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3年第8期

輿論場交鋒:博弈、沖突、互動與通融

袁勇

2013年09月05日15:55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社會化媒體的異軍突起和網絡文化的繁榮勃興,使得“輿論場”這一社會文化概念成為熱詞,並引起管理機構和傳播學界的高度關注。從輿論場的定義入手,勾勒出輿論場因互聯網而凸顯、因自媒體而多元的演進軌跡,揭示了在對立和沖突成為當今輿論場關系主流特性的背景下,輿論場之爭所蘊含的文化、利益、語境等六大內涵,以及這一紛爭在社會建構中的主要表現形式,由此引出並系統闡述了輿論場之間化解紛爭、減少對抗、擴大交集、通融社會的操作路徑,為構建良好輿論場關系、重塑新型輿論場格局拓展了視野,開啟了思路。

【關鍵詞】輿論場之爭﹔沖突﹔博弈﹔通融﹔交集

因為社會化媒體的異軍突起和網絡文化的繁榮勃興,“輿論場”——一個曾經隱形的社會文化概念,從未像現在這樣引起管理機構和傳播學界的高度關注。

這種密集關注,既強化了社會各界對於輿論場特征和功能的基本認知,也助推了各方人士對於輿論場生態格局及其變化規律的持續探尋。

一、輿論場的基本含義

綜合分析當下社會輿論的主要生成方式及其集合構成,輿論場,應是基於文化學及傳播學范疇的社會文化圈層劃界,是公共意見分類集中表達並形成集聚效應的傳受人群集合,是對等傳播時代異軍突起且互不兼容的社會文化紛爭主戰場,是突破既有文化傳播格局的主要力量交會點,也是影響當今和未來一個時期中國主流文化走向及其基本構成的社會動力源。

循著近現代文化信息傳播發展的基本路徑,我們從中不難捕捉到社會輿論場的歷史演進軌跡,以及非主流輿論力量默然前行的灰色影像。

在精英傳播時代,因為傳受關系的固化格局,因為傳播平台的自然壟斷,社會輿論大都被強勢集團和媒介機構牽引,往往停留在主流文化的附屬物層面,或者成為其傳聲筒,或者成為其衍生物,即使有些許反對意見和不同聲音,也隻能淹沒在擁有強大話語權的媒介機構和主流人群的附和聲中,也隻能在口耳相傳的人際傳播中,於基層社交圈子尋找微弱的自我平衡。

傳統社會文化信息傳播衍生變化的這般格局,並不能從根本上消解和改變非主流社會的輿論?情﹔相反,類似非主流輿論場不僅長期存續,而且一直在草根文化圈層暗自生長,持續探尋突圍既有文化傳播格局的有效破解之道。

網絡傳播技術革新和新媒體傳播平台的興盛,為長期郁積的非主流社會輿論提供了釋放能量的新出口﹔自媒體等社會化媒體開創的互動傳播和對等傳播時代,又為非主流社會輿論贏得平等話語權提供了無限可能。換言之,上世紀末以來的信息革命和傳播多元,為非主流輿論場登臨傳播前台及擠佔輿論主陣地提供了必備的物質基礎﹔而社會文明層次的普遍提升,以現實和虛擬社區為單元的大眾文化的順勢而為,又為非主流輿論強勢崛起培育了強勁的文化基因。於是,這一被長期忽略的社會文化傳播力量,從隱形變身顯性,從小眾變為大眾,從非主流轉入次主流,從自然缺席轉入分庭抗禮,漸次成長為社會文化傳播領域一股不容小覷的重要力量。

追溯人類文化傳播尤其是新聞信息傳播歷史,自然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非主流輿論場既非從無到有,也非從天而降,而是長期存在並持續發酵的社會文化伴生物。

因為傳播平台的開放化、傳播渠道的多元化、傳播能力的均等化和當代社會階層的碎片化,使得基於傳播人群聚合的社會輿論場也呈現出持續變化的特征,並處於動態演化發展中。就當前的社會輿論場而言,我們已經不能機械地以官方和民間、主導和從屬、強勢和弱勢、主流和支流來作簡單二分法界定,而應結合社會輿論的生成方式及其動力源,科學解構社會輿論場的基本構成,進而明晰其內在關系,把握其內在邏輯。

基於各色意見領袖及其追隨者在社會角色立場、事物認知角度、訴求表達方式、信息擴散手法等方面的差異,我們不妨以傳播功能為基准,將社會輿論場細分為政治、人文、娛樂和宣泄四大板塊。

政治輿論場以政治理念和政治訴求為框架,編織起場域內對於當代政治議題和社會熱點話題的基本邏輯﹔人文輿論場則以傳播現代知識、科學理念和人文價值為訴求,追求理性表達,崇尚溫情向上﹔娛樂輿論場則以看客心態觀照社會生活,以戲謔口吻表達公共意見,將沉重話題輕鬆化,將重大事件娛樂化﹔宣泄輿論場以公共事件和重大議題為思想出口,以激烈釋放社會情緒為傳播手段,在放大社會矛盾沖突、陳列民間焦躁情緒的過程中,讓曾經沉默的草根階層的聲音以高分貝彈射而出,進而尋求群體意見的暴風驟雨式發聲和極端差異化表達。

四大輿論場均有各自的主流參與人群和議題設置方式,在社會構建中分別發揮著各自不同的能動作用。各板塊之間既彼此疏離又存有交集,既相互妥協又和而不同。它們在公共意見表達中或謀求認同,或彼此呼應,或各行其是,或嚴重對立。

對立和沖突,是當下輿論場關系的主流特性。這種場域關系的持續存在,使得輿論場的劃界涇渭分明,也使得不同輿論場之間的矛盾反復呈現。不同觀念、立場、權屬和利益關系的大范圍、高強度正面交鋒,在放大社會歧見紛爭的同時,也凸顯了通融社會輿論場的嚴峻命題,使得各方在喧囂嘈雜中尋求理性發聲和利益平衡成為必須。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