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脈電影》一書中,周鐵東多次提到中國電影“走出去”的關鍵:故事策略,話語方式,價值取向——最重要的就是價值取向。
近日,一本被稱為“讓中國電影人捕捉中國夢”的《號脈電影·周鐵東電影雜論》一書,帶著中國海外推廣公司總經理周鐵東等一代電影人的摯愛,擺上書架,引發了人們對“中國電影未來國際化生存”的思考:中國電影在西方觀眾眼中是什麼樣子?如何才能借鑒好萊塢的精髓,成功完成中國電影和海外市場的對接?
隻當裁判員,不當運動員
“我寫這些文字的時候從沒想過去‘號脈電影’,干這行30年,一輩子看豬跑卻沒吃過豬肉。”周鐵東坦言。他一年大約要看800到1000部電影,看到惡心看到吐,遇到年底加班加點看電影,上午兩場下午兩場,晚上再兩場。除了業務看片,電影節選片的工作量也很大,一個電影節下來約計十來天,放映的電影至少900到1000部,得到幾十個放映室去趕場。
“一部電影5到10分鐘內抓不住觀眾,就可能找不到發行商。找不到發行商,拍出來給誰看呢?”周鐵東說。
周鐵東眼光的“賊”在業內是出了名的。一次,他和一個資深電影發行商一起去看片,看了5分鐘覺得特別好,周鐵東想第一時間去找賣主。但因身邊坐著的是競爭對手,於是虛晃一槍,說,這什麼爛片啊,真沒法看,然后走人。半個小時后,對方恍然大悟,可為時已晚。
周鐵東因為閱片無數,對電影的“望聞問切”已到了非常精准的地步,但直到今天,面對一些制片方的加盟邀約,他的回答仍然是“NO”。隻當裁判員、不當運動員的選擇,不但讓周鐵東審視電影的眼光更加犀利客觀,落在紙上的文字也更加底氣十足。
他直言,《金陵十三釵》“究其龐大的預算而言,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票房災難”﹔他戲稱,《讓子彈飛》是“以其為所欲為的導演風格注入了很多狂放不羈的超時代元素,包出了一個姜文餡的餃子”。他指出,中國的武俠商業片“已經被過度開發到衰竭的程度”,以致其海外票房每況愈下。他為全球性的3D狂熱潑冷水:“3D不可能完全消失,但是是否能最終形成全世界的放映主流,卻是一個未知數……”
《號脈電影》一書共分8輯,收錄了周鐵東近10年來的電影雜文百余篇。其內容不僅涉及中國電影從概念到開發、從融資到籌拍、從制作到發行、從營銷到放映等整個流程的各個環節,還介紹了許多不為國人所知的外景地經濟、劇本貿易、明星制、產業影評、工會規范和分級制度等話題。該書全方位號脈中國電影,試圖引發業界思考,啟迪行業智慧,探尋中國電影的發展繁榮之道。
讓自己的電影聰明起來
從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中國電影市場出現井噴現象,票房屢創新高。在周鐵東看來,這是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一個必然。
在過去10多年來,中國電影實現了從事業到產業的突變,銀幕數量已經爆發式地增長到超過1.5萬塊,從基礎建設方面已經為產業的高速發展准備了切實的基礎條件。中國從1994年引進第一部好萊塢大片以來,對方堅信在中國已培養了一批好萊塢忠實觀眾,以為中國會把好萊塢大片當做娛樂主食。但從去年《泰囧》開始,他們驚呆了:這麼多年培養的觀眾怎麼都跑了?“因為中國人在自己的電影裡看到了自己的生活現實”。
周鐵東認為,近來備受爭議的幾部粉絲電影,不應該拿到電影層面上來探討。它們不是電影,是產品。“因為,粉絲電影是為特殊利益群體而特制的特殊產品,用電影的標准去探討,肯定崴泥。”“但是,它們在電影產業維度上,卻有著堅實的意義。至少讓我們去思考——我們的產業結構怎麼了?我們該做什麼?為什麼不好的還賺錢、好的卻賺不了錢?”
《號脈電影》一書中,周鐵東甚至顛覆了“好電影”的標准。在他看來,好是主觀標准,有叫好不叫座的,有叫座不叫好的。他提出一個說法:“聰明的電影”。“不是像拉皮條一樣把觀眾拉進影院,而是要通過恰當的宣傳和良好的口碑,將其無怨無悔地‘吸引’到影院。唯有這樣的電影,才能刻意稱為聰明。”“讓電影聰明起來,具有獨立行走的智商,在市場的狹縫中去游走,那不是更好嗎?”周鐵東說。
不要講中國故事,要講中國人的故事
“中國電影不要講中國故事,應該講中國人的故事——我們能夠走出去的電影都是在講中國人的故事。”《號脈電影》一書中,周鐵東多次提到中國電影“走出去”的關鍵:故事策略,話語方式,價值取向——最重要的就是價值取向。當我們的電影用正確的故事策略、話語方式,擁抱為世界所認同的主流價值觀念的時候,中國電影走出去很有希望。
基於他1995年被派往中影公司駐洛杉磯子公司在美國工作10年的職業經歷,他在這10年間,對中美兩國電影的產業結構、產品定位、市場格局進行了全方位研究,並實地學習考察了好萊塢的成功運作方式。因此,對雄霸當今世界電影市場的好萊塢電影有了比較精深的了解。
在周鐵東看來,好萊塢不只是為美國人拍電影,甚至現在不主要為美國人拍電影,他們是在講述人類故事,有時甚至是宇宙故事。如果我們的電影還僅僅停留在講述中國故事,甚至是中國的某個局部、某一層面的故事時,觀眾憑什麼要克服天氣和交通的阻礙,從家裡來到影院花錢買票,去看一個和自己沒關系的故事呢?
周鐵東說,在西方發行人眼中,每年出口的幾百部中國電影,是同樣的中國人,同樣的中低成本預算,在講述著同樣一個讓異族文化觀眾永遠不知所雲的中國故事。
周鐵東認為,《赤壁》、《金陵十三衩》等瞄准海外市場后敗北,關鍵敗在價值取向的落差上。在《號脈電影》一書中,周鐵東說,宏大敘事、歷史縱深感以及真誠悲憫的缺失,令原本可打動全球觀眾的大片《金陵十三衩》出現了“價值真空”——通篇看不出其普世價值觀念的展示。“而《赤壁》在異質文化中的折扣可說高達百分之百。觀眾連片中人物都認不清楚,更何談審美愉悅?”
“狼來了”應該是一場虛驚
中國電影走出去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全球電影各路諸侯齊聚北京。他們並不是為中國電影人而來,也不是為中國電影而來,而是為中國電影市場而來。“把海外市場當成本土市場的延伸,是電影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周鐵東說。
“跟好萊塢抗衡是個偽命題。過去100年來,美國佔據全球的電影份額是固定的,現在應該把好萊塢佔去的百分之八九十當做一個默認值。目前我們要做的,是跟全世界電影人去爭奪剩下的那部分。”他說。
周鐵東當年作為引進大片的參與者之一,覺得好萊塢大片進入中國絕對是好事。“狼來了”應該是一場虛驚。“沒有1994年的開放,中國電影市場絕對沒有今天。”
“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文化自信,引進片和拍攝合拍片對我們就不是一種沖擊,而是一種刺激,正面作用大於負面。”周鐵東認為,對待飽受爭議的類型片也是一樣,隻要我們抱著開放的心態,我們就能夠擁抱各種各樣的類型,而不會去一味排斥。“全球化的浪潮已經沖淡了電影的國界,電影的民族性必須依托其世界性來彰顯。在尋求‘中國夢’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參與建構作為人類共同價值目標的全球化。”
在周鐵東看來,中國電影人從現在開始必須用全球化的視野來看待我們的電影文化和電影產品,用國際化的游戲規則玩好電影這個國際游戲。隻有這樣,中國電影才能實現和世界電影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