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自媒體時代有圖無真相現象探析【2】

 班志斌

2013年10月15日13:53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2.3為了吸引眼球而損害真實性

真實性是新聞照片的第一要素,自媒體傳播時代下,普通網民發布新聞照片卻大多不把真實作為首先考慮的因素。普通人新聞照片造假大多是為了增加自己微博或其他社交工具的人氣,讓更多的人關注自己。所以,網民制造假的圖片還是主要為了吸引人眼球。所以,網民上傳圖片的時候,首先考慮的不是以真實性,而是照片是否新奇,能不能吸引別人的關注。有時候,就算上傳一張很普通的旅游圖片,也要加上一大堆夸張性的描述以吸引眼球。

2.4圖像處理技術的發展

人們通常認為眼見為實,其實眼見不一定為實,上海交大的謠言事件便是通過網民對圖片的誤讀,捏造了一個事實。除了像上海交大的這個謠言事件中對真實照片的曲解的這種形式外,還有一種有圖無真相的形式就是直接對圖片進行拼接、造假,以達到想要的效果。隨著時代的變化,與網絡傳播技術同時發展的還有圖像處理技術,假圖片制造偽事實更加簡單了。如在2012年國慶期間在網絡上廣為傳播的國慶節交通堵塞的照片中,有一張就被証實為假照片。后經証實,這張照片是在是在洛杉磯的I-405高速公路上拍攝的,反映的是美國堵車現象嚴重。為了顯現出車輛擁擠,網民還對這張照片進行了PS后期處理。找到最初的原圖進行對比,發現原本道路沒有這麼寬,車輛也沒有這麼多。仔細看時,可以發現有幾組汽車都是重復的。PS軟件不斷更新,並且操作起來也越來越簡單,讓追求圖片完美或想表達特殊含義的網民更加熱衷使用PS軟件進行后期修圖。

3.防范有圖無真相的措施

3.1明確普通人也需要遵守新聞倫理

遵守新聞倫理是記者職業道德的一部分,在傳統媒介時期隻對新聞人有約束作用,與普通百姓無關。在自傳媒時代,網絡傳播為每一個網民提供了一個“麥克風”,普通網民也掌握了話語權,可以向大眾傳遞信息。當然,有權利的同時,就必然要承擔相應的義務。可是,部分網民不以為然,認為新聞倫理是專門針對職業記者的,如果用這個對普通網民進行約束,就是限制言論自由,也不利於新聞自由。對新聞自由究竟應該怎樣認識, 前不久在“世界最古老的民主國家”——英國設立“最嚴厲”機構管媒體這一事件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2013年3月18日,英國三大主要政黨達成協議,建立一個新的媒體監管機構。根據這項被英國首相卡梅倫稱作“英國史上最嚴厲”的傳媒業協議,經2/3議員同意后,新監管機構有權責成報紙修改頭版文章的錯誤,也可以向媒體開出百萬英鎊的罰單。不少人擔心這項協議會毀壞英國的新聞自由。其實,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在擁有極度自由英國又發生了什麼呢:《世界新聞報》的竊聽丑聞震驚全球傳媒業,並且英國媒體竊聽丑聞仍在繼續,近兩年又發現了800多名竊聽案的受害者。“新聞自由”一直是英國這個老牌“媒體帝國”最感自豪的傳統,在這項協議出台前英國甚至沒有相關的新聞法規,媒體監管基本依靠自律。正是過度自由破壞了新聞自由,大部分英國普通民眾在竊聽案曝光后對媒體也沒有好感,感到隱私權缺乏保護。在傳統媒介時代,記者不遵守新聞倫理會導致公眾利益受到侵害。在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扮演記者的角色。要想保証公眾利益不受損害,又不妨礙新聞自由,就需要普通人遵守新聞倫理。

3.2增強新聞倫理教育

明確了的普通人也需要遵守新聞倫理后,就需要通過合適的途徑增強普通的人的新聞倫理意識。首先是要將原先的規范記者的新聞倫理進行一定的修改,使之與普通百姓的實際相適應,並在社會上普及。如在新聞報道的時候注意真實客觀、保護他人的隱私權,保護兒童的肖像權……普通人要遵守的新聞倫理可以比職業記者的要少一些,但是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的基本前提要保証。相關部門應該大力宣傳這些新聞倫理道德,讓新聞倫理也成為像在公交車上要給老人讓座的社會道德一樣深入人心。這樣,一方面每個人心裡會有這樣的道德對自己進行約束,減少發布假消息,上傳假照片的幾率。同時,這也增加了社會約束,當這種新聞倫理成為社會共識后,不遵守這些准則的人必然后受到其他人的唾棄。網絡傳播時代,謠言可以很快的興起。同樣地,謠言也會很快地被揭穿,事件的真相也可以被及時地被發現,並迅速辟謠。“上海交大搗毀校園全部鳥窩”的謠言事件中謠言傳出非常快,不過在當天晚上很多網站就發出了更正信息。雖然,該謠言的制造者@大鵬看天下拒絕道歉,但絕大多數有正義感的網民已經看清了誰是誰非。雖然最開始假照片可以欺騙網民。但當假象被揭穿后,網民都變得非常憤怒。網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不想被人蒙蔽,利用假圖片欺騙的行為是不得民心的。因為,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人人都是傳播者,人們有了傳播信息這個權利,也有了保証其真實性這個義務。這件事和每一個公民都息息相關,所以相關知識的普及也應該是全民教育。國家可以將網民個人的新聞傳播規范作為國人的一項基本素質,放入中小學教育,使其成為全民素養。當然,新聞學道德教育應該逐漸發展成一個系統工程,環環緊扣,方法多樣。政府還應該制作介紹新聞倫理的公益廣告,在媒體上播放,在公共場所張貼,加深人們的認識。

3.3完善制度

保証新聞圖片的真實性,一方面需要道德的約束,另一方面也需要法律、制度的約束。光靠自律尚不能保証,就需要他律。就涉及傳媒職業道德和工作規范的現行法律、法規、行政規章而言,我國已經較為全面,對絕大多數傳媒業違法和違規行為都有明確的禁止性要求。另外,自1991年起就由全國記協制定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但隨著網絡傳播技術的發展普通人也成為傳播者后,這些法律、法規又有些不適應當前的形式。主要因為原先的法律主要是針對職業記者的,很多媒體根據國家制定的法律,結合自身實際又制定了一套針對該媒體記者的實施細則和監督措施。新聞出版部門及廣電部門處理不遵守新聞倫理的記者時,可以通過開除、吊銷記者証進行懲罰。那麼,對待普通網民的行為,又該如何處置呢?我認為應該出台相關法律,對由於不當傳播對他人造成的名譽損害進行量化,並定罪。實行的難點是如何將名譽損害這種精神層面的東西進行合理量化,並制定相應的懲罰力度。為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需要參考其他國家的相關新聞法律,另一方面參考我國其他關於誹謗、名譽損害的法律。當然,這也需要分情況討論,因為有一些假照片僅僅只是為了吸引眼球,或者為自己謀取利益,並沒有傷害到他人權益。對於這類情況,同樣需要給予相應的處罰,因為他為了個人的利益損害了廣大受眾的知情權。同時,自媒體傳播的各種平台也要完善機制,做好信息過濾。如新浪微博開設了“謠言粉碎機”,並推出了“微博辟謠”,都可以及時糾正謠言,也值得其他自媒體平台學校。

4.總述

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普通網民成了傳播主體,這既是信息傳播的機遇,同時也是挑戰。如果處理不好,有圖無真相的情況可能泛濫,但隻要讓新聞倫理深入普通人心中,並完善相關法律,依然可以保証新聞的真實性。

(作者系:陝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陳力丹.我國傳媒職業意識缺失的現狀及解決的對策[J].現代傳播,2005(4)

[2]蔡雯.新聞編輯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2月

[3]刁俊明.芻議自媒體時代的公民新聞及其“蝴蝶效應”[J].新聞傳播,2012(12)

[4]許林.新聞打假重在他律——關於假新聞照片頻現的深層思考[J].新聞實踐,2008(5)

[5]陳力丹、王辰瑤.“輿論綁架與媒體逼視”——論公共媒體對私人領域的僭越[J],新聞界2006(2)

[6]藍鴻文.新聞倫理學簡明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7]杜貴凱.微博傳播中倫理失衡現象分析[J].青年記者,2013(5)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