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央視"漢字聽寫大會"逆襲 節目落幕關注漢字不落幕

申孟哲

2013年10月25日08:1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圖為外國小朋友寫漢字

 

  ●長期關注,精准點題

  10月21日本報的頭版頭條《一檔好節目引發漢字熱》見報之后,得到了新華網、人民網、鳳凰網、和訊網、網易等多家網站的迅速轉載,也得到了編輯部內部的一致好評。如果說這樣的傳播結果讓作者有些意外的話,那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受到的廣泛關注和熱議,則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說意料之外,是因為人們沒想到,在風氣浮躁、生活節奏加快、選秀節目蜂起的今天,這樣一檔形式普通、內容簡單、參加人員普通的節目,卻能“逆襲”取勝。《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播出時,前有《中國好聲音》這樣的高收視率選秀節目,后有《爸爸去哪兒》這樣的真人秀節目,能在這樣的“前后夾擊”中以高收視率收官,實為不易。

  說情理之中,則是因為長期以來,“提筆忘字”越來越成為一種人們有親身體驗、又感到無奈的普遍事實。在信息泛濫的今天,人們的聽、說、讀的能力基本沒有下降,但是由於手機、電腦、平板等設備的普及,人們越來越依賴“指尖上的拼寫”,而忽略了“筆尖上的書寫”。

  在這樣的背景下,人民日報海外版領導特意為記者部布置了這樣一個既具有社會意義、又符合海外版自身定位的題目。

  ●面對現象,深入剖析

  我們常說,寫文章最基本的邏輯,是按照“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線索進行,其中“是什麼”和“為什麼”是在描述事件本身和剖析原因。就本文來說,事件很簡單,就是這樣一檔節目引發關注﹔而難點在於如何將這一媒體事件引向深入。

  我們常說,新聞要能在事件中抓到最“新”、最“抓人眼球”的東西,其實就是在找事件的突出特點。以本文來說,漢字聽寫無疑是最大的亮點﹔在這一亮點下,我們可以發現,節目中中學生深厚的語言文字功底,與場外成年人經常把常見字寫錯,構成了這一節目的最大反差。也正是由於這一反差,該節目才獲得了最廣泛的關注和參與。

  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觀看該節目的同學與同事,他們中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著名學府的人文類碩士,也有從事金融、科技等行業的人才,普遍的反應都是“長期不動筆,確實發現提筆忘字”。而在微博等網絡平台上,關於這一話題的熱議中,最多的也都是“某某詞這麼簡單,我都忘了怎麼寫”這樣的對常見詞書寫錯誤的討論。

  雖然在節目后期,生僻詞的出現引發了一些爭議,但是總體分析的話,正是常見詞的書寫錯誤,如“癩蛤蟆”、“噴嚏”、“自慚形穢”等,才真正讓觀眾有“代入感”,能真正和自身聯系起來並且參與到這一節目當中來。無論是場外的“自測團”,還是手機漢字拼寫的應用軟件,都是這種“代入感”、“參與感”的表現。

  在記者看來,隻有抓住“觀眾參與度”這一特質,這一事件才能真正抓住重點。

  ●節目落幕,我們往何處去?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一個電視節目總要落幕。然而對於該節目背后的社會現象,我想還是要繼續關注下去。

  比如,我們會問“提筆忘字”現象的症結究竟在哪兒?是單純的科技手段原因造成的,還是我們的教育系統出了偏差?這究竟是全球化時代的必然趨勢,還是我們自身的退化?在這一廣泛的現象背后,我們究竟應該怎麼做才能扭轉這一趨勢?

  幸運的是,一直有專家在長期關注這樣的事,為我們剖析出教育、科技、時代等多方面的深層原因﹔而在節目播出之后,相關部門也表示,要把這樣的關注轉變為長期機制,使更多的民眾,特別是青少年投入到這一活動中來。

  記者認為,如文中引用到的江藍生先生的話一樣,《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最大的社會意義,在於給人們提供了一個重新激發對漢字和中國文化熱情的契機。在這樣的節目中,我們會發現,原來漢語是如此博大精深,在6500個常用字之外,我們還有如此多的表意精微、意味深長的字詞﹔原來漢字並不是簡單的表意工具,而是音義結合、具有文化傳承功能的載體﹔原來我們習慣了現代化、習慣了全球化,卻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最應該繼承和發揚的本民族傳統文化。

  我想,這也是我們今天常說的“文化自信”的意義之一。而文化自信歸根結底要源於社會總體的氛圍和關注。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