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 撒貝寧的心裡話
Q:用一句話來形容自己?
A:一個生活在成年人世界裡的孩子。因為我始終覺得自己的生活狀態、心理狀態都更接近一個孩子,也不能說是完全純粹的孩子,就是不會對自己的未來,計劃那麼周到,不會對自己的一切掌控那麼完美,我還是喜歡自由的狀態,更像學校的學生。
Q:其實心裡明白怎麼可以做得更好?
A:對,但那樣太累了。我希望能生活得更隨性,更自在。主持人的工作需要創造力,但人的能量是有限的,你把更多的能量花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后,當你站在台上,需要集中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到真正迸發火花的時候,可能已經沒有power了。所以我就像電池,把更多能量用在工作的一刻,生活中就需要充電,按自己的方式,放鬆下來。
Q:現在有種說法叫“綜藝咖”,能唱能跳能演也能主持,說的就是你嗎?
A:我不算。“綜藝咖”要求得會更高,包括:它對人的狀態、對自己的定位、對自己狀態的掌控。比起真正的“綜藝咖”,我們還是“央視咖”。我欣賞的,有綜藝主持人狀態的主持人挺多的。跟他們比,我所謂的“全能”還是差太遠了。我也不想做十項全能的主持人,但是因為客觀原因,一套的主持人少,大家看到我出現在各種節目中。主持人還是要把自己充實起來,至少在某類節目中做得更好,現在這樣精力分散了。
Q:怎麼充電?
A:沒有固定的方式。有人看書、聽音樂、看電影,我屬於任何方式都可以。在合適的心情下,合適的場合下,甚至包括跟朋友們打球、扯淡、吃飯、喝啤酒,都是充電。
Q:不覺得老說話特別耗氣嗎?
A:對,所以我跟家人在一塊兒特別沉默。很多人都以為:我在生活中得多樂呵啊,那是精神狀態好的時候。例如今天錄了3個小時,回到家,我隻想安安靜靜待著,但那會兒你又睡不著,因為大腦仍然處於興奮狀態。看到爸媽,即使很想和他們聊天,但是卻沒力氣說話,沒辦法,這種工作狀態你必須知道,要把能量用在哪兒。
Q:之前是出過一本叫《而今邁步》的書嗎?
A:我沒出過任何書。
Q:但是網上特別多求買這本書的人。
A:哈哈,連我都找不到。我也不知道從哪裡傳出的消息。大約在10年前,就開始有出版社在跟我接觸,聊出書這個事兒,但是我始終覺得還得再等等。
誰說中國人不能演講
一直以來大家都覺得演講不是中國人擅長的項目,中國人比較含蓄,喜歡少說多做﹔外國人才喜歡演講,動不動就用語言感染周圍的人。所以最開始做這個節目時,撒貝寧也擔心請來的這些人能不能講?后來發現多慮了。撒貝寧說:“這幾十年中國的變化是很大的。從我們請來的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從他們的狀態中,可以感受出中國人的自信。像萬達的董事長王健林,他就能站在上面說:過不了多久,在商業地產這塊兒,萬達就是世界第一。”
“最近也聽說有些演講類的節目開始在其他台出現,大家慢慢發現,原來還有這樣一類節目可以表達今天中國人的生活狀態,而不僅僅是通過比賽唱歌、跳舞。”
重新認識演講
中學時代,撒貝寧曾經取得過傲人的演講佳績,因此,記者以為他會特別偏愛演講。但撒貝寧厘清了記者的觀念,他說:“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很多概念其實是被誤讀了。我們小時候參加的那些演講比賽,是寫好了稿子,還會有人給你排練,在什麼地方應該用什麼手勢用什麼腔調語氣,更像一個小的戲劇表演片段。這種演講我真不喜歡!其實演講是隨性的、自由的,發表著你的觀點,用你的觀點來獲得認同、來建立溝通。真正的演講不是單一的灌輸和單一的表白,所以我覺得演講這個詞也應該慢慢地被我們重新認識。”
現在的年輕人要什麼?
從事了多年的電視工作,撒貝寧當然有自己的想法。在他看來,中國電視人經過學習后,一定會有一批積累了豐富經驗的制作團隊,推出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節目。大家都在嘗試。撒貝寧的嘗試就是《開講啦》,這是他和團隊為大學生們策劃的演講公開課。
節目中的青年代表也會不盡如人意撒貝寧發現:現在的年輕人處在兩個極端之間,要麼就特別規規矩矩,站起來,把准備好的問題,像背書一樣滿懷感情地背出來,就是那種“演講式”提問﹔但是一旦他們進入到完全自由的狀態,又會顯得桀驁不馴,放鬆過度,顯得對嘉賓不尊重。撒貝寧說:“我並不是說對嘉賓的尊重就一定得點頭哈腰,尊重一定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你可以有質疑,但是質疑應該怎麼表達,怎麼把你的問題提出來,但又不會讓對方覺得不舒服。就是現在讓我很失望的一點。”
今天的孩子有什麼不一樣?
很多人簡單地認為:時下大學生的狀態,是中國的教育制度造成的。但撒貝寧認為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撒貝寧說:“不能完全歸咎於教育制度。到了他們這個年齡以后,教育制度其實給他們留了很多自己的空間。尤其上了大學以后,怎麼發展自己的個性,你希望自己以后以怎樣的面貌,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實際上這個話題是交給你自己,不完全由教育體制來承擔。”
“教育制度確實壓制了中國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和表達能力,但是今天的孩子並不是輸在這些東西上,他們的表達能力都沒問題,現在的孩子都見過世面,他們在學校演講,競爭學生會主席,出國交流,甚至有的在聯合國實習過,見過的場面比我還多。他們不是輸在這些方面,他們是輸在怎麼跟人打交道上!”
“我們習慣性地一出問題都歸咎於教育制度,要麼就是獨生子女、父母溺愛,沒那麼簡單,一定是太多太多的東西鑄造一代人。”
“總體來說,現在的年輕人比我們那一代強多了,有時候是通過吃虧才能學習,隻要他們知道該怎麼去和周圍的人合作,該怎麼在一個群體中間尋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該怎麼樣讓自己做事情的方式不傷害到別人,同時又能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態度。”
“當他們學會這些關於情商的問題后,會更懂得自己與社會的關系,就會創造出比我們要多得多的機會和財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