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收音機,一段有關H7N9禽流感的錄音報道可以第一時間留住聽眾的耳朵。錄音報道是聽眾喜聞樂見的報道形式,也是廣播記者喜歡採用的新聞報道形式。
網絡時代的到來,使科技在為廣播記者帶來業務上便利的同時,也對記者本身的職業素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考驗。在電台錄音報道的實際操作中,滋生了諸如記者不到現場採訪,通過電話錄音模擬現場錄音、利用網絡聲音資源冒充現場聲、受訪者按照記者的採訪稿“念”話而非“說”話等現象。更有些錄音報道的產生源於“演員”表演。“走轉改”活動的開展,使記者不再在辦公室裡採訪,而是走到基層群眾中去,轉變了作風、改變了文風。從不同省市新聞事件現場發回的錄音是真實的聲音,它們更加及時、更加生動。錄音報道因“走轉改”更具感染力。
一、有關錄音報道感染力的界定
1、錄音報道的內涵
錄音報道,是運用新聞事件的實況錄音或新聞人物的談話錄音所做的報道。 作為廣播報道中最具有特色和優勢的報道方式,錄音報道是在廣播電台中經常出現的新聞播報形式。
錄音報道種類很多,而且還在豐富、發展和創新。目前應用較多的有兩大類:一類是按新聞體裁劃分的,如錄音新聞、錄音通訊、錄音訪問、錄音特寫等﹔一類是按錄音報道自身形式上的特點劃分的,如現場報道,錄音剪輯,電話錄音新聞等。
2、錄音報道感染力的重要性分析
(1)感染力是錄音報道魅力的源泉
感染力是衡量一則錄音報道是否制作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准。好的錄音報道是具有較高的感染力的。錄音報道的魅力來源是多方面的,但是感染力是其魅力的根源。錄音報道最明顯的特征便是其來自新聞現場的真實聲音帶來的感染力。
(2)感染力是錄音報道收聽率的保障
錄音報道的制作目的是為了聽眾收聽,因此收聽率是衡量一檔節目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准。而錄音報道的感染力直接決定著節目的收聽率。這種感染力可以使聽眾對節目產生興趣,對節目制作表示認同,從而產生收聽行為,養成收聽習慣。收聽習慣養成有利於節目忠實聽眾的形成,從而使節目收聽率得到了保障。
二、錄音報道具備感染力的表現
1、真實性——源於事件發生地的聲音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與根本。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發聲者。信息過剩的時代,“或”字新聞、“網友爆”新聞層出不窮。在網絡及新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真相也就是新聞的真實就至關重要。因此,對於一名記者的任務,現在更強調的是核實新聞而非發現新聞。與此相對應的是,因為信息過剩,受眾往往不缺少新聞收聽,而缺少新聞事件真實性的解讀。而錄音報道恰恰能在新聞真實性上體現出自身的優勢。就像“有圖有真相”,聲音也是傳達真相的一個很有效的手段。因錄音報道中的聲音來自於受訪者本身或新聞事件的現場,是新聞受訪者的原聲再現和事件現場的再次回放,因此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另外,錄音報道中因受訪者音色的唯一性和錄音現場環境聲的呈現,很容易使聽眾分辨出真偽。因而,錄音報道一般受聽眾信任。
2、吸引力——聽眾不換台的理由
受信息傳播方式多元化的影響,聽眾對於同一檔節目的收聽時間長度較過去明顯變短,聽眾的調音台變換頻率不斷加快。這一現象在電視觀眾的身上表現得更加明顯。吸引力是一段錄音報道成功的前提。具有留住聽眾耳朵能力的錄音報道必定是具有吸引力的。這種吸引力可以體現在新聞選題、解說語言、聲音配樂、受訪對象等幾個方面。具備以上幾個影響因素中的一個或幾個因素的優勢,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留住聽眾的耳朵。比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開展的主題為《可可西裡的日記》的“走轉改”報道,就通過《藏羚羊遷徙記》、《志願者成長記》、《求生記》、《唱歌記》等報道抓住了聽眾的心。首先,青藏高原上藏羚羊的生態保護一直是聽眾關注的焦點,然而因為地理位置等原因,很少有人能親自到達青藏高原,因此有關藏羚羊的信息是聽眾一直關注而又沒有渠道可以獲知的。因此,在選題上,此主題的報道具有吸引力。其次,在錄音報道的內容上,《可可西裡的日記》通過描述志願者撿垃圾、藏羚羊遷徙的細節等展現了青藏高原的情況,裡面的故事與細節都是聽眾沒有聽過的,同時具有情節易懂的故事化特色,對於聽眾來說具有極強吸引力。
3、現場感——身臨其境
錄音報道的現場感通過聲音傳達表現出來。這裡的聲音包括錄音報道中人物語言、音響聲等。因錄音報道在操作中可以將採訪時的現場聲包括一些雜音都收入到報道之中,因而給聽眾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同時因為錄音報道中受訪對象語言的信息性,讓雖然不在新聞事件的發生地的聽眾,可以掌握新聞事件的內容,就像在事件現場一樣。
每年3月,“兩會”召開,人大代表通過提案等方式代表人民行使權利,這被視為用群眾智慧治理國家的一次實踐。同時因“兩會”的熱點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百姓對於“兩會”報道格外關注。對於這一人民關心的事件、電台就通過兩會的實時報道,利用錄音報道的形式,幫助聽眾採訪人大代表等,使聽眾可以身臨其境,感受“兩會”的氣氛。
在2013年的“兩會”報道中,中國廣播網開辟了《兩會實錄》、《兩會前線》、《兩會訪談》等板塊,一些報道例如《代表董棟呼吁體育回歸教育:讓競技體育攜手學校教育》、《代表徐勇:取消“以藥補醫”需從醫療服務價格做文章》、《全國人大代表高德康:紡織服裝產業向東南亞轉移趨勢亟需重視》等,就將“兩會”上代表發言的聲音真切地傳達到每一位聽眾的耳中。聽眾在家中就可以對會場內的消息了如指掌,同時錄音報道中的掌聲、發言等增加了現場感。
4、畫面感——聲音與語言勾勒畫面
廣播依靠聲音傳播,錄音報道更是如此。與電視節目通過畫面、聲音、文字三種傳播不同,廣播錄音報道的渠道隻有聲音一種。因此,錄音報道是一種“天生”不完整的節目形式。然而正是由於這種不完整性,可以調動聽眾生理上的參與性。聽眾接收聲音信息,通過聲音的文字描述,在腦海裡對文字進行加工,運用想象力,在腦海中形成畫面。配合錄音報道中的音響或者聲音,進而形成3D的影像。作為廣播報道的一種形式,錄音報道可以調動聽眾想象力,利用聽眾的參與性補全“有聲音無畫面”的缺憾。通常,富有感染力的錄音報道,記者會詳細描述自己所在的報道位置或者自己眼前看到的景象,從而為聽眾產生畫面感提供詳細的依據。
比如由湖北台、中央台等7家媒體共同播出的現場報道《同飲一江水,共有一個家——南水北調湖北大移民》中,“78棟白牆黑瓦徽派風格的連體‘別墅’,錯落有致。從直播台遠遠望去,在我們的右后方隱約可以看到巍然屹立的丹江口大壩••••••現在呢,村民們正收拾著大包、小包陸續往新家搬來。”,主持人通過描寫直播台的位置讓聽眾感受方位。“跟著我的腳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現在就站在老屋大門前,眼前就是丹江口水庫,一片非常開闊的水域,可以看到庫區人家養魚的網箱零星分布在水面上﹔這房前屋后漫山遍野能看到的地方都是一些碗口粗的桔樹,一些還沒有來得及採摘的橘子它們像一個個黃色的小燈籠點綴在綠枝當中。” ,主持人在跟隨一家移民搬家的時候,通過詳細的描寫將自己看到的景象展示給聽眾,聽眾可以通過主持人的描述想象出移民現場的情景。
5、互動性——聽眾參與
聽眾參與性是錄音報道外化為聽眾行為的一個重要表現,也是錄音報道是否具有感染力一個根本的評定標准。談論一期錄音報道是否有感染力最明顯也可以說是最直觀的方式便是參照聽眾的參與程度。聽眾的參與程度可能受到外在客觀條件的制約,但還是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定一期節目是否具有感染力的標准。隻有一名觀眾被錄音報道所感染,才會拿起手中的通訊工具參與到節目中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由於主客觀的限制,一期低參與率的報道也不一定不具有高感染力。但是,一期聽眾參與率高的錄音報道必然是具有高感染力的。
2012年5月12號22點46分,在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的交通廣播直播間裡,隨著主持人的一句“在這個時間和聽眾朋友們見面還是第一次”的開場白,為“最美女教師”張麗莉轉院而制作的特別報道《你的勇敢如此美麗》開始了。這場長達4個多小時的現場直播使得那晚收聽了黑龍江交通廣播的聽眾徹夜難眠。隨著最先在佳木斯的記者鄒韻急促得地播報張老師病情惡化的消息,到13日凌晨張老師順利抵達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直播期間聽眾通過電話、短信、微博等形式切實地參與到了節目中來,送出了對張老師的關愛與祝福,甚至有聽眾在電話裡提出了為張老師提供獻血、護送等幫助。很多當時正在行駛於張老師轉院路線上的車輛,聽到了廣播,選擇了參與到節目中,用主動減速靠邊的方式為車隊讓行。同時,在哈爾濱,愛心車隊的司機們聽了交通台的節目,200多輛私家車、出租車自發地組織起來,到哈同公路哈爾濱出口處等待著轉院車隊的到來。
從黑龍江電台在報道“最美女教師”順利轉院事件來看,現場報道中記者的實時連線等,感染了行使在轉院路線上的私家車司機、收聽節目的普通聽眾、愛心的士司機,聽眾參與到了報道之中,成為報道中的主體,共同促成了行動的順利完成。
6、及時性——第一時間有聲報道
及時性特點在錄音報道中的現場報道中體現得最為明顯。現場報道採用電台主直播間的主持人與身處新聞事件現場中的記者連線的播出形式,將報道進行與事件發生同步,因此可以做到“邊採邊播”。這種有聲報道可以使聽眾伴隨著事件發生、發展和結束,用耳朵跟隨新聞事件的發展過程,實現新聞發生與新聞播出的“零時差”。
在2011年7月北京暴雨事件期間,中國之聲就啟動應急預案,實現了暴雨現場和廣播報道的“零時差”。據不完全統計,7月21日、22日兩天,中國之聲共計播發現場連線報道120多條,錄音報道40多條。 電台的及時報道為現場解救贏得了寶貴時間,也安定了牽挂此次事件人民的心。廣大公眾及時了解事件進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謠言的發生,維護了社會秩序。
7、人情味——動情講述感人故事
聲音通過聲調、音色、響度的不同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情感。錄音報道利用聲音的特性,透過聲音,傳達情感。有人說:“好的錄音報道”是具有人情味的。通過話語不僅可以傳達出信息,更重要的是,與文字相比,聲音更能直接表達情感。
在2013年兩會期間,廣播記者制作錄音訪談《訪人大代表村醫馬玉花:用心捍衛生命的尊嚴》,在村民表達對馬玉花的贊美時,村民原話“在我們村裡就是大醫生了,起了大作用了,娃娃大小,尤其我們這些老年人高血壓等病也多。啥時候叫,她啥時候到,太方便了。”語氣中,村民對“大醫生”的贊美之情表露無遺。
三、在“走轉改”中提升錄音報道感染力的對策與建議
1、報道選題與錄音制作
(1)與公共利益相關的選題
錄音報道感染力的提升,源於代表公共利益的新聞選題。錄音報道屬於廣播新聞的一種形式,因此應符合廣播新聞的選題要求。一個錄音報道是否鮮活具有感染力,其根源在於新聞選題是否引得聽眾關注。這種“關注”的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因為聽眾“想要聽”,比如名人八卦、血腥暴力的新聞。這種新聞因為可以滿足聽眾獵奇的心理,其產生的經濟效應在紙媒通常被稱為“眼球經濟”。在廣播電台,這種新聞帶來的無非是“耳朵經濟”。因為聽眾的好奇與旁觀等心理而引得一時的關注,但“飯后甜點”終究不能取代“正餐”,故此類新聞不能長久。另一方面是由於觀眾“需要聽”,比如菜價上漲、住房政策解讀等與聽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這些新聞因其與聽眾切身生活的強大相關性或對聽眾生活的啟發性等,成為錄音報道的主要選題。
(2)真摯活潑的語言
錄音報道中的語言主要有主持人和受訪者兩部分。作為廣播記者的語言聲音要避免格式化、套路化、程序化,廣播記者在採訪現場要投入到新聞事件之中,通過語言體現採訪現場的氣氛。在喜悅的歡慶場合要運用高聲調、快語速等表現形式表現歡快氣氛。在悲傷的場合,要運用低聲調、慢語速等表現形式來表現沉痛氣氛。在文稿的准備方面,記者要提前准備好採訪文稿,同時要根據採訪現場的現狀適時調整。在與採訪對象溝通中,要針對採訪對象的身份不同,而運用受訪對象最能接受和理解的語言。在被訪者為錄音中的發言主體時,記者要盡量採用表情和肢體語言回應的形式與受訪者進行互動。因為錄音報道的特性,記者的隨意答話和不經意回應會對錄音報道的后期制作產生影響。
對於受訪者的語言,主要的要求便是真實。如果受訪者的語言是真實的,那麼受訪者的語言便是與其身份相符的也是聽眾最想要知道的。當然,受訪者的表現也可能出現過度表演和過度緊張的情況。這時在記者可以選擇受訪者的情況下,記者可以選擇相對表現比較自然的採訪對象。如果採訪對象就有唯一性,記者需要在採訪之前與受訪者進行溝通。
(3)優美恰當的音樂
音樂是傳達情感、渲染氣氛的有力武器。在許多的錄音報道的后期編輯中,記者都使用增添恰當音樂的方式使錄音報道更加豐富和完美。除去音樂的選擇要與錄音報道的整體基調相適應和搭配外,並不是所有的錄音報道都適合增添音樂。這一點尤其需要注意,避免“畫蛇添足”。
在錄音報道中,錄音通訊、錄音特寫、錄音訪問是允許配樂的,而錄音新聞、現場報道是不允許配樂的。因為,錄音新聞、現場報道這兩種形式的題材多屬於純新聞性、動態性事件,配樂會造成誤解——誤以為是現場奏樂。
(4)真實多變的音響
除去語言、音樂之外,音響也是錄音報道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音響是錄音報道中真實性的體現。通過音響這一因素,許多翻錄的錄音報道呈現出“真實的面目”。音響是錄音報道中除去人物語言、音樂之外的聲音。其中包括一些典型的聲音,比如夏天的蟬鳴、課堂上的鈴聲、沙漠中的風聲等。因為音響的存在,錄音報道中有了許多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聲響,使得錄音報道整體多了一份生命力和豐富感。
2、帶著社會責任感制作錄音報道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劉建明認為,責任是實現媒體公信力的根本。新聞界“走轉改”活動本身是媒體提升責任感的一個契機,在活動中,媒體相關報道的選題應多與民生相關、多與現階段中國社會所急需解決的問題相關,多與公眾的生活環境相關。帶著社會責任感的錄音報道,是可以體現媒體公信力的報道,是公眾關注的報道,是好的報道。
在2012年5月,福建泉州904交通電台利用頻道成立10周年的契機,完成了主題為《從東南到西南──904交通之聲10周年“愛心川藏行”》的報道。交通之聲特派兩名主持人深入祖國大西南尋訪當地貧困小學,每天四次連線報道西藏當地風俗民情,與騎行的車隊一道愛心助學,並通過現場直播聯連線,利用電波號召聽眾愛心募捐,在短短兩個小時內就收到來自泉州愛心聽友捐贈的120箱愛心物資 。這次由電台記者走基層,深入到貧困小學一線帶來的錄音報道,展現了電台的社會責任感。在完成採訪任務的同時更為西南的小學生帶去了真切的福利,展示了社會的大愛。
“走轉改”活動為錄音報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和改革的機會。錄音報道變得更加生活化、生動而富有感染力。“走轉改”活動給錄音報道帶來的轉變不僅僅體現“走轉改”活動中的稿件中,更多的是新聞工作者養成一種“走轉改”的習慣,並帶到每一篇稿件、每一段錄音、每一項工作之中。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藝術與傳媒學院新聞傳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