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壇廣電在黨的十八大召開前后,分別在時政新聞《金壇新聞》和民生新聞《第一時間》中同步、分階段推出《“舊貌”展“新顏”》、《老人物 新故事》、《數字看變化》、《我家這十年》等欄目,“十八大”這一重大主題性新聞報道如何實現“走轉改”,就是強調以百姓的生活變化與感受為落點,反映十年來社會發展、民生保障的改善與變遷。通過形式創新、內容創新、方式創新,這些報道擺脫了以往的套路,更具特色,深入、深刻,可看性較強。
一、表達方式的創新
個人命運與祖國發展是連在一起的。十年前採訪過的人物,如今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的現狀如何、內心有什麼感受、對未來的憧憬怎樣,節目以回訪和重溫的方式,記者深入到以前報道的人物、事件的現場,作今昔對比,增加了親切感和懷舊感。“所有的曾經都會有新的生長,所有的過去都會有新的變化﹔老人物,我們曾經報道過的新聞人物﹔新故事,我們期待一起觀看的新景象,在具體人物的生動故事中,體味金壇的巨變﹔ 在個體的命運變遷中感受國家的進步。”這是專欄《老人物 新故事》的片頭詞,體現了金壇台“十八大”新聞報道方式的基調:巧用對比,挖掘細節,善講故事。
“三輪車師傅”趙祖衛,“彈棉花老人”陳火榮,做大建昌紅香芋文章的王國平父子,做強服裝企業的王小惠,執著園藝事業的老園藝工人,踩三輪車將一雙兒女送進大學讀完博士的老夫妻……記者特別留心使用細節鏡頭,盡量多地捕捉採訪對象的生活新習慣,語言表達的新方式和不經意間的細微新動作等。對比十年前的影像,這些細節改變,更形象地折射出百姓生活的變化。細致的採訪、生動的細節和鮮活的故事,以“小切口”反映社會發展、百姓幸福感提升的“大主題”。
二、形式的創新
金壇台十八大前后推出的四個新聞專欄,採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引發人們的記憶和思考。
記者親歷 記者帶著情感去感受生活、關注各行業中具有典型性的普通人,通過參與式、伴隨式採訪,觀眾可感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如《老人物 新故事》中的一篇,三輪車夫趙祖衛喜遷新居,從原先的平板房,到新村裡寬敞明亮的居民樓,是金壇百姓家庭生活條件改善的縮影。一篇反映彈棉花老人的故事也有時代性和生活氣息,手工彈棉花的衰落,老人的年邁,雙重的退出互為隱喻,折射出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
圖表 集中體現在《數字看變化》專欄中,通過對金壇近十年各種經濟指標、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相關數字,做對比性的展示和評說,以事實來體現金壇的進步和發展。枯燥的數字以圖表的形式表達,直觀、形象,傳播效果較好。
說新聞 記者出鏡配音,現場感強,比播音員的播報更具個性。
互動 我們嘗試利用手機短信平台、網絡論壇、熱線電話與觀眾進行話題互動,分享這十年所見、所想、所聞,並用游動字幕的形式滾動播出。互動通道的打開,多了一些新聞素材,增強了節目的人情味和人氣。
三、內容的創新
獨家、權威、有深度的新聞是稀缺信息,我們充分挖掘現有圖像資源的再現價值,使專欄有了厚重的新聞背景,特別是“新聞+背景+評論”的組合,更能體現內容的深和廣。
主題性報道綜合反映了政治、經濟、民生、社會文化等各領域的成就,內容突出重大性、新聞性與貼近性。專欄《“舊貌”展“新顏”》以本台報道過的、代表金壇發展的重大新聞事件為切入口,由採訪記者重回現場,採訪事件的主要當事人,讓他講述今昔變化。金壇近十年來的重點項目、重點企業以及城市建設、水電氣等民生工程,有當年的資料畫面再現、主持人探尋、今昔畫面對比、新面貌的全視角展示、高屋建瓴的編輯點評或編后,在內容深度和廣度上拓展了新聞報道的厚實感,充分展示了十年來國家的進步和發展。
(許靖:金壇市廣播電視台副台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