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之四:網絡媒體輿論監督彰顯力量
眾所周知,2003年的孫志剛事件是網絡媒體輿論監督的起點,但在二十一世紀初的幾年裡,互聯網剛剛經歷過網絡泡沫,網民群體尚未形成規模,來自網絡媒體的輿論監督可謂鳳毛麟角。因此,當孫志剛案、劉涌案曝光於虛擬的網絡論壇,被網民熱烈議論、爭鳴,並最終影響到現實社會時,人們第一次認識到互聯網的力量,驚呼網絡媒體的輿論監督效果。
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技術為網民參與話題討論、發表意見觀點、點評新聞事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無論是博客、SNS還是微博,都以用戶貢獻內容、高度互動參與為基本特質,因而網民實時在線轉發、分享、評論成為可能,實時直播報道也有了發布的空間和舞台。
以2006年“虐貓事件”、“銅須門事件”為發端,網絡媒體的輿論監督一年勝過一年,監督方向也很快從網絡世界指向現實社會,聚焦於社會熱點、問題、矛盾和沖突,特別是種種貪污腐敗、社會不公現象,成為網絡媒體直接干預現實社會的重要力量。僅2009年一年就發生了央視新址火災事件、工信部要求預裝“綠壩”過濾軟件事件、杭州?車撞人事件、成都公交車燃燒事件、雲南晉寧看守所死亡事件,河南靈寶追捕王帥事件、湖北石首群體事件、湖北巴東鄧玉嬌事件、吉林通鋼群毆總經理致死事件、上海倒樓事件、上海“釣魚”執法事件……,同時還伴生出當年的網絡流行語:“70碼”、“樓脆脆”、“躲貓貓”、“臨時性強奸”等。
著名互聯網研究學者丹·吉爾摩(Dan Gillmor)指出:“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普通公民成為新聞記者和社會評論員。他們以令人驚嘆的速度建立起加入社會和政治討論的平台。”網絡媒體一方面充分展現網民意願、情緒和社會訴求,為網民的高度參與、深度監督搭建平台,進而彰顯出網絡輿論的監督力量,另一方面也在極力引導網絡輿論,建立網絡輿情預警、監測系統,及時發現網絡輿論動向、適時運用網絡輿論調控手段和方法,為互聯網營造一個健康、良性地發展環境。
談到網絡媒體的輿論監督,特別需要提到近兩年發展壯大的微博。過去的網絡輿論監督主要是通過網站以多種形式集中報道,以及網民通過新聞跟貼、論壇上貼等手段來實現。自微博出現后,其集四大傳播方式——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於一體,集四大功能——轉發、關注、分享、評論——於一身的先天優勢,使我們看到微博的能量、傳播力和影響力之大,已然超乎想象。目前,來自微博平台的輿論監督正在成為網絡輿論監督主要的源頭。
回望之五:網絡媒體經營從財政撥款到資本運營
在十年發展征程中,網絡媒體最為舉步維艱的恐怕是網站體制的束縛與網站運營的乏力。
新聞網站大多脫胎於傳統媒體。無論是作為傳統媒體的一個部門,還是逐漸地成為獨立的機構,新聞網站都深深地打上了傳統體制的烙印。加之早期對新聞網站經營發展、資本運營的束縛,如2001年17號文件明確指示的“新聞網站可在新聞出版系統內融資,必要時可吸收國有大企業參股,不吸收私人資金和外資,暫不上市。”,新聞網站的體制之困幾成重弊。
十七號文件的政策規定使得新聞網站長期在體制內以雙軌制方式運轉,資金上隻能依靠自身力量慢慢滾雪球式發展和國家有限的專項資金,相比商業門戶網站依靠風險投資和上市融得是數十億資金,新聞網站的資金短缺嚴重制約著新聞網站的技術研發、市場拓展和多元化發展。
2004年人民網邁出了體制、機制改革的一大步,從報社編輯部的一個內設機構轉為報社的直屬機構,同時作為報社崗位管理的試點單位,進行了網站規模最大、最徹底的一次內部人事制度改革,在規范全員聘用制的基礎上,取消行政級別,實現了由身份管理到崗位管理的轉變,為網站的轉企改制和上市融資奠定了基礎。
此后的五年,雖然有北青傳媒控股千龍網、東方網控股凱迪網絡等個案出現,但新聞網站的體制改革總體處於停滯狀態,大多數網站營收入不敷出。直至2009年國務院新聞辦下發《關於重點新聞網站轉企改制試點工作方案》,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絡電視台、千龍網、東方網、北方網、大眾網、華聲在線、浙江在線和四川在線等10家中央和地方的重點新聞網站被確定為試點單位,要求試點單位按照黨的領導與現代企業制度相結合的原則,建立現代法人治理結構,完成股份制改造,建立產權清晰的業務贏利模式,待轉企改制工作按照要求全部完成后,具備上市條件的試點網站可隨時進入上市程序,申請在國內証券市場上市融資。同年6月20日,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12年4月人民網在上海証交所上市,融資10多億,成為首家上市的新聞網站以及首家整體上市的中央媒體。
轉企改制、上市融資要求新聞網站在體制機制、傳播手段、服務方式、內容營銷、新技術開發等各個方面,都要發揮比以往更多的創新性和主動性,真正按照市場的規律、按照現代企業的規律、按照資本運作的規律進行操作。十年,從“暫不上市”到上市融資十多億,不僅觀照出網絡媒體管理政策的鬆動,管理理念的改變,也反映出新聞網站整體實力和水平的提高,新聞網站具備了進入資本市場“游泳”的能力。
回望之六:網絡媒體管理趨於規范完善
2011年5月4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正式設立,這意味著民間俗稱互聯網管理“九龍治水”的局面將得到改變。自網絡媒體誕生以來,多頭管理導致宏觀規劃缺失、政出多頭、協調困難、管理效率低下等問題一直困擾著互聯網行業,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網絡媒體發展無法跨越的障礙。國信辦主任王晨指出:“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挂牌成立,我國互聯網信息服務和管理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客觀地說,對於網絡媒體的管理一直有些滯后,這一方面源於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業務模式層出不窮,另一方面也由於互聯網是新生事物,立規制矩需要審時度勢,嚴格謹慎。但是中央高層對互聯網及網絡管理一直高度重視,從2004年到2011年,無論是中央全會還是高層領導,相繼就互聯網、新聞網站建設、網絡文化管理等發出各種聲音(見后附的資料)。
互聯網管理一直採取兩手抓的管理辦法,一方面建規立制,規范、完善各項規章制度,目前,關於網絡媒體管理的法規、條例已較為全面,有全國性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備案管理辦法》等,有地方性的《北京市微博客發展管理若干規定》,還有行業協會的自律公約,如《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自律公約》、《博客服務自律公約》等。一方面實施專項打擊行動,2009年1月國新辦等七部委聯合開展整治互聯網低俗之風專項行動,關閉違法違規網站上千家﹔2010年新聞出版總署先后7批公布了438家網站的名單,這些網站提供淫穢色情網絡小說、手機小說、Flash游戲等違法內容。針對網絡侵權盜版所呈現出的集團化、專業化、高技術化的情況,國家版權局等啟動2010年“劍網行動”,加強了對音頻視頻及文學網站、網游動漫網站以及網絡電子商務平台的監控力度。
網絡媒體,作為互聯網上新聞、信息和內容產品的最重要傳播平台,既是網絡管理的對象之一,也是維護網絡環境、推動網絡健康發展的主體之一。十年來,網絡媒體不斷提高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除了自覺刪除色情、有害低俗內容,還能夠抵制自覺,恪守社會責任和社會良心,堅持“文明網站,綠色流量”,為社會文明的進步發揮了作用。
附件:
2003年8月,相繼發出《關於進一步改進和加強國內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工作的通知》和《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當前思想理論領域的形勢和下一步工作措施》兩個文件。文件強調:要切實加強重點新聞網站建設,要高度重視互聯網上的報道。
2004年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指出:“高度重視互聯網等新型傳媒對社會輿論的影響,加快建立法律規范、行政監管、行業自律、技術保障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加強互聯網宣傳隊伍建設,形成網上正面輿論的強勢”。
2006年十六屆六中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加強對互聯網等的應用和管理,理順管理體制,倡導文明辦網、文明上網,使各類新興媒體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陣地。”
2006年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一批綜合實力強、在國內外有廣泛影響的新聞網站,形成若干個與我國地位相稱的、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綜合型網絡媒體集團,爭取其中一到兩家重點新聞網站進入世界前列﹔要拓展即時通信、博客、播客、聚合新聞服務等業務領域,實現多渠道、全方位新聞信息發布的技術調整和業務整合,提升技術應用水平和業務保障能力﹔要發展手機網站、手機報刊、IP電視、移動數字電視、網絡廣播、網絡電視等新興傳播載體,豐富內容,創立品牌,不斷提高市場佔有率﹔要完善地方互聯網新聞事業發展格局。
2007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主題為“世界網絡技術發展和我國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胡錦濤總書記強調指出:“我們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創新的精神,大力發展和傳播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切實把互聯網建設好、利用好、管理好。” 6月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的意見》,成為一段較長時間內指導我國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的綱領性文件。十七大報告中,“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營造良好網絡環境”再次寫入。
2008年6月胡錦濤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與網民交流,並在考察講話中指出,“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我們要充分認識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高度重視互聯網的建設、運用、管理,努力使互聯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平台、促進人們精神生活健康發展的廣闊空間。”
2010年6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互聯網狀況》白皮書,明確提出“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是中國政府的基本互聯網政策。” 這是中國政府自1994年正式接入互聯網以來首次以白皮書的形式闡明中國的互聯網方針。“積極利用是基本目的,科學發展是客觀要求,依法管理是必要保障,確保安全是重要前提。”
2011年5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正式挂牌,標志著我國互聯網信息服務和管理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國信辦的成立是加強虛擬社會管理機制上的保証,將改變因多頭管理而帶來的缺乏宏觀規劃的弊病,強化各部門間的協調,同時也將保証從中央到地方管理體系的垂直高效,改變目前各地管理機構名稱各不統一、隸屬關系各不統一的局面。
2011年10月,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支持重點新聞網站加快發展,打造一批在國內外有較強影響力的綜合性網站和特色網站,發揮主要商業網站建設性作用,培育一批網絡內容生產和服務骨干企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