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音樂音響 為廣播節目增色--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3年第2期

巧用音樂音響 為廣播節目增色

湯山

2013年07月23日09:59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相對於其他媒體,廣播傳播的手段、方式較為單一,線性傳播,稍縱即逝﹔除了聲音,別無他長。基於這一特性,有人認為廣播給受眾帶來的接受過程和后續效應都是短暫的,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邁克爾•曼切爾卻認為:“美妙的聲音能觸及人的靈魂,讓人記憶久遠。”如何巧用音樂、音響這兩大利器,為廣播節目增色呢?

音響是廣播最鮮明的特征,好的音響尤其是表現細節的音響,既能向聽眾傳播新聞事實,又比文字更能傳情達意,它使聽眾仿佛置身於新聞發生的現場,營造一個富有現場感的立體情景空間,給聽眾以遐想空間和震撼力。獲得第十五屆中國新聞一等獎的廣播作品《巴勒斯坦送別阿拉法特》,一開始引入巴勒斯坦國歌,接下來,飛機聲、呼號聲、哭聲、示威聲、禱告聲、挽歌聲,准確表現細節的音響達7、8處,一幅宏大的送葬場景展現在聽眾眼前,給聽眾以巨大的沖擊力和感染力。這些典型音響的運用,真實反映了巴勒斯坦人民對阿拉法特的愛戴,這與當時一些西方媒體渲染的現場混亂無序的不實報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音響的運用要會取舍,隻有與內容貼切,並服務於主題的音響,才能與節目融為一體,並凸顯其效能。

廣播的發展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隨著生活壓力加大和生活節奏加快,現代人對媒體有了更多的要求,不僅要及時獲取信息和服務,而且希望獲取的方式是輕鬆愉悅的,而不是接受硬梆梆的說教。如此,音樂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通過音調與旋律創造出廣播“情感的形象”,喚起聽眾在思想、感情、心理和情緒上的共鳴,烘托氣氛,深化主題,增強了傳播的感染力。中央電台中國之聲《早間報道》在原本嚴肅的時政新聞中導入了音樂的元素:背景音樂是嘰嘰喳喳的晨間鳥鳴,再輔以讓人輕鬆的吉他曲,一檔新聞“早餐”就在這令人心曠神怡的氛圍中端到了聽眾的面前。用與內容吻合的音樂作襯底,營造清新富有美感的氛圍,上海電台在晚間天氣預報節目中做了有益的嘗試,在《漁舟唱晚》的樂曲聲中,主持人用充滿人文關懷的語言提醒聽眾季節、氣候的變化和注意事項,“漁舟”帶來收獲的喜悅,“唱晚”則充滿詩情畫意。當然,音樂作為廣播不可或缺的元素,使用起來也要適度。如有主持人在午間節目中以薩克斯吹奏樂為墊樂,聽了又柔又慢的薩克斯音樂,聽眾不免產生昏昏欲睡之感。

現在的受眾不僅僅滿足於知道什麼事,而更想知道為什麼,下一步會怎麼樣,這就需要記者、主持人用更多的文字、語言作解釋。據南京師范大學的一項受眾調查報告顯示,聽眾願意停留在日常節目上的時間不過1分多鐘,這一對矛盾如何調和,一些電台做了積極的探索。浙江電台的大型系列報道《新浙江,新風貌》,稿件穿插在眾多要聞信息中間,有時還要配發短評,加一些新聞背景鏈接,怎樣才能使報道效果更好呢?電台音樂編輯針對每條新聞主體都不一樣,跳躍大、反差大的實際,選擇了較為中性、稍有節奏和力度感的音樂作墊樂,並在每篇系列報道結束時保証音樂結尾是一個完整的樂句,提示聽眾報道即將結束,使整檔節目一氣呵成,又突出了重點報道。江蘇電台在報道“省長會見日本友人”時,加入新聞鏈接“中日友好櫻花園枝繁葉茂”,音樂編輯在后一條配上了“女子十二樂坊”的民樂《地球之星》,樂曲是用中國的樂器演奏日本的曲調,跟新聞的主題十分貼切。加入音樂元素后,一些時政新聞、信息、資訊等內容,聽眾更樂意接受了。

(作者單位:常州廣播電視台總編室)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