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文風,讓報道有用又好看,既是群眾的呼喚,也是新聞媒體發展的需要。好的文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中宣部《三項學習教育通訊》專文介紹“鎮江經驗”, 江蘇省“三教辦”四次用《簡報》形式向全省推廣。
一、改文風,走群眾路線
改文風,重在轉變作風,多接地氣,要和群眾打成一片,心裡有群眾,文章才能言之有物,才能打動人。2012年,鎮江廣播電視台所屬各單位根據鎮江的各種區域、類型,選擇了30個長期“走轉改”的基地(聯系點),如句容的戴庄、丹陽的金橋村、丹徒的五塘村等。《走基層·聽民聲》反映了茅山老區丹徒上黨鎮的五塘村面臨發展的困難。台黨委一班人帶領全台一批“走轉改”骨干記者來到五塘,調查了解五塘村的現狀和發展思路,和五塘村干部促膝談心,走訪結對幫扶的劉小祥殘疾貧困家庭。台裡在五塘村裡舉行了台“走轉改”基地的揭牌儀式,台后勤中心黨支部與五塘黨總支也共建揭牌。不到兩個月,先后有30多人次的記者來這裡蹲點採訪,採發了30篇各類稿片,其中新聞頻道《今晚九點半》播出的“秋收走基層”五篇系列報道,從不同角度展示五塘村秋收的場景,20多篇採訪手記,篇篇接地氣。
鎮江台民生頻道《看見大市口》欄目,每天時長一小時,是鎮江台收視率最高的欄目,2011年榮獲“全國十大創新欄目”。在這個為民鼓與呼的欄目裡,最為百姓關注和信息量最大的子欄目是《走轉改—基層手記》,傳達的是民生、民聲、民心。子欄目《小梁幫你忙》是黨員示范崗、小組先鋒崗。“走轉改”活動中,欄目組沉在群眾中,老百姓有事有難,他們用心用情,能幫則幫,一幫到底。《看見大市口》成了鎮江百姓看得見的“民”牌欄目。“走轉改”不斷深化,培養了記者的人文關懷精神,為最需要幫助的人發聲、疾呼,擔起新聞人的責任和使命。
二、改文風,用群眾語言
從群眾語言中汲取智慧,用鮮活的事例,有生命力的語言,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樣的新聞報道才有看頭。
巧妙選擇採訪人物的“獨特”語言。電視新聞比較注重畫面選擇,選擇訪談人物的個性化語言會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更能打動觀眾的心,產生共鳴。趙亞夫是鎮江的名人,在國內享有“北有袁隆平,南有趙亞夫,一個抓高產,一個抓高效”的美譽。“這是我的事業,我經歷了失敗、挫折、再失敗、再挫折,可以說是農民們支持了我的事業”,鎮江台的記者把採訪點放在田間地頭,更精心選擇了趙老這朴實無華的語言,把一個“以土地為伴,以農民為親,把論文寫在希望的田野,把效益裝進農民的口袋”的人物形象展示在觀眾面前。
本土化的包裝“此時無聲勝有聲”。鎮江台民生頻道的欄目,無論自辦還是劇場,均以鎮江市民口口相傳的當地知名場所命名。“大市口”、“五條街”、“大華電影院”、“人民劇場”、“江天一覽”、“保和堂”、“尚清戲台”這些鎮江市民耳熟能詳的地名都恰如其分地運用到了欄目中,體現了土生土長、扎根鎮江的本意,傳遞出濃郁的城市氣息。
三、改文風,傳播正能量
《新聞鎮江》是鎮江台新聞頻道主打新聞欄目,是一檔以時政要聞為主的綜合性新聞欄目,堅持“公共視角、公正報道、公眾信任”的節目定位。欄目提出了“走出空調房,走入百姓家,走進心坎裡”的“三走”行動,推出一系列“走基層”新聞行動,組織記者圍繞政府的中心工作,把時政要聞與民生話題有機結合起來,改革會議報道,放大和解讀會議中的民生話題,贏得了百姓的了解和支持,為政府工作的順利開展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鎮江台民生頻道新聞主打欄目《看見大市口》致力於“鎮江人民所關心的,就是我們所關注的﹔鎮江市委市政府所倡導的,就是我們所弘揚的——土生土長,扎根鎮江,全心全意,傾述民生”的發展理念,開通24小時新聞服務熱線,凸顯為民服務的理念和意識。精心安排《小梁幫你忙》子欄目,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構建頻道的“愛心品牌”。
鎮江廣播新聞頻率在《政風行風熱線》節目中開設《走進基層看民生》、《行風評議評作風》專欄,記者深入、社區、鎮村針對上線部門直接收集群眾意見。注重記者現場調查,加強與部門聯動。通過熱線接聽、記者現場連線、三方通話,提高辦事效率,強化效能建設,為聽眾解決問題更加及時有效。節目以“替百姓說話、為政府分憂”為宗旨,以“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為目標,不斷加大輿論監督和輿論引導的力度,使其成為加強和改進機關作風建設,創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平台。
(作者單位:鎮江廣播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