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悲憫與溫情:公益微電影中的情感表達

沈宇辰

2013年10月12日14:09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伴隨著微電影的興起,一些組織或個人也開始嘗試通過微電影這種方式向公眾傳達公益精神。本文從微電影創作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公益微電影創作的三大難處,認為人性化的情感表達是解決創作難題的關鍵,並歸納了兩種基本的情感表達模式,

關鍵詞:公益微電影 創作觀念 情感表達 悲憫 溫情

微電影從誕生之初,就被賦予了與廣告完美接洽的先天性基因。其軟性靈活的營銷方式以及在網絡和社交媒體上的傳播力度都使它成為企業行之有效的營銷手段,受到了越來越多廣告商的青睞。近些年來,一些熱愛公益事業的組織或個人也開始嘗試通過微電影的方式向公眾傳達各種公益精神。不過,微電影這種充滿商業氣息的營銷模式如何與公益精神相結合,並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試圖從情感表達的角度,探討公益微電影在情感動員的兩種基本類型,並通過經典案例的分析來闡述公益微電影是如何以人為中心實現情感表達的。

一.公益微電影及其自身的創作難度

1.公益微電影的概念

公益微電影即旨在為社會公眾謀利益和以提升整個社會的道德風氣為目的而拍攝的微電影。它是微電影裡一個重要的分類,也正逐漸成為社會公益事業的一個重要部分。通過公益微電影的制作和傳播,可以提高公眾對公益事業的關注度,使公眾明確自身對社會應盡的責任,提高公眾維護社會道德秩序的自覺性,進而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因為其本身的社會學意義,公益微電影也成為企業與社會公眾溝通的橋梁之一。企業投資制作公益微電影,對提升公司的形象,塑造公司的文化有著積極的意義。

2.公益微電影三大創作難度

公益微電影與其他常規的微電影相比,有著自身的創作難度。首先表現在創作觀念上,由於自身公益性的目的以及題材限制,公益微電影不可避免地要在一定程度上給受眾以說教的感覺。如果創作者再一味地將其當作宣教的工具,採取固有的敘事邏輯和陳舊的思維慣性,會給觀眾帶來低層次的觀感,甚至會引發受眾潛在的逆反心理。

其次,創作的艱辛來自於創作的順序和敘述的重心。微電影就像是短篇小說,篇幅短小,人物關系簡單,因此它不能像電影或電視劇那樣依賴長時間的累積效應來給觀眾營造不一般的視聽經驗和情感空間。所以它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依賴其自身的故事性。故事是否有創意,其情節的好壞決定了一個微電影的質量。然而,與其他微電影不同,公益微電影是根據事先確定好的主題編寫故事的。這樣就使得創作者必須戴著鐐銬跳舞,在一個封閉式的結構中說故事。主題上的限制導致微電影的情節本身極易顯得生硬,且隨著劇情的深入,其故事結局大多不出觀眾的意外。同時,在創作公益微電影時,創作者會理所當然地把敘事的重心放在去說明所宣傳的公益行為本身的必要性和意義上,從而忽略了人物的塑造和弱化了矛盾沖突,這也大大降低了微電影的可看性。

第三,公益微電影的受眾有著廣泛的社會性。這個特性對於公益微電影的傳播來說是有利的。但回歸創作層面,沒有針對性的受眾使得創作者無法對受眾心理進行透徹地研究。而由於缺少了解,使影片不能針對某個主題的某個方面進行深入的挖掘,使得影片的主題討論隻能一直停留在問題表面,無法觸及問題核心。比如在創作環保主題的公益微電影時,“環保的核心訴求對象至少包括幾個群體:一是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二是破壞環境的組織或個人,三是環境破壞行為下的受害者,四是社會環保機構,五是社會監督機構,包括法律界、新聞界和其他社會團體(比如綠色團體等)。這些團體或個人都會以他們自己特有的方式去理解和回應環保這一普遍但又各具特色的主題,因此,確定核心的表現和訴求對象便顯得極為重要。”

綜上所述,一部成功的公益微電影的創作難度在其他微電影之上。而同時,這道創作難題的題眼還是得回到創作觀念上。隻有在觀念上從定位於宣傳片式的理性說教轉變為關注受眾情感訴求的人性化的情感表達,才能將后續其他困難迎刃而解。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