的需求外,還有放鬆、休閑的需求。新聞如果距離感過於強烈,會使受眾產生心理排斥。流行語往往來自大眾的創作、加工,並且在日常信息接收過程中經常被接觸和使用,容易讓受眾產生親近感。

2.促進新聞創新

在網絡時代,由於微博等新興媒介在信息傳播上具有超過傳統媒體的優勢,其互動性特征又使受眾可以參與到傳播過程中,因此,對傳統媒體的新聞節目形成了很大挑戰。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手機或是電腦從網絡上獲取新聞信息,漸漸疏遠了傳統的新聞節目。在這種情況下,流行語的使用,以及由此而來的傳播理念的更新可以很好地促進新聞創新。

新聞傳播的首要功能是客觀、公正地向受眾傳遞有用的信息。在網絡流行語大行其道的時代,人們會在那些帶有玩笑意味的話語中漸漸對新聞節目產生“不必把它當回事”的心態。當一些已經在網絡上過度流行的語言再次出現在新聞節目中時,難免會讓受眾產生些許反感的情緒。當新聞節目的嚴肅性消解之后,其傳播的信息也將在受眾心中失去認可與信任。

新媒體時代,受眾以及傳播者在網絡上的界限已經變得相當模糊,因此,媒介素養的提高不僅是對傳播者的要求,也必須引起受眾的重視。網絡上的流行語除了帶有調侃性之外,還包括一些臟話的諧音,這部分內容的傳播對語言的淨化進步顯然是不利的。受眾中有未成年人,他們的是非判斷能力還沒有成熟,一些帶有侮辱性質的語言一旦流行,會對他們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傳統媒體尤其是新聞節目應該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幫助受眾、網民培養正確的語言習慣。

(作者單位: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新聞中心)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