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電視民生新聞自誕生以來,一直與群眾和生活貼得很近,沒有必要“走轉改”,其實,這是一個誤區。不可否認,電視民生新聞的核心是民生,因為貼近生活、貼近百姓、貼近實際,被群眾喜聞樂見。自從電視民生新聞誕生之日起,它就在踐行“走轉改”的新聞理念。民生新聞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聲、民心、民情、民意,但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車禍失火、婚戀糾紛、房產紛爭、偷盜搶劫、酗酒打架等家長裡短式的內容充斥整檔節目。即使是關注弱勢群體,也是把重心放在展示他們的無知、無助、苦難和悲情上,忽視了他們中絕大部分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難題、向往美好生活的主流。一些媒體從業人員忘記了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對低俗、庸俗甚至是惡俗事件和人物大肆炒作。
民生新聞發展到今天,需要走出“雞毛蒜皮、雞飛狗跳、雞鳴狗盜”式的市井層次的小民生,努力向大民生轉變,不斷提高民生新聞的權威性、有效性、針對性和服務性,從民生的角度報道和闡述跟人民群眾利益息息相關的重大決策,對新聞進行平民化解讀,在新聞事實中體現黨和政府的主張,在社會生活報道中反映人民群眾的意願,在溫馨和諧的氛圍中化解社會矛盾,在細致入微的服務中發揮媒體的功能﹔多報道公眾關注度高的話題,搭建公共話語平台,均衡社會各群體的話語權﹔將時政新聞、經濟新聞、科教新聞納入民生新聞視野﹔加強對民生問題的深度關注,多呈現人文關懷,使民生新聞超越瑣碎、平庸和低俗。
當下,發展遇到瓶頸的電視民生新聞更需要“走轉改”,深入扎根本土,把握社會脈搏,體察人民群眾細微、真實的喜怒哀樂,拉近與觀眾的距離,維護媒體的公信力和親和力。“走轉改”還能促進民生新聞從“小民生”到“大民生”的提檔升級,為民生新聞可持續發展提供生命源泉。
過去,民生新聞記者走基層,往往是浮光掠影、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帶著獵奇或冷漠的眼光。某民生新聞節目曾經報道一位拾荒人在拆遷工地被倒塌的房梁壓死,記者趕到后採訪,畫面血腥,不忍目睹,解說僅是現場描述,最后還批評拾荒人“要錢不要命”。拾荒人的苦難不僅沒有得到同情,還被嘲弄諷刺了一番。而與拾荒人之死的相關深層次問題卻被忽略了:拆遷工地如何出現管理漏洞?拾荒人為什麼要錢不要命?拾荒人群體生存狀態是什麼?誰來關心幫助拾荒人群體?
如今,民生新聞面臨題材重復、選題枯竭等問題,一些記者感嘆,新聞無選題可做。其實,當記者真正深入到基層、走到群眾中去,視野開闊了,報道的領域拓展了,就能發現大量鮮活、生動的題材,取之不竭、用之不盡。
走基層切忌浮在基層看看熱鬧,而是要沉下去看門道,觀察發現和思考基層中的新事物、新現象、新問題,使報道接了地氣,有了真氣,充滿活力和新意。“走轉改”要求記者到群眾中去,以百姓的生存環境和生存狀態作為新聞報道視角,感受他們的生活、反映他們的呼聲、傾聽他們的訴求。江蘇城市頻道推出的“走轉改”專欄《街坊》,用紀實手法反映了基層黨員的新形象,記者為此前后採訪了兩個多月時間,大部分時間泡在了基層,才創作出如此生動、細膩、感人的作品。
民生新聞雖然多有跑街記者、社區記者,有一定的吃苦耐勞的精神,但是,鼻孔朝天的“老爺記者”、隔窗看景的“車輪記者”、閉門造車的“文件記者”、復制粘貼的“電腦記者”和喝喝咖啡的“小資記者”不是沒有,報道的都市題材多、名人明星多、趣聞軼事多,以致節目脫離時代,遠離生活。一些記者沒有帶著感情走基層,缺乏和群眾溝通的語言,不懂群眾所思所想,未能融入基層群眾的生活和情感,因而採訪的新聞膚淺,缺乏亮點和感人之處。有的記者輕飄飄地在基層轉一圈,採訪到的不是家長裡短,就是鄰裡糾紛。“走轉改”要求記者一沉到底,人到心到,不做冷漠的看客,帶著感情和體溫下基層,把話筒和鏡頭對准普通群眾,在和群眾接觸中,增進感情,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切實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如果心不到,作風不轉,即使走再多的路,到多艱苦、多偏遠的基層,都是枉然。
一些民生新聞語焉不詳、似曾相識、詞匯貧乏、知識膚淺,看似老百姓的語言,其實常常是不分對象、不分地方生搬硬造的偽方言,還夾雜著令人生厭的官話、矯揉造作的學生腔、令人費解的網絡語。民生新聞亟待改革文風,保持朴實自然、生動活潑的文風,提倡嚴謹、深刻、獨到的新聞寫作,多使用原汁原味的老百姓的語言和同期聲,多使用反映老百姓喜怒哀樂的自然鏡頭。
改文風,不僅僅是改文稿,如果隻用群眾語言、俚語俗語為文稿穿靴戴帽,新聞還是走馬觀花,始終徘徊在人民群眾的心門之外。記者要投身到群眾火熱的生活和工作,通過體驗式的報道反映群眾的真情實感,生動報道來自基層的昂揚向上的感人故事。轉變文風需要開闊視野,有選擇、有判斷地將社會生活中有代表性的小事,放在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賦予其一定的情感、意義和判斷,倡導積極向上的社會觀念、社會秩序和社會風尚,挖掘蘊含其中的大問題,延伸出具有普遍意義和深度價值的社會主題,著力營造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的社會氛圍,使平庸瑣碎的民生新聞成為反映時代的大手筆。
(作者單位:江蘇廣電總台教育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