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化、社交化:視聽新媒體融合發展新態勢--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北方傳媒研究》>>2013年·第3期

移動化、社交化:視聽新媒體融合發展新態勢

李嵐

2013年07月24日15:17    來源:北方傳媒研究    手機看新聞

在改革開放的前沿,探討關於雙受眾市場,包括電視媒體最新發展趨勢等最前沿的問題。首先要思考的是,我們已經來到一個什麼樣的時代?那就是面臨著數字化、信息技術以及移動互聯技術快速發展的新時代。在這個時代,傳媒與相關各行業間的區隔和界限在慢慢淡化,走向融合。在這個過程中,廣播電視傳統媒體如果要進入融合大視野,就已不是簡單地把自己的內容平移到互聯網,或是手機上,而要在創新生產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生產流程和新傳播平台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移動化社交化視聽消費行為方式漸趨主流化

2012年被業界稱為“移動互聯年”,這種稱呼並不是要賺人眼球或獨辟蹊徑,因為2012年有個很驚詫的現象,就是韓國鳥叔的“江南Style”。它的流行,並不在於本身內容制作有多驚人,或是演唱水准有多高深,而是由於2012年是“移動互聯年”,鳥叔演唱的“江南style”以視頻、智能手機以及移動化、社交化媒體等各種交往方式讓全世界共享,甚至帶來大量模仿。各種版本的“江南style”在網絡上有很高的點擊率,達到幾十億次的視頻點擊率,以至它成為全球的狂歡,這應該歸功於2012年“移動互聯”的發展。

2012年全球移動廣告(主要包括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搜索和展示類廣告)的增速非常驚人,達84.1億美元,增幅達105.8%。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統計表明,2012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市場規模達到549.7億元,增幅為96.4%,其中,移動增值所佔份額最高,為53%。從下圖來看2011-2016年全球主要國家移動廣告增長情況:2012年,美國移動廣告增幅達220%﹔中國領跑亞太地區,增幅達到138%。這是主要國家移動廣告的增長情況,這些移動廣告包括移動視頻、移動消費和移動搜索。

2011年-2016年全球主要國家移動廣告增長情況(單位:%)

移動化社交化的視聽消費行為漸趨主流化的明顯標志就是移動終端的便攜特性。多種移動終端的使用者在美國被稱為“數字雜食者(digital omnivores),它是指同時擁有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用戶,利用這三種移動終端來進行上網交流或社交的群體,這個群體人數越來越多。移動終端的便攜特性使其成為年輕用戶視聽消費的主陣地。美國“數字雜食者”2012年同比增長達160%,這個群體在14歲以上人口中已佔到26%,同比增加了16個百分點。2012年6月,美國33%以上的推特(Twitter)用戶分享與電視相關的內容,44%的平板電腦用戶和38%的智能手機用戶在看電視的同時使用社交媒體。相信大家對這點也是深有感觸,如果您在家裡看電視時,轉了轉手機,一方面想要關心微信朋友圈有什麼新信息,另一方面看能不能同時上網,或者掃描屏幕上出現的二維碼,進行電視節目的互動與交流。來看美國社交網絡平台發展對比情況,筆記本電腦在2012年略有降低,增長速度最快的是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的增長幅度也非常大。

微博微信強勢崛起,挑戰視聽媒介發展生態環境

微博微信強勢崛起,來勢洶洶,勢不可當。截至2012年年底,微博用戶規模達到3.09億,2013年1月,微信宣布達到3億用戶量。2012年9月微信運營不到一年,已達到兩億用戶,到2013年1月微信用戶達到三億。如果簡單地加減,微信用戶在半年之內增加了一個億,我相信這個數量會越來越多,增速非常快。

微信和微博,就個人體驗而言,最大區別在於:微信是朋友圈,更有利於私人信息的共享和私密的信息交流,而微博更像一個公開的公共平台,因為它在朋友驗証等方面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微博和微信,作為強勢崛起的社交媒體載體形式,它們具有以下共同優勢:一是將信息的生產和發布環節統一,傳播即時信息,速度非常地快﹔二是微博微信成為自媒體的主要工具,形成網絡輿情中心﹔三是通過賦予用戶“關注”行為的權利,給予信息消費更大的自主性﹔四是微博微信用活躍度維持在較高水平,搶奪了傳統廣電媒體稀缺的注意力資源。

整體來看,微博和微信為所有的用戶打造了囊括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所有信息載體的復雜系統,對視聽媒介發展生態環境構成嚴峻挑戰。這個挑戰並非負面,而帶來諸多機遇。

移動化社交化驅動的大數據,引發視聽傳媒行業深刻變革

大數據,大到什麼程度?2012年以來,由於移動化、社交化,平均每天產生的數據得用1千萬個250G的硬盤才能存儲下。而且現有數據總量的90%,都是近兩年時間創造的。IDC預計,2020年全球數據總將達到2011年數據總量的50倍,增長速度更是驚人。

由移動化社交化產生的大數據,給我們帶來兩個新概念:海量無標度(scale-free)和非結構化(unstructured)。這樣的大數據更有利於對用戶進行細分,更有利於以更快的速度滿足細分化的用戶消費者對視聽媒介內容的消費。比如,個性化私人專屬音樂電台Fuzz Radio,其妙處在於對數據的選擇。用戶不斷地上傳和分享,這樣大數據產生一個是來自adsence的分類數據,另一是用戶消費意向的數據,通過這兩個數據庫分析出一套非常精確的用戶對歌曲榜單的要求,然后自行進行榜單調整,同時由於用戶能夠上傳和共享,使Fuzz Radio整個的活躍度和本身個性化消費達到極致。另一個變革的例子是“尼爾森推特收視率”。尼爾森在國外的傳媒調查市場當中,對新媒體甚至移動化、社交化的調查處於社會前沿,它毅然決然地跟推特(Twitter)合作,推出基於推特用戶聊天內容的尼爾森推特收視率。

順應移動化社交化潮流,傳統廣電媒體全面實施融合媒體發展戰略

一、順應移動化社交化潮流

傳統廣電媒體全面實施融合媒體發展戰略,首先,有線、衛星電視拓展新領域、新業務,使電視無處不在。2012年,全球有線電視市場份額從2011年的48.5%下降到2012年的47%,如果照此速度不斷地流失,或者更高流失比值的話,也比較驚人。在這種情況下,英國DirecTV 2012年第二季度流失了5.6萬用戶,DirecTV正推動“電視無處不在”業務覆蓋,用戶通過蘋果iPad、iPhone等移動終端應用可收看超過60個電視網的直播節目。

二、多屏互動迅速普及,廣電產業開啟移動視聽新時代

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和《中國好聲音》的火爆,是基於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以及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本身的生產力和內容創造性。從國內來看,一個紀錄片和一個娛樂節目,達到頂尖水平,形成巨大的傳播效果疊加效應,有賴於多屏互動的結果。包括《舌尖上的中國》網絡銷售,美食消費,《中國好聲音》在傳統屏幕的收視表現,借助於視頻網站造勢宣傳。在國外,2012年最典型的例子是BBC開啟了iPlayer,它是最大的全國范圍內的多屏互動,廣播、電視、衛星電視網絡、互聯網等多媒體,加上PC、平板電腦、手機、游戲平台等形成一個多終端覆蓋,它的目標是使其用戶以任何方式在任何終端看到BBC所有的節目。國內的優酷、土豆等民營新媒體走在國內新媒體發展的前沿,優酷土豆、樂視網、酷6網、愛奇藝、激動網等新媒體迅速推出移動客戶端,國家隊體系下的湖南芒果TV推出移動客戶端呼啦(whonow),發展勢頭也非常強勁,青島人民廣播電台“青島廣播在線”客戶端也非常受歡迎,北京廣播電視台、江蘇廣播電視台、成都人民廣播電台推出移動客戶端。

三、傳統制播模式逐漸消解,廣電傳媒機構向融媒體轉型

正因為融合媒體的發展趨勢,就制作生產而言,廣播電視產品和服務供給主體不再僅僅局限於廣電領域。眾所周知,“三網融合”談判的一個結果就是互相不准入,那麼互聯網、IT、電信和文化娛樂領域的機構日漸成為重要的生產主體。視聽內容制播將呈現出生產主體多元化、內容表達多媒介化、組織結構復合化、傳播全平台化、傳播效果疊加化和產業跨接化的融合媒體傳播新格局。這其實都是在傳統制播模式在逐漸消解的過程中努力發展的目標,這種格局一旦形成,傳統媒體在移動化、社交化的發展趨勢中將會取得較大的優勢。

構造“視聽傳媒”生態環境,建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新體制機制

任何傳媒現象的發展和運營都離不開生態環境,包括本身的媒介環境,也包括相應政策監管環境,隻有兩者配套發展,才能取得良好的發展態勢。構造“視聽傳媒”生態環境,建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新體制機制,首先必須肯定移動化、社交化是傳統廣播影視到現代視聽傳媒轉型的重要標志。另外,應牢固樹立“視聽傳媒”的發展理念,積極促進傳統業態與新媒體融合,提高融合效率和融合品質。而建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新體制機制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三步走:

第一步,各媒體機構圍繞“視聽傳媒”理念再造運營機制,理順發展關系,加快發展進程。第二步,將“視聽傳媒”納入政策、發展和管理話語體系,制定清晰的新規劃、新戰略和新政策。目前廣電總局相關部門早已有網絡司,但如果跨越大視聽傳媒概念,可能所有的相關監管內容和監管政策還要重新洗牌和調整,但是一定鑒於第三步的發展前提下。第三步,探索和建立由政府、行業自律組織、公眾組成的三位一體的監管模式,實際上就是以相對獨立的方式發展,進行視聽媒介的監管,2012年廣電總局監管的最大舉措是53號文,對網絡自制節目以及微劇、微電影的創新管理模式,總局培養指揮員,培訓審核員,讓各網絡自制節目單位自己的審核員進行先審后播,或者自查自審的方式,這種方式體現了真正的借助社會力量和企業力量探索三位一體的監管方式,這是非常好的一種探索。由此可推及,在視聽發展傳媒過程中,隨著政府職能逐步向協同監管向科學管理的模式發生重要轉型,移動化社交化的視聽傳媒將迎來一個繁榮發展的春天。

(作者單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改革研究中心)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