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語境的大眾特征與小眾運用--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3年第3期

廣播語境的大眾特征與小眾運用

諸焰

2013年07月24日08:20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語境是語言使用的環境,是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傳播者和接收者共同創造的“交流場”。在傳播過程中,語境起到了增加或者削弱語言傳播效果的作用。但是聲音語言並非語境產生的惟一因素,甚至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傳播者和接收者的社會性、文化性因素往往導致語境的變化。作為主要使用聲音語言進行傳播活動的廣播主持人、播音員,認真研究語境的作用、生成的元素,掌握其中帶有規律性的方法,有助於提高傳播效果。

一、語境是傳播者和聽眾共同創造的產物,帶有強烈的時代特征

九十年代以后入職廣播的播音員、主持人,往往是從學習老一輩播音員的錄音中開始自己的業務實踐的。在驚嘆前輩們深厚的語言功力的同時,晚生往往會對前輩們在播音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緒狀態和語言狀態感到迷惑不解:語調高亢,字正腔圓,即使是很普通、很生活化的句子、語言,也努力表現得舉輕若重。這樣的播音,聽眾能接受嗎?

回答是肯定的。在改革開放以前,自上而下的社會形態,決定了媒體的傳播形態也是自上而下的、灌輸式的、單向傳播的。上至大領導下至平頭百姓,幾乎所有的人說話都是這個腔調。如果在同行中尋找痕跡,今天朝鮮中央電視台那位“功勛女播音員”的播音,就是幾十年前我們播音風格的翻版。當年播音員和聽眾之間的語境產生於當時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之中。

由於社會的變遷,今天的傳播模式已經由過去的單向傳播演變成多向、交互式、互動式的傳播。新媒體蓬勃興起,傳播渠道網絡化,傳播者和受眾兩者之間的身份會在瞬間交換。傳播過程中傳受兩個群體之間的地位幾乎完全平等,過去那種因為傳播者一方壟斷性佔有信息資源而表現出來的居高臨下的優越感也幾乎蕩然無存了。在這樣新的傳播生態中,廣播語境的發生環境也就隨之變化。這些年,廣播進行了不斷的改革實踐,通過各種新的技術手段,努力和聽眾即時互動,企圖將過去由主持人單獨完成的廣播節目轉變成為由聽眾和主持人共同制造的節目產品。從某個意義上說,這些節目形態上的變化都是在重塑廣播語境,這樣的努力得到了預期的回報,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廣播節目仍然能夠保持一定的受眾群體和社會影響力。

二、廣播在新媒體時代語境創造中應把握的基點

萬變不離其宗。廣播以聲音為介質、以單向傳播為特征的媒體形態不會發生本質性的改變,需要改變的是運用中的理念。

廣播和其他傳統媒體有所不同,在傳播過程中不僅僅傳播了信息內容,而且傳播了伴生於內容的情緒和情感。同樣的一句話,由於主持人的情緒、情感的不同,在聽眾中就會產生不同的接受差異,極端時這種差異甚至會出現截然相反的傳播效應。仔細掂量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可以發現,與其說主持人說錯了話,還不如說主持人看錯了人。今天的社會人群結構已經出現了分化,任何社會變動變革都會有受損者和受益者,任何社會性事件都會有擁護者和抵制者。立場決定態度,態度決定情緒、情感。語境是傳播者和接收者共同創造的,對於廣播傳播來說就是情緒、情感的共鳴共振。情緒、情感的差異反映的是立場的差異。

如何讓傳播過程出現的語境成為“正能量”,或者降低預期達到“正能量大於或遠大於負能量”?個人淺見:大眾傳媒,小眾傳播。

廣播是傳統的大眾傳媒,它傳播的對象是所有受眾,廣播作為主流媒體的導向性就體現在這個共性上。進一步的分析,主流媒體的導向與優化語境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進而把握社會中實際存在的主流意識形態,並且將其作為與受眾互動交流的主要基點。在這個基點上,主持人確定對新聞事件的態度,繼而在節目中自然地流露出情緒和情感。可以預期,這樣的自然流露會符合大多數人的心境,由此產生的語境也應該是具有“正能量”的。今天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從宏觀的角度說,是“中國夢”﹔從微觀上說,每一個公民希望通過自己不懈的奮斗,獲得幸福生活,希望社會更加民主、公平和開放。兩者結合,就能基本上反映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

僅僅如此還不夠,畢竟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多樣化的社會,把握了基調、共性,只是筑建了一個平台。俗話說,眾口難調。傳播還需要個性化、小眾化。從播音技巧上分析,廣播節目的播出大多數是主持人和播音員在播音室裡進行的,他們面對的是話筒,而不是聽眾。這是一個特殊語境,不是本質意義上的人際傳播語境,他們語言交流的對象——目標受眾並不在眼前,眼前隻有一個朦朧的聽眾概念。這種沒有交流對象的虛擬語境往往會給人帶來一種語言心理上的陌生感,對於一些缺乏實際經驗的播音員、主持人來說,因為不適應這種生活中少有的特殊語境,很容易發生語言指向的模糊和語言目的的失落。於是,生活中那種鮮活的語言交流感蕩然無存,隻剩下照本宣科,把稿件念出來而已。

小眾傳播在節目中實施的關鍵,是在節目策劃中明晰目標聽眾,再根據自己對目標聽眾的認知以及自己的業務特點,使這個參照系鏡像化。這樣,主持人在制作節目中將有的放矢,做到“眼前無影,心中有人”,按照目標受眾的不同接受方式調整自己的內容和語言表現形式,以形成最佳語境,增強傳播效果。

廣播改革的深入,一方面是在外延上的擴大,借助新媒體的興起,借助新媒體的傳播手段,逐漸走向全媒體之路﹔另一個方面,是進一步發掘廣播自身的規律特點,在內涵上做文章,讓廣播更像廣播。畢竟,世界上70%的信息是通過聲音傳播的。

(作者單位:南京廣播電視集團)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