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舌尖上的中國》重新讓國人認識到紀錄片的魅力。2012年度,中國紀錄片總體表現如何,未來趨勢又將怎樣?昨日,《中國紀錄片報告(2013)》正式發布,報告揭示,“舌尖現象”所引起的高峰勢頭難以為繼,但已誘發紀錄片邁入“公眾時代”,諸多現象直指紀錄片從行業到產業的全面蛻變。
去年紀錄電影票房僅有130萬元
這部藍皮書由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推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今年已是第三部。在這部藍皮書中,總報告“2012年中國紀錄片產業發展研究報告”最為引人注目。
根據總報告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內地電視紀錄片年度制作總量同比增長35.9%,首播總量也同比增長17.8%,其中,有喜有憂。喜的是,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通過開播紀錄片欄目《魅力紀錄》引領紀錄片回歸主流平台,而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也呈現高速發展態勢,但憂的是,專業頻道與省級電視台收視起伏不均,有些甚至出現三成降幅,而在170億元的國產院線票房市場中,130萬元的紀錄電影收成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舌尖現象”推動產業化
藍皮書總報告指出,2012年中國紀錄片發展的突出特點是全面轉向產業化實踐。
“以往可能是有機緣(轉向產業化),但現在有種種現象表明正走向產業化。”昨日,藍皮書主編、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教授指出,其中,最主要的推動者就是《舌尖上的中國》。
2012年以來,新媒體成為越來越多人觀看紀錄片的新渠道,而《舌尖上的中國》也是其中的最大亮點。不過,回頭來看,“舌尖現象”僅僅是個案,從投入產出比來看,紀錄片仍然不是一個直接能夠帶來大流量的產品,雖然視頻網站紛紛關注紀錄片,但往往隻能維持保留紀錄片生存底線的局面。
不過,一些微紀錄片表現搶眼,以《MINI PACEMAN城市微旅行》為代表的大制作微紀錄片的問世,表明越來越多廣告主也開始注意微紀錄片對於營銷的重要性。
今年有望實現突破性增長
何蘇六指出,2012年,紀錄片在產業要素方面,盡管產業格局尚未成形,甚至產業鏈依然不夠清晰,但仍表現出更多的產業意識。
展望今年紀錄片市場,藍皮書總報告提出,首先,政府管理思路將從行政指導向產業引導轉向,平台搭建、資金扶持、基金設置等實質性產業相關政策渴望推出,其次,在相關政策出台及時得當、資本市場接入順暢等條件下,產業核心指標渴望實現突破性增長,再次,紀錄片產業與社會資本的對接,有望實現實質性突破。
此外,智能電視與網絡機頂盒的逐步普及,使紀錄片觀看方式更加多元,新媒體紀錄片有望迎來跨越式發展的大好機遇,從而獲得與電視正面競爭的資格。
■ 數字
●2012年,電視紀錄片每分鐘投資額度為673.3元。總體而言介於571.2元至775.4元之間﹔非欄目化紀錄片每分鐘平均投資額度為12059元,總體而言,介於9745.0元至14327.9元之間。
●2012年,電視紀錄片年度投資總額介於10.78億元至12.52億元之間(該數據包括中央及省級電視結構,不包含省級以下電視機構,以及政府、企業、新媒體、院線等其他形式紀錄片投資),該額度與同年度中國動漫產業760億元總產值相比,微乎其微。
●2012年,省級紀錄片專業頻道年度投資同比增長18.5%。
●2012年,電視紀錄片年度首播總量為15880小時,同比增長17.8%。其中,中央電視台為3114小時,省級電視機構為12766小時。
(根據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持續7年調查得出的數據)
■ 紀錄片論壇
觀眾更注重紀錄片真實性
昨日下午,在何蘇六的主持下,還進行了第七屆中國紀錄片論壇,本屆論壇將焦點集中在紀錄片的產業化上。
“把主題聚焦到產業化上,切中了現在紀錄片的核心脈搏。”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節目管理部主任石世侖說,以前紀錄片發展更多要依靠政策推動,但他認為,依靠收視率和口碑效應才更具持久力,此外,也要通過紀錄片供給,引導消費。
民營紀錄片機構代表,北京元純傳媒有限公司總裁關暉表示,他做紀錄片將近20年,感覺觀眾並不是不關注紀錄片,“他們反而認為真實比戲劇更具戲劇性,只是我們以前隻要能稱作大型紀錄片的東西,往往都是在上帝角度給人講東西,在當代這種語境下,能還ok嗎?”
在政策的推動下,一些電視台也開始重視紀錄片節目,但作為業內人士,關暉認為,他們對紀錄片也有誤解。
“周一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文,說每天不能少於30分鐘的紀錄片欄目,到今天為止,已經有10家衛視找過我們了,但他們總覺得既然總局那麼要求,我就當做把這30分鐘時段免費送給你。”關暉說,他們沒想到紀錄片欄目也是可以保証收視率、可以賺錢的。
如何實現產業化?
鳳凰衛視節目副總裁、資訊台台長鐘大年認為,產業化應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產業結構,另一個則是制作本身。在產業結構方面,鐘大年感覺,以宣傳、發行為代表的流通環節有很大欠缺,“怎麼解決?可能集約化就非常重要,目前沒有形成一個像電影那樣的產業化發行方式。”
而對於制作本身,鐘大年建議,首先解決的不是藝術性,而要先從選題、制作方式入手,適應目前的傳播特性。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的經驗則是通過搭建平台,拉長產業鏈,催生更多的專業公司,並留住更多的專業人才。“2010年冬天成立紀錄頻道前,我們開了一個針對地方台的會,很多地方機構的人說回去后就要解散了,人員也不知道怎麼安置,是懷著沉重心情參加你們這個會,就想看看你們要干些啥,我們說要開紀錄頻道,他們將信將疑,給家裡打電話說我們機構先不解散。等到第二年冬天再開會,發現很多機構不僅沒有解散,反而還有事干了。”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節目管理部主任石世侖回憶說。
可以跨界“搶錢”
中國教育電視台第三頻道總監陳宏認為,目前影響中國紀錄片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是資金池子太小,“怎麼辦?跨界搶錢。”首先,可以嘗試上市,到資本市場“搶錢”,他說,前不久曾有一個領導找他談,說應該上市,至於怎麼在財報上達到上市條件,“都是技術問題”。
其次,可以嘗試到房產市場“搶錢”,通過投資房產,獲取高額回報來反哺紀錄片的制作。
此外,陳宏認為,紀錄片制作方還可以尋求政府基金支持,或謀求互聯網資金支持,但如果要讓互聯網公司投錢,紀錄片必須要改變制作理念,適應網絡化的敘事方式和節奏。
“我們的視野應該跳出傳媒圈,哪個資本市場熱鬧,我們就該到哪裡去。”陳宏總結說。(記者 許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