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海報
《環太平洋》劇照
《特種部隊2》劇照
《環太平洋》在內地市場截至8月23日的票房成績已達6.69億元人民幣。不過你知道這部以機器人打怪獸的視覺特效作為最大賣點的電影,有超過四分之一的特效鏡頭是由中國的特效團隊完成的麼?
中國團隊主要負責
環境和場景方面的特效制作
從電腦特效的角度來說,《環太平洋》的意義絕不僅僅止步於一部暑期大片,一位名為“高斯控”的影評人和技術宅專門發帖贊揚此片在CG制作方面的劃時代意義,稱該片的電腦特技終於在光影上完成了對傳統攝影的超越……《環太平洋》之前,CG是貼圖的藝術,《環太平洋》之后,CG是光影的藝術,這是全球電影制作行業苦等了十年的奇跡,從明年開始,好萊塢特效就要開始玩光影了。
這樣“創造奇跡的時刻”,竟然有中國特效公司BASE的參與。BASE在《環太平洋》項目上的CG總監Nick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BASE此次承擔了片中的幾百個鏡頭,工作量佔全片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工作量)已經是相當主要的一家特效公司”。他介紹,公司重點承擔的是場景和環境方面的CG制作,包括阿拉斯加、香港基地內部以及男女主角訓練過程中的場景特效。比如男主角羅利再次回歸機甲戰隊后,被直升機送到香港基地后的所見所聞﹔羅利第一次和女主角麻子見面,再次在基地裡看到面貌一新的作戰伙伴“吉普賽號”﹔羅利和麻子調情時的寢室,兩人單挑時的訓練場……
BASE的環境部門主管秦堯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中介紹,僅僅是基地內那個負責倒數怪獸進攻時間的數字計時器,他們就制作了上百張貼圖。“每一個數字都是由一個單獨的面板組成,最大的困難是為每一個數字制作不同的面板材質,要求每一塊面板上的數字和劃痕都要不同”。
中國特效師的奧斯卡夢
並非遙不可及
謝寧說:“從一開始,我們當中就有人夢想著有一天能拿到奧斯卡最佳視效小金人。現在,這個夢想顯得更加清晰。”
BASE特效師的雄心壯志讓人驚訝,“奧斯卡特效小金人”對於多年來一直被和“分包”一詞挂鉤的中國特效行業來說,似乎比中國電影拿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還遙不可及。
但幕后的制作者們已經大跨步地朝著目標默默前進,其追趕的速度遠超我們的想象。要知道在十年之前,BASE公司的成立之初,還僅僅是一個12人的隊伍,最初接到的特效活僅僅是給一些好萊塢影視劇做畫面擦除、清理工作。僅僅7年后,BASE就憑借《太平洋戰爭》《海濱帝國》這兩部電視劇兩次獲得艾美獎。
工業光魔借BASE
“定制”中國特效師
2012年5月,好萊塢歷史最悠久的特效巨擘工業光魔向BASE伸出了橄欖枝。此后,雙方展開全面合作,工業光魔為BASE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導。“在我看來,這就像師父帶關門弟子的感覺。工業光魔除了派總監到北京和我們一起工作,每天都要和我們開視頻會議,審閱我們的作品,給予反饋和指導。我們也要派出特效師到舊金山的工業光魔總部去接受培訓”。
謝寧介紹,工業光魔通過幫助中方特效師取得長足進步,“定制”一個稱心如意的中國徒弟,能分擔每年好萊塢的大量高制作項目,同時也通過BASE承接一些中國電影項目。而BASE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向業內最頂尖的高手們取經,獲取自己成長所需的給養。在雙方的合作項目中,此前已連續完成了《關鍵第四號》《超級8》《碟中諜4》和《特種部隊2》等項目,而《環太平洋》則是最“吃重”的一項大活,一百多名特效師耗時一年左右才圓滿完成任務。
為何好萊塢的特效公司願意敞開大門,將積累幾十年的經驗傳授給中國人?謝寧介紹,最重要的前提是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陳玲莉)
BASE曾做過的項目
《碟中諜4》 《特種部隊2》
《關鍵第四號》 《超級8》
《白銀帝國》 《女人不壞》
《趙氏孤兒》 《畫壁》
《四大名捕》 《王的盛宴》
《金陵十三釵》 ……
憑HBO迷你劇集《太平洋戰爭》中出色的海戰特效拿下了第62屆艾美獎最佳視覺特效,次年又憑《海濱帝國》在艾美獎上二度開花。
好萊塢特效工業
正朝亞洲大轉移
事實上,BASE的發展史,也是中國影視特效行業近十年的一個發展縮影。短短10年的時間,伴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初露崢嶸,影視特效產業也在日益顯示自己的優勢。去年拿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小金人的3D電影《雨果》同樣有五分之一的特效工作來自中國制造,這家名為Pixomondo的跨國特效制作公司,在上海、北京都設有工作室,120多名中國本土特效人員參與完成了影片重要部分的特效工作。還有和中影集團電影數字制作基地有限公司、法國特藝集團在中國成立的子公司、美國視點特藝在中國成立的分公司……不管是正在以各種形式進入中國市場的世界級頂尖特效巨頭,還是本土特效龍頭,近幾年都在一手中國、一手好萊塢的雙向接活。
和中國特效行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好萊塢的特效公司近些年的競爭日益加劇,2011年,從工業光魔分離出來的物理特效公司肯納光學宣布破產,2012年,為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制作過特效的Rhythm &Hues視覺特效公司申請破產保護……“工期長、高投資”的業內現實讓好萊塢的特效師日子日漸難過。大量的分包業務、特效師人才開始向人力成本較低、市場還有待開發的亞洲轉移。在這種趨勢下,中國逐漸成長為重要的特效制作基地之一。
謝寧表示:“如果沒有好萊塢的這些大片,還是很難請到好萊塢的頂級制作人員。他們不會因為國內公司給了很多的錢就會來,而是跟活走,項目跟錢走,錢跟市場走……”據悉,在BASE的總監團隊當中,就有大量的好萊塢特效精英。
中影集團電影數字制作基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雷振宇在接受《環球企業家》雜志採訪時就談及,近幾年越來越多地感受到在成本控制的壓力下,歐美的特效市場已在向亞洲轉移。
談及當下中國特效行業和好萊塢的差距,謝寧也不諱言:“中國特效行業的水平和好萊塢比,還是有個十幾二十幾年的差距。但是中國團隊有一個快速提升的優勢,追趕得很快,個人覺得,個別優秀的公司會在3、5年內接近好萊塢的水平。當然,整個行業的提升需要的時間更久一些。”
Base FX
這家總部位於北京,名為Base FX(下稱“BASE”)的電影特效公司,不僅於2010年、2011年連續拿下兩屆艾美獎最佳視覺特效獎,還在2012年5月成功與娛樂業巨頭盧卡斯影業簽署全球獨一份合作協議,結成戰略聯盟(該公司制作並擁有《星球大戰》系列影片,同時也是好萊塢特效巨擘工業光魔的母公司) 。《環太平洋》就是這份戰略合作協議下的一個有著裡程碑意義的產物——記者日前將一系列的採訪問題拋向了BASE的幕后制作團隊,最終由該公司負責《環太平洋》項目的CG總監Nick Hsieh及公司副總裁謝寧先生出面答疑解惑,為您揭開中國特效行業的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