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10期

細節呈現:實現新聞價值的文本策略

李淑芸

2013年10月17日15:41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通過具體文本對新聞事實的細節進行呈現,實現新聞價值,已經成為“受眾中心論”時代媒介競爭的重要手段。新聞話語的細節化轉向,借助多種多樣的敘述方式和文本策略予以實現。同時,其引發的問題,還有待制度性規范。

關鍵詞:細節呈現﹔新聞價值﹔文本﹔規范

 

新近發生的事實並非都能成為新聞,隻有蘊含“足以構成新聞的特殊因素[1]”即新聞價值的事實,才具備成為新聞的可能。通過凸顯事實中能夠引起受眾注意的元素實現潛在的新聞價值,已經成為“受眾中心論”時代不同形態的媒介有效競爭的重要手段。關於新聞價值的研究成果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集中在兩個維度,一是新聞制作者在實踐中如何選擇事實、進而體現了怎樣的新聞價值觀﹔二是探討受眾對有新聞價值的產品的接受心態和認同模式。本文主要結合當下新聞話語實踐,從新聞文本的角度,闡述新聞價值的實現策略。

一、新聞細節與消費大眾

新聞,是對客觀事實的敘述。對受眾來說,如果“你介紹的觀點極具戲劇性和挑戰性,根本就難以拒絕”[2]。在新聞採集、制作過程中發掘新聞事實的故事元素,凸顯出其中包含的讓受眾難以拒絕的細節,用細節來表現新聞價值,以喚起受眾的閱讀、視聽欲望,是與選擇事實一樣重要的技能。從當下媒體實踐效果看,通過細節呈現的故事化新聞,不止滿足了普通受眾的“觀看”需求,而且業已成為吸引消費大眾的有效形式。重視新聞細節,有其獨特的社會語境。經濟全球化籠罩著21世紀的世界,“處於新全球市場結構中的新聞和超市商品一樣被推向全球意識形態市場”[3]。社會成為被經濟支配的消費社會,媒介產品成為消費品,而受眾也就成了消費者。為了促進消費,媒體這一生產商努力使新聞價值得以最大化的實現﹔於是,改變新聞話語的表述方式自然成為重要的選項。受眾接受心理的變化,也助推新聞敘述方式的轉換。我們正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時代,人們對新聞的需求已不僅僅滿足於獲取信息、接收知識等基本需求,還包括審美、娛樂、自我實現等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滿足。通過發掘新聞事實中的故事性、娛樂化的元素,再經由細節呈現來實現新聞價值,更適應受眾消費的“期待視野”,也符合消費大眾對新聞多功能的需求。

二、新聞價值的細節呈現方式

新聞文本的表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新聞價值的實現程度。因為每個個體的有限性,決定了他(或她)隻能借助新聞媒體接受來自不同地域、文化的信息。媒體的這種中介性征,既體現了傳播媒介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說明了通過策略性文本實現新聞價值的必要性。換句話說,文本的表現形式就成了新聞價值的實現方式。而消費大眾對新聞細節的渴求和迷戀,進一步強化了在新聞寫作中發掘新聞事實中的故事化元素的傾向。通過對近年典型性新聞敘述方式的梳理,我們可以概括出構成新聞文本細節呈現的四種核心手段或策略。

1.真實的細節。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報道通過生活中實際發生的有故事的事實,用一個個細節清晰地傳達給受眾,讓受眾更好的了解到他們所生活的社會環境。這種未經藝術加工、原生態的故事性事實,因為接近性和可信度,有時比文學作品中的性格刻畫和詩性書寫更能震撼人心。

就如《中安在線》在介紹十八大代表、安徽師范大學政治課老師房玫的事跡時,並沒有把作為一個高校教師身份的她,描繪成如神一般完美的存在,而是塑造成一個我們身邊隨時可見的親切的長者形象。通過學生們用“房媽媽”這親切的稱呼和一個個關心學生學習生活的各種典型細節讓人真真感到了她的好。尤其像“馬列主義老太”也會去看偶像劇等細節的描繪,更讓她的形象散發出了濃濃的生活氣息。細節真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當下中國報紙、雜志、電視及互聯網等各類媒介中虛假新聞的屢禁不止,就不止是新聞價值的理念問題,也是新聞細節的呈現方式以及隱含的職業操守問題。2012年10月11日某都市報刊載一篇題為“主持人柴靜被問:你幸福嗎?”的新聞,敘述了柴靜在清華大學的一次講座中,批評央視 “你幸福嗎?”的提問方式簡單粗暴,引發廣泛討論﹔當事人很快“澄清”並無此事。顯然,這類虛假新聞的主要“症狀”,便是“新聞細節的失實”、新聞現場的“無中生有、肆意杜撰”[4]。類似新聞細節失實的報道,不僅不能很好地實現新聞價值,反而受到公眾、媒體的批評、指責。

2.趣味的細節。《新聞學簡明詞典》裡關於“興趣性”有這樣一句話:“興趣性指新聞報道的內容必須對讀者有普遍興趣,而在寫作上也要引人入勝,富有情趣。”新聞文本需要有趣的、有人情味的表現形式,挖掘新聞事實中的故事元素,把有趣味的新聞展現在受眾面前,給人以精神上的滿足,使人心情愉悅,去發現生活的美好。

央視大型紀錄片《雄關漫道——今日邊海防》,深入我國漫長邊防線上的24個邊關哨卡,通過傳奇式體驗的新聞細節,把新時代戍邊軍人的種種艱辛,展示給正在享受他們勞動成果的受眾,受眾自然會被這些“最可愛的人”所感動。把新聞當做故事講述給受眾,細致入微地展現事實中的情節、細節,能讓受眾的注意力緊隨故事的發展走。譬如,在突發事件報道中,跟著警察腳步去看解救人質的驚險過程,從最初的談判無果到后來的狙擊不成,最后隻有強行突入,終於成功解救人質,故事化的手法會讓受眾身臨其境﹔如果僅僅用一句話來闡述被挾持的人質,在警察的努力下解救了出來,這樣的新聞文本,又怎麼能比生動描述故事化事實的細節更吸引受眾。當然,如文藝作品般曲折有趣的故事,其前提是真實存在的﹔真實事件加之情節化的細節呈現,自然就會引起受眾極大的興趣。畢竟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才能促使讀者逐詞逐句讀完整篇報道,而不僅是匆匆瀏覽留下個大致印象。

3.聚合的細節。媒介技術不斷創新發展的今天,很多問題的產生並非因為信息不足引起的,而是過量的信息讓受眾徹底迷失在蕪雜的資訊中。這時的新聞文本需要依托豐富的信息資源來進行篩選加工,深入挖掘,把各種碎片化的信息進行整合,准確把握新聞細節,使新聞事實完整、充實。這並不是1+1=2的等式,而是1+1>2的資源優化整合方式,不僅包括各個方面的細節整理聚合成為完整事實,還包括正反面意見等多種聲音的共同呈現。

《新安晚報》在報道十八大的相關新聞時,不僅轉載了新華社的通稿,而且開辟了“微博集萃”版塊,利用微博這一新興媒介,豐富了報道的內容,展現了更多的聲音。很多時候,事故的第一現場無法順利進入,各種有關現場的信息大量流傳出來,由於觀察角度、范圍的不同,前因后果沒人說的清楚,導致信息出現零散化和片面化的現象,這就需要對事實細節進行疏通整理,把事件的原貌真實地展現出來。每一次重大新聞事件,有了通訊社的權威新聞稿,為什麼各大報社、電視台還是努力派出記者外駐或者趕往第一現場?因為要想獲得獨家新聞,僅僅隨波逐流是不可能實現的,最大限度的收集新聞信息,才能找到1+1>2的資源優化整合方式,打造專屬自己的獨家新聞。

4.沖突的細節。所謂沖突,並不是發生戰爭或武力行為,而是觀念上的沖突。“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這句在新聞界流傳很久的名言,清楚地說明了把事實中與眾不同的、和一般觀念有極大沖突性的細節在新聞文本的呈現過程中凸顯出來,才能更好的實現新聞價值。2013年2月4日春節前夕,新聞聯播播出了一則《打工青年萬余工錢當街失落之后》的新聞。故事始於安徽一小伙秦某,在騎電瓶車到銀行存款的路上出了意外,一年多的辛苦錢掉落一地,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大部分現金在現場被路人撿走。后來在警方和媒體的幫助下,不少人陸續還錢回來,還有很多好心人給予捐贈,小伙子最后找回的錢款比一開始丟失的還多。新聞一經播出就引起強烈反響。拾金不昧本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優良美德,可是卻出現馬路哄搶現象,電視畫面中清晰的看到,還有轎車專門停下來就為撿錢﹔這一細節與我們印象中的美好社會有著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事件的結果所反映的社會環境蘊含的“向善”的元素,又是出乎我們意料的。兩種相互沖突的細節構成了完整的新聞故事,一下子就抓住了受眾的眼球。有些事實,你單單看其一面可能覺得並沒有什麼大的價值,但是一經比較就會產生因沖突而有價值的新聞。新聞沖突性事實的發現需要很強的新聞嗅覺,而沖突的細節經由文本呈現,可以更加有力的沖擊受眾的觀念和靈魂,更好地幫助弱勢群體或者呼吁社會責任的回歸。

三、新聞細節的價值規范

通過深入挖掘事實中能夠引起受眾注意的故事化細節,利用媒介文本進行呈現,是近年新聞話語的主要敘述方式,也是實現新聞價值一個有效的手段。不過,在新聞故事化、甚至細節化報道趨勢中,也引發了一些不可小覷的問題,比如不少新聞報道為了迎合一部分受眾的低級趣味或娛樂需求,陷入了“三俗”新聞的泥沼,甚至出現為了引人注目而策劃、制造新聞的惡性事件。

這種貪求吸引公眾、追逐利潤,而把新聞價值完全拋之腦后的現象,在新聞史上有過類似的例子。在19世紀末期的美國,作為廉價的便士報的后裔,報業組織逐漸職業化和工業化,報道事實的新聞在“故事”模式和“信息”模式之間游走,傾向於“講述故事”功能的報紙強調“欣賞性”或“消費價值”的重要性[5],使得一些新聞機構對報紙的發行量也就是對受眾注意力的關注越來越極端化。由於各大報業的無序爭斗,結果導致黃色新聞的泛濫、制造新聞噱頭的頻仍,成為新聞史上不光彩的一頁。把注意力投向膚淺、低俗的事件、細節,而不是大眾關心、且對社會有意義的事實,是媒體缺乏責任倫理的表征。它不僅損害了受眾的信息知情權,讓大眾陷入低俗文化的泥沼之中,而且也有損於媒介的信譽和形象,危及其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媒介理應恪守新聞價值的標尺,從專業主義精神出發進行行業自律,抑制虛假、煽情新聞的傳播。在實現新聞的社會責任功能、獲得新聞的經濟效益的同時,擔當起社會公義的使者和社會事實客觀報道者的角色。

無冕之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可是新聞媒介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掌握著社會話語權的媒介通過傳輸信息、評論事件,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型構著大眾的精神取向、價值觀念。因此,新聞文本的細節呈現既是新聞價值最有效的實現形式,是“受眾中心論”時代裡媒介競爭的重要手段,也是有待規范、需謹慎摸索的文化現象和實踐行為。

(作者系:安徽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 陳力丹.新聞理論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 (美)威爾伯·施拉姆著.何道寬譯.傳播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 (英)弗蘭克·韋伯斯特著.曹晉等譯.信息社會理論·總序(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 年度虛假新聞研究課題組.2012年虛假新聞研究報告[J].新聞記者,2013(1).

[5] (美)邁克爾·舒德森著.陳昌鳳等譯.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