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益微電影中的情感表達
1. 情感與情感訴求
心理學把情感定義為:“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對於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的體驗”。 從這個定義可以了解到:心理學家認為“情感”是人對自身的行為以及周圍發生的事情的態度,它是主體對客體的心理反應,是一種主觀體驗和主觀反映。因此“情感”屬於主觀意識范疇,不屬於客觀存在的范疇。“情感”並不等同於“情緒”,情感強調了情緒產生過程的主觀體驗,它是一種心理過程,偏向情緒的感受方面。“情感”一般存在兩種傾向:“凡是能符合需要或願望的,引起的體驗具有肯定的或積極的性質,表現為喜悅、喜愛、愉快等﹔不能滿足或違背願望的,引起的體驗具有否定的或消極的性質,則表現為悲哀、憤怒、恐懼等。”
訴求是將某件事物以一定的方式告之受眾,引起受眾的認同,或是闡述並讓受眾知曉應該去做某件事的理由。訴求分三類:理性的、感性的和道義的。情感訴求就是採用感性的訴求方法,達到勸說受眾產生預期行為的效果。筆者認為,情感訴求應是公益微電影創作中最為重要的一種訴求方式,創作者應該充分研究受眾的心理、動機、情緒,探尋其中的內在規律,努力讓影片使觀眾產生情感上的認同和積極的情緒狀態,滿足受眾的情感需求,提高受眾的積極性,使得受眾更有意願投入到社會導向的行為方式中來。
2. 公益微電影中的兩種情感表達。
公益廣告的情感訴求根據不同題材的需要,選擇不同的情感表達。公益微電影在情感表達上,大體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以悲情為主,引發受眾的悲憫心理,常伴有同情、內疚和義憤。涉及到社會問題和對弱勢群體的關注的很多公益微電影均屬此類。如《吾愛吾師》:《退休的聲音》、《身邊老師的聲音》、《最美的聲音》三部微電影關注了教師這個群體因長期說課造成的咽炎甚至喉癌等疾病﹔《媽媽的一封信》關注了當今社會越來越顯著的“空巢老人”現象。另外一種以溫情為主,主要引發受眾的感動、高興、振奮等積極性情感體驗。比如運用幽默的手法,將嚴肅的行為規范道德教育通過營造輕鬆詼諧的氣氛,是受眾在愉快開心的心情中不知不覺地接受了公益微電影傳播出的信息,產生預期行為或改變對某件事物的看法。比較著名的有國內首部足球公益微電影《另一種溫暖》,以幽默的手法描述了一群孩子的足球夢,再次燃起了公眾對中國足球的熱情。還有台灣大眾銀行《母親的勇氣》、《人為什麼活著》兩部微電影,曾一度在網路造成“感動狂潮”。它們講述了最與人息息相關的東西,一種精神,一個故事,幾個人物,在短短的幾分鐘內迅速抓住觀眾,敲醒人內心的某種共鳴。從文學理論家弗萊的文學類型學來看,以悲情的情感訴求為主的公益微電影,應屬於“悲劇”或“傳奇”。以溫情的情感訴求為主的公益微電影,則屬於“喜劇”或“反諷”的類型。不同類型的公益微電影產生的情感效果有所不同,但生成的過程,都依賴微電影自身的情感表達,都有其特定的敘事語法和情感邏輯。以下分析一個經典案例。
《尋找失去的孩子》
《尋找失去的孩子》關注了2001年發生的“微博打拐”事件,聚焦被拐賣兒童和失去孩子家庭的痛苦,涉及到人販拐賣少年兒童的黑幕。該公益微電影形成的情感邏輯是悲情與憤怒,其喚起的是受眾的良知與同情,還有對社會罪惡現象的憤慨。通過微電影的形式讓更多的人關注打拐行動,給還在尋找丟失孩子的家庭以希望。
背景介紹:
“微博打拐”是發生在2011年春節期間的一起非常值得關注的公共事件。事件起源於去年2010年9月27日一位父親發出的微博,微博開頭的第一句話是:“互聯網能再創奇跡嗎? ”這位父親名叫彭高峰,湖北人。2008年,一名男子在深圳抱走了他3歲半的兒子彭文樂,令這位父親撕心裂肺。微博發出之后,網友們零碎的、非專業的行動,與公安部門、媒體、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等社會力量結合在一起,使這一微博尋人事件迅速形成輿論焦點。該條微博至2011年春節時已被轉發了6000多次。其中,中國社科院學者於建嶸教授所發的“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微博,經熱心網友不斷轉發,形成強大的輿論傳播力量,並吸引了傳統媒體的跟進與關注。一時間,微博與“打拐”分別成為春節期間的重要關鍵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