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當我們用電腦在線收看唯一一次在亞洲舉辦的韓日世界杯時,寥寥的幾段視頻,緩慢的下載速度,讓我們不得不端坐在電視機前定時、定點收看﹔
2012年,當我們用iphone、ipad收看遠在英倫三島的奧運會時,我們不需要考慮收看的時間和地點,不需要考慮是否錯過直播,不需要考慮下載的速度。因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方式都可以接收到奧運一線的快訊、圖片、視頻和互動。
200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信息化專項規劃》頒布,確定中國信息化發展的重點包括推行電子政務、振興軟件產業、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等﹔
2012年上半年,政府機構微博達到25866家,其中,省部級以上政府機構微博58個,廳局級以上政府機構微博1154個 。電子商務的市場交易規模在2012第一季度達到1.76萬億元 。網絡廣告市場規模達到511.9億元,首次超越報紙廣告453.6億元的規模。
從2002到2012,如果歷數發生在互聯網領域的變化可謂不勝枚舉,而具體到網絡媒體,十年的征程完成了從邊緣到主流的蛻變,從輸血到造血的重塑,不僅在互聯網世界構建起成熟、完善的傳播格局,而且成為網絡新聞傳播的重要渠道,網絡問政的主要平台,更因強大的網絡輿論監督彰顯出獨特的力量。
回望之一:形成成熟、完善的網絡傳播格局
2012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了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數據顯示,中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5.38億,其中73%的網民會選擇在線瀏覽新聞。統計自2002年以來的報告可以看到,瀏覽網絡新聞一直位列網民互聯網應用的前五位,2008年甚至上升到了第二位。
不斷上升的網民數以及大多數網民對網絡新聞長期、持續的需求是網絡媒體快速、健康成長的外部環境。自2001年8月20日《關於深化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改革的若干意見》(中辦以17號文件發出)出台以來,圍繞著新聞網站的建設,中央不斷加大力度,調整布局,制定規劃,最終形成目前三級新聞網站格局——以中央級媒體為主辦單位的國家級重點新聞網站、以省級宣傳部門主管或省級新聞媒體單位主辦的省級重點新聞網站,以及新聞媒體創建的媒體類新聞網站。
在戰略定位上,三類網站根據各自的媒體屬性、發展規劃和經營布局,形成了差異化的發展方向——綜合性新聞網站如人民網、新華網,地方新聞門戶如東方網、千龍網、南方網,網絡新聞、資訊原創策源地如環球網、新京報網。
目前,中央級重點新聞網站共13家,獲得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批准具有新聞登載權的網站280多家,傳統媒體大多數完成了媒體內容數字化轉換,擁有了相應的網絡版或電子版。在中央,重大新聞報道活動現場都有國家級重點新聞網站的身影﹔在地方,地方重點網站進入宣傳報道梯隊,基本形成了一報兩台一網的格局。而傳統媒體的網站則成為其報網融合、台網聯動、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陣地。
在新聞網站之外,還活躍著一支網絡新聞報道隊伍,即商業門戶網站的新聞頻道。雖然擁有新聞登載及轉載資質的商業網站並不多,但他們憑借在互聯網領域開展綜合性業務所帶來的用戶群與流量,帶動了網絡新聞的瀏覽量和傳播效果,成為新聞網站主要的競爭對手。相比較而言,新聞網站由於業務相對單一,報道內容集中且同質化,在傳播力與影響力上稍遜於商業網站的新聞頻道。但是,新聞網站的時政新聞、社會新聞和重大熱點報道等卻是商業網站的主要新聞來源。兩支網絡報道隊伍優勢互補,相互配合,形成了互聯網上網絡新聞報道與傳播的繁榮局面。
2011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對各類網站在網絡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有了明確的闡述和界定:“支持重點新聞網站加快發展,打造一批在國內外有較強影響力的綜合性網站和特色網站,發揮主要商業網站建設性作用,培育一批網絡內容生產和服務骨干企業。”國新辦主任王晨在《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一文中,更進一步闡述了各類網站的責任和任務:“網站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陣地,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必須把加強陣地建設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努力形成以重點新聞網站為骨干、知名商業網站相配合、各類網站積極參與,共同推進網絡文化建設的生動局面。”
回望之二:網絡媒體成為網絡問政的重要平台
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做客《強國論壇》與網友在線交流成為網絡媒體發展的裡程碑。盡管他上網交流時間很短,但網絡媒體作為上下溝通的平台價值和作為執政黨與民交流的渠道作用已然凸顯。
從2009年到2011年連續三年,溫家寶總理通過新華網的在線視頻訪談與廣大網友交流,每次時長約2小時,圍繞國內經濟、民生、教育、醫療等話題回答網民十多個問題。
其實,早在2003年SARS肆虐期間,中央高層就已開始通過互聯網了解社情民意。胡錦濤總書記在廣州對一位醫生說:“你的建議非常好,我在網上已經看到了。”溫家寶總理在北大宿舍對幾位大學生說:“我在網上看到同學們在留言中表達了同全國人民一起抗擊SARS的決心,令人感動。”
2005年“兩會”期間,一條征集“總理記者招待會網民最想問的問題”的帖子出現在新華網發展論壇,拉開了網絡媒體利用互聯網平台推動上下溝通的序幕。在此之后的每一年,各大網絡媒體運用不同的表現方式和表達手段,搭建政民對話的便捷通道。
在網絡媒體長期、不懈的努力下,十年間,一大批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借助這一平台以各種方式與網民對話。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和廣東省省長黃華華於通過奧一網發布《致廣東網民朋友的一封信》,邀網民“灌水”“拍磚”,邀請26位網民進行面談﹔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於通過東方網與網民在線交流﹔51位省委書記、省長通過人民網開設的“地方領導留言板”公開回應網民留言。
站在社會發展的歷史高位,網絡媒體不僅僅是網絡新聞發布的平台,更需要擔負起各級黨政機關網絡問政的使命,需要以社會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來推進中國社會的發展。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蔡名照曾提出:“網絡媒體要大力推進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相適應的和諧網絡建設,使廣大網民共享和諧網絡、和諧文化,團結和激勵廣大網民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回望之三:網絡新聞報道從邊緣到主流
2008年,微軟首席執行官史蒂夫•鮑爾默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說,“今后10年內,所有媒體消費都將通過互聯網渠道進行。屆時傳統意義上的印刷版報紙、雜志將不復存在,所有東西都將以電子版的形式發行。”
雖然現在還不能斷言網絡媒體完全取代傳統的報紙、雜志,但在新聞報道上,網絡媒體快速、海量、互動、多媒體的傳播優勢已經成為網民瀏覽新聞的第一選擇,也成為信息言論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網絡媒體從邊緣到成為主流角色已不再被質疑。這一點,無論是在重大主題新聞、突發新聞事件的報道上,還是日常、普通的新聞報道中都得到印証。
2003年網絡媒體報道“神州5號”載人航天的發射和回收,主要採用文字、圖片和快訊的方式,新華網在全球互聯網站中率先播報中國首次載人航天發射的消息,並以中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和阿拉伯文進行播報。2012年“神九”發射天宮對接,網絡媒體不僅實現了現場直播、滾動播報,而且用flash三維動漫演示七大系統的工作流程、發射對接過程,同時邀請嘉賓與網民對話,邊看邊聊詳解對接技術和要點。部分網絡媒體還派出記者到發射前方採訪有關人士發回原創報道。
2008年汶川地震報道是網絡媒體報道突發事件的經典案例。新華網於14點46分發出地震的第一條快訊:“12日14時35分左右,北京地區明顯感覺到有地震發生。”隨后,新聞網站、門戶網站、專業網站以及各類Web2.0網站,都在最短時間內調動各種手段和資源投身抗震救災的報道。整個報道,行動之迅速,手段之豐富,規模之宏大,創新之多樣,配合之緊密,均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網絡媒體不僅著力於新聞報道,更是利用互聯網獨特的功能,開設網上捐款、網上義捐拍賣、尋親、網民哀悼、網絡公祭、關愛孤兒等諸多平台,讓廣大網民便捷地表達哀思和奉獻愛心。最難忘在全國哀悼日(5月19日至21日)三天中,中國網絡媒體的頁面顏色全部改換成黑灰色,游戲及各類娛樂頻道停止了服務。網絡媒體的主流擔當和社會責任意識被網民廣泛稱道。
十年中,先后有黨的十七大、北京奧運會、建國60周年、上海世博會、建黨90周年等重大新聞,相繼發生過SARS病毒肆掠、2008南方冰雪凍災、四川汶川地震、甘肅舟曲泥石流、青海玉樹地震、7.23溫甬動車追尾事故等突發事件。每一次報道就是網絡媒體經歷的一次洗禮,也是網絡媒體走向成熟、走向主流的一個台階。網絡媒體的正能量在這一次次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