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創新的幾組關鍵詞--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3年第3期

電視新聞創新的幾組關鍵詞

許霄鵬

2013年07月23日12:03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電視新聞創新的壓力和動力一方面來自外部,觀眾對社會變化和自身利益日益關切﹔一方面來自內部,電視媒體傳播變革的需求。雖然聲畫並茂的電視新聞依然是最受受眾喜歡的新聞形態,但在全媒體時代,互聯網的自由、開放、互動、迅速等特性對受眾閱聽習慣的影響日深,越來越多的受眾通過互聯網獲取新聞資訊。電視新聞能否挽留住觀眾的注意力,不僅直接關乎電視台的生存發展,更關乎社會信息的溝通、民眾意見的表達、輿論監督和引導等重大功能的實現。電視新聞創新的著力點在哪裡?

一、告知,答疑,解惑

電視新聞的形態已不能再簡單地按照節目篇幅長短劃分為消息、專題、深度報道,甚至不能完全根據時效性來確定新聞類節目和社教節目(傳統稱謂)的區別。形態的轉變,是隨著社會的信息生發和受眾需求的變化而來的。

社會轉型時期,新聞資源無比豐富。微博和博客成為受眾慣用的信息渠道,手機等移動終端成為視頻接收器,新聞和資訊的界限模糊了,硬新聞和軟新聞的消費和需求混合了,消息與深度解讀無縫連接了。人們不僅需要關於新近發生的事件的新聞,更需要新聞背后的新聞。

新聞資訊通過網絡擴大流通的態勢,不但不會消解掉電視新聞作為社會瞭望哨的責任,相反,人們更加需要有利於澄清事實的嚴格而專業的新聞報道。

當然,時代在發展進步,社會狀況、受眾需求、媒體形態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這些因素對電視新聞的題材體裁、表達形式、語言風格都會提出新的要求。但是,新聞傳播的社會內涵卻不會變化,那就是“告知、答疑、解惑”,讓觀眾在喜聞樂見的情況下了解社會之變化,明白變化之因由,並據此調整自己的態度和方法,以更好認識、適應這種變化。“告知、答疑、解惑”功能,要求電視新聞工作者保持與基層常態化的接觸,還要善於觀察和思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

二、真,短,快,活,強

1981年新華社成立50周年座談會上,習仲勛同志提出新華社新聞改革要抓住“真短快活強”五個字下功夫。

“真”,要求信息真實無誤,現在還可以增加一個含義,就是新聞要有真情。中央電視台“走轉改”活動中有一個跟蹤報道叫《皮裡村蹲點日記》。記者深入到皮裡村,看到村裡群眾生活艱苦,孩童上學艱難,多次抑制不住內心的痛苦,攝像記者都是一邊哭一邊拍攝採訪的。觀眾從畫面和採訪中看到了記者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節目播出后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各類捐款捐物蜂擁到皮裡村,幫助村裡解決了很多困難。

“短”,言簡意賅,但並不是要求新聞篇幅絕對要短小,而是有事說事、有理說理,不說假話、廢話、空話、大話、套話。

“快”,迅速快捷,這是新聞的基本追求,在網絡技術發達的今天,新聞傳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Anyone、Anywhere、Anytime”,但這並不是說電視新聞就不需要快。從新聞源頭的佔有看,電視台畢竟是專門的組織機構,擁有專業的生產系統和能力,在突發事件現場,個人的微博、微信固然是最迅速的傳播,但電視媒體的直播更深入、更完善。

“活”,要求新聞的文風生動活潑,有可讀性、可看性。近兩年“走轉改”活動,促使電視新聞出現了日記體、蹲點體、調查體、體驗體、獨白體、“海採”體,大大改變了原來那種正統的播報和編排形式,鏡頭語言、播報風格都很貼近生活。但是,形式活潑不是目的,是否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才是追求的方向。

“強”,就是鏗鏘有力,要求新聞發揮良好的反映輿論、溝通社會的功能。今天,社會中發生的各種矛盾日益復雜,電視新聞不僅要及時迅速地把變化告知給受眾,更要強化答疑解惑的功能,幫助受眾、社會、政府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

三、硬,軟,深

1.讓硬新聞更硬

硬新聞指題材嚴肅,注重思想性、指導性和知識性的政經新聞。“走轉改”活動大大促進了電視新聞形式和內容的提升,但總體看,硬新聞還不夠。觀眾對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在“走轉改”中的“調查:你幸福嗎?”、“調查:你從哪裡來?”等“新聞報道”記憶深刻,不僅是被受訪者各種神回答雷翻了,更因為在國家電視台一向嚴肅的硬新聞欄目裡出現了這種軟性的社會調查。不少觀眾認為,《新聞聯播》能夠放下身段探索改變文風之道,是一個進步。此話固然有道理,但從電視新聞的社會職責來看,筆者倒是覺得這種創新並不值得進一步推廣。中國目前各個領域存在許多事件、矛盾需要媒體來報道和關注,受眾更需要直面現實的硬新聞。《新聞聯播》應強化對突發事件、社會問題的報道和傳播。

網絡上幾乎每天都在傳播涉及政府部門的行政、司法、衛生健康等與群眾生存發展權利休戚相關的信息,不論其真假深淺,也算是硬新聞需求增強的一個明証。可以說,電視新聞已經迎來了硬新聞發展的高峰期,關鍵在於媒體人有勇有謀地抓住它。

2.讓軟新聞軟下去

除了硬新聞,受眾對富有人情味、知識性和趣味性的軟新聞的需求也在增強。軟新聞與人們的切身利益關系不是那麼密切,但可以為受眾提供娛樂、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撫慰情緒。省市台應該把軟新聞作為常態工作來抓,做好主題性策劃,及時報道發生在人們身邊的好人好事,展示人民生活和工作中發生的變化。江蘇衛視頻道《新聞眼》欄目在2012年歲末,推出了系列評論“一年又一年”,用類似脫口秀的方式,梳理盤點了一年內國計民生的重大事件,尤其是開篇《2012•夢想照進現實》,用一個“夢”字切入,對2012年的重大成就、民生熱點、反腐工作等,用全新的語態和表現手法展開評述,產生了良好的報道效果。

要向把軟新聞做好,需要好好研究其表現方式,不要拘泥於硬新聞現場採訪、追問等新聞報道手法,可以根據報道的內容採用演播室訪談、VCR展示、觀察員評論等多種形式。

3.讓深度報道深下去

要想充分發揮電視新聞“告知、答疑、解惑”的功能,深度報道就是不可或缺的利器。中國已進入問題高發期,互聯網彌漫式、病毒式的傳播對受眾的影響日深,在補充傳統主流媒體職責部分缺失的同時,也有許多非理性的信息在網絡上流傳,這就特別需要主流的電視媒體對這些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進行關注、分析和透視,及時為受眾提供科學、正確的認識。江蘇公共頻道2011年推出《政風熱線》,選擇百姓關心的事件、投訴,邀請專家、政府主管部門負責人走進演播室,結合事件、熱點、政策展開訪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政風熱線》是以“深度+觀察”結合起來的對觀眾極有用的“解答疑惑、解決問題”類節目,幫助受眾透過現象看本質,解決實際困難困惑,而不再是簡單的反對、批判和抨擊。

(作者單位: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新聞中心)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