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媒體如何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北方傳媒研究》>>2013年·第3期

論媒體如何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

胡建兵

2013年07月24日15:19    來源:北方傳媒研究    手機看新聞

四月中旬,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和人民日報、新華社、《求是》雜志、解放軍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等25家媒體共同發起《以強烈社會責任感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的倡議。倡議全國各級新聞媒體擔負起為實現中國夢鼓與呼的社會責任,唱響實現中國夢的時代最強音,忠實履行新聞工作者的職責使命,切實維護新聞的真實性和公正性,嚴肅認真地追求新聞報道的社會效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証。那麼,各級新聞媒體如何響應倡議,以強烈社會責任感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呢?

一、唱響實現中國夢的時代最強音,積極引導和激勵人民群眾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

新聞人始終是社會變革的守望者、解讀者,從而也是社會變革的引導者、社會發展的建設者。新聞關注的是社會前沿,它告訴我們社會在發生什麼變化。問題在於關注什麼、如何解讀,期待什麼。如果我們的新聞媒介不去以時代的強音促進社會向人民期待的方向變化,那無異於放棄了我們的職守,放棄了我們的期待。近幾年,在市場壓力下,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的價值追求和職業精神有所滑坡,媒體形成了市場化媒體倒逼主流媒體,新興媒體倒逼傳統媒體,被動的迎合媚俗之風,模糊了作為黨和政府執政工具的行為,有的媒體甚至淪為網絡信息的採信者、網絡謠言的傳播者。

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幸福安居的夢。中國夢的提出,為所有追逐夢想的中國人注入了新的正能量,也為勞動者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新的動力。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中國各族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中國夢才能實現。

實現中國夢,媒體必須有所擔當,有所作為。在新的歷史時期,新聞工作者並不是脫離群眾的“無冕之王”,也不是遠離現實的旁觀者,而是肩負著“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的神聖使命,必須忠實地服務於改革開放振興中華的宏圖偉業。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特別是現在,舉國上下正在為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而凝聚力量、奮力拼搏,我們新聞工作者,更應牢記自己的神聖使命,努力為全國各族人民營造一個昂揚向上的良好輿論環境,用手中的筆和鏡頭,為實現“中國夢”輸送正能量。

助力中國夢的實現,也是媒體重塑和提升自身影響力、公信力和權威性的機遇。目前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要調整不同群體的利益關系,要觸動既得利益者,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需要我們媒體引導社會輿論,使改革、公正、法制等觀念真正深入社會,深入民心,成為共識,在這方面媒體是大有可為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媒體為實現“中國夢”輸送的正能量越多,越能提高媒體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二、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在唱響中國夢中擔負起社會建設者和時代發展記錄者、推動者的職責

新聞媒體是社會現象的“放大鏡”,是社會輿論的“擴音機”,當前社會多元化對主流意識形態帶來挑戰,一些新聞工作者出現了角色意識失位,他們認為記者掌握著話語權和影響力,對正面引導漫不經心,對負面報道一擁而上,有些記者習慣片面報道。例如有些新聞工作者在進行輿論監督時,不是站在建設性立場去舒解矛盾,彌合對立,促進不同群體間相互理解尊重,而是懷揣炒作的目的去起哄、去煽風點火,擴大對立。事實上,新聞報道導向正確與否,社會影響巨大。特別是在當前新的形勢下,面臨著一系列新的問題,情況錯綜復雜,敏感問題也多,對新聞報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編輯記者在工作中時刻擺正自己的角色定位尤為重要。

新聞媒體是時代發展的記錄者,更是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和建設者。新聞工作者隻有以建設者的角色做好新聞報道,才能使每一篇報道都有正確的出發點,有明確的建設性,能促進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時下,新聞工作者擔負著為實現中國夢鼓與呼的重要任務。新聞工作者要認清形勢,在紛繁的社會問題面前,能夠時刻堅持正確的立場,始終和黨的方針、政策保持一致,有責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解決問題,才能正確把握國際、國內政治形勢的新變化,才能在錯綜復雜的矛盾中,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社會的主流,才能在新聞實踐中始終保持正確的方向。

三、把真實作為新聞的生命,切實維護新聞的真實性和公正性,在唱響中國夢中提高媒體公信力

從新聞的定義來看,新聞就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也就是說報道的新聞事實必須是客觀真實的,如果新聞失去了真實,也就失去了生命,也就意味著失去受眾。時下,激烈的媒介市場競爭,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嚴峻的考驗。有些新聞工作者經不起社會的各種誘惑,頻頻出現違背職業道德的現象,主要表現為收受禮金,制造假新聞,違背新聞真實性原則,這顯然是為“中國夢”添加了負能量。

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新聞界面對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條件的深刻變化,引入了競爭機制,實現了以受眾為中心的轉變,受眾成了媒介的衣食父母,受眾需要,你不想考慮也得考慮。在這種形勢下,某些記者編輯選擇新聞的標准不是其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而是僅僅為了滿足某些觀眾的心理需要,以迎合“寧求其怪不求其真”的社會心態,所以假新聞也就出現了。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的新聞事業不僅僅是一支強大的經濟力,也是一支強大的精神上、道義上的力量。它更多地承擔著一種整合社會的宣傳職能和社會責任,正確反映並引導社會輿論,促進社會肌體的健康成長。廣大的生活在高倍放大鏡下新聞工作者能以史為鑒,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從教訓中醒悟、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新聞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修養,杜絕假新聞,做一個歷史忠實的記錄者和守望者。養成踏實、求真求實作風,不要捕風捉影、添枝加葉,夸大事實真相。俗話說“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短”,收了人家禮金、吃了人家的飯,就很難保証新聞的真實性。要堅持實地採訪、現場採訪、直接採訪,對新聞事實反復求証、多方核實。規范新聞信息來源,不憑道聽途說或主觀臆斷採寫新聞,不為追求轟動效應、發行數量和收聽收視率,故意扭曲新聞事實,編造虛假新聞,努力使新聞報道做到真實、准確、全面、客觀。隻有這樣,為中國夢傳遞出來的才能是正能量,而且是真能量。

四、正確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在唱響中國夢中杜絕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錯誤傾向

媒體競爭的直接目的就是爭奪受眾,廣告、發行量、收視(聽)率、點擊率成了衡量媒介成敗的標志,廣告自然也就成了媒介的生命線。時下,在新聞媒體市場化經營的過程中,有一種不好的傾向,那就是過分地強調媒體市場化經營的成分,而淡化其新聞宣傳的功能。似乎市場是萬能的,一旦邁上市場,就可以包攬一切,新聞宣傳也顯得不那麼重要了。這是一個危險的傾向,淡化、弱化新聞宣傳,將會導致新聞媒體影響力的削弱,甚至會喪失其生存的基礎。

面對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的大調整、大變革,一些媒體存在市場壓力下的“腿腳發軟”和全媒體裹挾下的“方向迷失”,使新聞工作者價值追求和職業精神出現滑坡。部分媒體存在博眼球、貼標簽、娛樂化、被炒作、低俗化等現象﹔一些新聞工作者固守“看客”心態,以旁觀者的身份作新聞報道﹔有些記者具有“唱衰”偏好,習慣“扒糞”,片面“亮丑”﹔一些媒體隻願講經濟效益,大談收聽率、收視率、發行量,樂於講“賣點”,把主要精力放在搞經營、搞創收上。這種情況的出現,是一些新聞單位沒有正確處理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在認識上存在偏差,政治責任有所弱化,社會責任不斷退化所造成的。我們倡導堅持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並不是忽視經濟效益、排斥經濟效益、不要經濟效益。恰恰相反,我們追求的目標是在保証社會效益的前提下,盡最大努力提高經濟效益,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互相促進,協調統一,使二者步入良性循環。因此,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就要把黨的利益、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全社會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在突出抓好宣傳工作的同時,切實抓好媒體經營,抓好創收工作,以創收工作的大幅度增長來促進宣傳工作的有序開展,以宣傳工作促進經營創收,實現二者互相促進、共同發展、不斷地把媒體做大做強。

總之,新聞媒體隻有積極引導和激勵人民群眾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積極擔負起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時代發展的記錄者、推動者的職責,切實維護新聞的真實性和公正性,把維護媒體公信力視為職業追求,正確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才能承擔起為實現中國夢鼓與呼的社會責任,才能唱響實現中國夢的時代最強音,才能以強烈社會責任感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

(作者單位:南通人民廣播電台)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