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10期

論CCTV青年歌手大獎賽的創新和發展

張 茜

2013年10月17日15:23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從2005年湖南衛視《超級女聲》掀起的收視狂潮,到2012年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引發的火爆熒屏,再到2013年5月8日,《快樂男聲》在北京宣布正式啟動。電視選秀節目的熱潮一直持續不斷,它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其實中央電視台早在1984年就舉辦了第一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它是我國誕生最早的本土原創性質的聲樂比賽。2013年全新改版后的青歌賽一經播出便引起觀眾熱議,期間不免存在著質疑聲,那麼它究竟是在向“選秀“靠攏還是堅持本真,它還能否再創輝煌?本文試分析它的成功之處。

關鍵詞:青歌賽﹔電視選秀節目﹔創新﹔未來發展

 

一、青歌賽發展的歷史沿革

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是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原廣電部)主辦,中央電視台承辦,各地方電視台協辦。它創辦於1984年,以后每兩年舉辦一屆。“青歌賽”從舉辦的第一屆算起至今已有30年的歷史了,可以說它是內地選秀節目的“鼻祖”, 它為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30年,每十年都是一個分水嶺。

前十年(1984∼19993)發展期:可以用萬人空巷來形容,那時候的電視節目形態有限,這樣一個新穎的選拔性歌唱比賽,在當時是聞所未聞,具備超高收視率和人氣的。每一年選出的得獎選手參加當年的春晚,幾乎都一夜爆紅,他們中的很多人現在已經是國內頂尖的歌唱家了。例如:彭麗媛,宋祖英,閻維文,毛阿敏。第一屆青歌賽以錄播的形式在中央電視台播出,這次比賽不分唱法,隻設專業組和業余組,參賽人員由各單位選送,評委由音樂屆和電視屆的專業人士擔任。1986年舉辦的第二屆比賽時提出的民族,美聲,通俗三種唱法,這是青歌賽第一次重大改革,為今后的樂壇發展奠定了基礎。還首次採用直播和現場打分的形式,提高比賽的公正公開性。1988年舉辦的第三屆青歌賽更是首次被五洲集團所冠名,企業也是看中了它的高人氣,來達到共贏。

中間十年(1994∼2003)提高期:這歸結為流行音樂輝煌期,繼承了前十年的精華。這時候的流行音樂發展迅猛,因其旋律朗朗上口,歌詞也更貼近生活。比賽期間出現了很多新人新歌,例如《中華民謠》、《愛情鳥》、《懂你》等大批傳唱度很高的優質作品。這輝煌的十年是注定要被人們銘記,林依輪、滿文軍也一度是內地華語樂壇的領軍人物。1998年舉辦的第八屆比賽在賽制上進行了第二次重大改革,首次增加了“綜合素質考核”,開了聲樂比賽中強調歌手文化修養的先河。2000年舉辦的第九屆大賽創下了中央電視台連續直播場次之最。

后十年(2004∼2013)完善期:這是青歌賽最艱難的發展時期,內地突然井噴式的出現了一大批電視選秀節目:《超級女聲》、《快樂男聲》、《我型我show》、《加油!好男兒》、《夢想中國》、《絕對唱響》使青歌賽出現了短暫的沒落,造星能力明顯略遜於其他選秀節目。但它並沒有放慢腳步,一直在整改。於2006年舉辦的第十二屆比賽增設了組合唱法和原生態唱法。

二、青歌賽的創新之處

(一)和同類選秀節目的不同

青歌賽自開辦30年來通過不斷的改革和創新,以“繁榮音樂創作、推出歌壇新人、豐富電視熒屏”為宗旨,一直致力於打造最專業和最權威的音樂賽事,發現和推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聲樂人才和音樂作品,受到了廣大電視觀眾的歡迎和專家的肯定,奠定了全國權威聲樂賽事之一的地位,並且樹立了成功的品牌形象。隨著CCTV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於2012年停播一年,欄目進行全面升級,於2013年全新出發。新的賽制進行了多方改變。增設人民網、新華網等網站作為推薦單位專業組的參賽選手不再是中央和部隊選送,不再區分專業組和業余組。參賽者中不乏有一些國內小有名氣的年輕歌唱家,還有各大音樂院校的聲樂系在讀生,年齡都限制在18到35歲之間。從參賽人員的專業性上,就基本決定了這是一場具有專業較高水准的聲樂比賽。現在很多國內頂尖級別的歌唱家都是當年從參加青歌賽選秀走出來的,像戴玉強,麼紅更是在參加青歌賽得獎之后又在多個國際聲樂比賽中榮獲大獎。青歌賽是專業的國家賽事,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優勝的選手可以參加央視的春節晚會及國內外各種大型晚會,還可以代表國家去國外進行音樂學術交流,這種國家級別平台的推廣和宣傳是任何選秀比賽所不能比擬的。

“好聲音”是新起的電視選秀節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同類選秀節目的對比,以好聲音為例。《中國好聲音》是源於荷蘭節目《the voice of holland》注冊在英國的版權代理公司手中購買,打造的中國大型專業音樂真人秀節目。參賽選手都是懷揣音樂夢想的年輕人。有從事幕后八年編曲的金志文﹔也有音樂學院大一新生吳莫愁﹔北漂代表吉克雋逸﹔酒吧駐唱李代沫、平安﹔專業歌手吉?、金池。他們均是通過這檔節目被觀眾熟知。選手各行各業的都有,比如廣告模特、美甲店老板、選秀專業戶,參加中國好聲音都有推薦平台的,不像快男超女是海選的。參賽者需要把自己的演唱視頻傳到比較大型的網站或者跟中國好聲音合作的平台,比如搜狐和優酷。參賽者需要有足夠的實力才能得到網站的推薦。這也証明了“好聲音”真的是好聲音。而浙江衛視雖然是地方台,但它定位明確,擁有知名的品牌形象——夢想中國藍,許多節目的收視率一直不俗,具備強大的造星能力。並且之前好聲音就已在美國、英國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引進,節目未經播出便已先聲奪人。播出后也是引起了一大批名人的關注,像天后王菲、名導馮小剛、微博女王姚晨就常在微博發布他們看節目時的所感,或是有關好聲音的評論,並引得趙薇等社會各界名人爭相轉發。這些大V的二次傳播也有助於節目在網絡上迅速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

(二)和節目改版前的不同

2013年第十五屆青歌賽有五大創新、十余項改革。其中報名渠道的不限制和多元化,也為草根選手可以走上國家級比賽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樂隊現場伴奏,這也變相考驗選手和樂隊的配合,現場演唱的功底。取消綜合素質考核,改成了快問快答,題目也較之前的文學常識簡單一些,更加考驗選手的應變能力。主持人從董卿換成了青春洋溢的尼格買提和李思思,主持風格輕鬆活潑、更接地氣,從而使節目更顯朝氣。

這次改革勝在注重很多細節,青歌賽也是開通了官方微博,和網民互動,實時汲取意見。比如:網友說李思思讀題慢,影響選手答題,第二天的直播,便換上了小尼提問。之前幾屆的評委更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讓我們這些作為外行人的電視觀眾都聽的雲裡霧裡。但這次殷秀梅點評某位選手時,如歌曲的一句唱的感情不到位,應該如何處理時,便現場演繹,為選手親身示范剛才唱的不完美的地方,這樣解惑答疑,不僅選手更加直觀明白,讓電視機前的觀眾深刻體會到專家深厚的演唱功底。王立群也是接棒余秋雨,他的很多名言金句也是引得網友追捧,迅速躥紅,有網友還整理出王氏語錄。

三、青歌賽存在的問題

改版后的賽制飽受詬病:

1.外因。許多參賽選手是青歌賽“釘子戶”,本屆就有劉斌:4屆﹔雷佳:3屆﹔劉和剛:4屆﹔姚貝娜:4屆﹔曹芙嘉:5屆。美聲組選手、四川音樂學院老師吳李紅第5次登上青歌賽舞台。通俗組的陸川更厲害,本屆是第六屆參賽。首先,這些選手的多次參與,一定程度上經驗要比新參賽者經驗豐富,評委打分也存在人情分,從而造成比賽不公平。其次,容易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唱來唱去還是老樣子,引得大家紛紛換台。再者就是關於比賽的負面消息,得個金獎單位晉升又分房,怕隻怕這才是選手們反復參賽的真正原因。2.內因。快問快答環節的題目雖然較之前的綜合素質考核相對簡單一些,但和音樂本身也沒有必然關聯,顯得有些突兀。歌庫選歌也是不盡人意,老歌的重復出現頻率較高。綜上,賽制上可以更嚴謹一些,讓比賽更接“地氣”和“市場”,並將觀賞性的表演轉化為懸念迭出的激烈競賽,成為具有高收視率、高影響力的央視品牌節目。

四、青歌賽的未來發展

1.在創新中堅守,在堅守中創新。青歌賽總導演秦新民在接受採訪時說:“青歌賽是為國家選拔音樂人才的專業性賽事,其他的歌唱類節目可能更偏重於娛樂,帶有更多‘打造’因素。”第十五屆青歌賽讓我們看到它的進步,節目風格活潑,更具看點。而且沒有因為收視率和娛樂性而放棄它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張千一、顧欣等一批音樂家都力挺青歌賽,認為在各大衛視的音樂類比賽裡隻有青歌賽是唱法最全面,規格最高而且最注重演唱藝術本身,如果沒有青歌賽,起碼在美聲和民族唱法領域就失去了一條發現人才,舉薦人才的重要渠道。青歌賽自覺摒棄跟風“選秀”和“泛娛樂化”等熒屏風潮。雖然現在很多獲獎歌手不再像以前那樣一夜成名,但青歌賽仍是歌手成功的最好平台。

2.肩負中國電視的文化責任。作為電視媒體,青歌賽代表著歌壇的主流,擔負著弘揚民族文化、普及音樂知識、為國家發現和推出聲樂人才、引領音樂事業發展的重要職責,給電視熒屏帶來健康清新的文化氣息,是任何比賽不可替代的。要時刻意識到肩負的社會文化責任,並要在方方面的信息傳播中進行文化的傳播和滲透。提高全民族的審美教育,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曲高難免和寡,正因為電視在人們生活中的巨大影響,多創辦一些高雅文化的節目,提高全民族文化審美的素質,這是時代賦予媒體的新責任。

3.創造樂壇“恆星”。內地各大衛視的選秀節目同質化嚴重,制造出的大批“民星”像流星一樣一閃而過,有影響力的新星屈指可數。而青歌賽的更經得起歲月的考驗,眾多民美流行的音樂大腕很多都出自青歌賽,還有的得獎選手已在高校任教為社會輸送專業人才。最重要的是,青歌賽一直以來都是引導和培養歌手和觀眾正確的藝術審美觀和價值觀,一直堅守著音樂的本質,在高雅藝術和草根藝術間尋求一個平衡點,搭建精英文化與草根文化相溝通的橋梁。現在的選秀節目都太過市場化化和商業化,為了創造更多的收視份額不惜用媚俗的方式來博人眼球。這種漸漸偏離了藝術軌道、急功近利地造星的模式不可取。這也是青歌賽不可取代的原因之一。通過青歌賽,人們仍然可以感受到藝術的嚴肅和高雅。

 (作者系:河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 鄭欣等.平民偶像崇拜:電視選秀節目的傳播社會學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2] 孔令順.中國電視的文化責任[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3] 張小琴,王彩平.電視節目新形態[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4] 楊華鋼.受眾為王:數字時代的電視頻道品牌營銷戰略[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