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3年第10期

移動互聯背景下手機媒體對新聞傳播的影響
【2】

靖鳴 馬丹晨

2013年11月13日17:43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三、沖擊:深刻改變媒體產業格局

(一)手機是網民每日接觸最多的媒體

群邑中國互動營銷201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80%的受訪者在睡覺時會將手機放在伸手可及的范圍之內﹔73%的受訪者每天通過手機鬧鈴起床﹔95%的受訪者在入睡前平均要使用手機一個小時,並因此推遲了入睡時間。”[7]

南京師范大學媒介發展與危機傳播研究所進行的調查如圖2所示,有62.9%的受訪者每天24小時開機,31.5%的受訪者僅在睡覺的時候關機,開機時間不固定的受訪者隻佔5.6%的比例。另外如圖3所示,問卷設“您是否會把手機經常帶在身邊”的問題,有58.3%的受訪者表示手機總是帶在身邊,39.5%的受訪者表示手機會經常帶在身邊,手機偶爾或者不會經常帶在身邊的比例隻佔1.6%和0.6%。可見,絕大多數手機用戶會把手機經常帶在身邊,並且除了睡覺時間外,都會保持開機狀態。

早晨上班的人們可能隨手拿起一份地鐵免費發放的地鐵報,但是願意去報攤買一份報紙的人越來越少﹔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下,守在電視機、電腦旁悠閑地看電視、上網的時間也越來越少。在時間碎片化的生活中,隻有手機是人們不用刻意去接近,隨時隨地就能夠接觸到的媒介,無論是工作、學習、娛樂,還是打發時間,手機都是唾手可得的工具。智聯招聘網對全國28個城市白領日均玩手機時間進行了調查,排名第一的北京白領高達6.72小時,排名第28位的長春也有1.4個小時。[8]手機已經無時無刻不滲透到每一個人的生活之中,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媒體。

(二)基於移動互聯的手機對媒介產業格局的沖擊

近年來,世界知名報刊停刊或被收購的消息不絕於耳。2013年,美國最負盛名的報紙之一的《華盛頓郵報》被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以2.5億美元收購震驚整個傳媒業。緊接著,《紐約時報》亦以7000萬美元的價格“賤賣”了《波士頓環球報》,《新聞周刊》也告別了紙質時代,其他如《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西雅圖郵報》也沒有了紙質版。[9]

我國大多數傳統媒體暫時還沒有面臨關門大吉的厄運,但是危機感依然強烈,傳統新聞業受到新媒體的強力沖擊是不爭的事實。如何向新媒體轉型是目前傳統媒體所面臨的共同問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是不可逆的,媒介性質的改變、受眾閱讀習慣的改變、受眾媒介接觸行為的轉變,使得傳統媒體受眾面縮小,並且隨之帶來了廣告收入的大幅度下降,傳統新聞業的顛覆性變革已經開始。

內容為王?渠道為王?未來的報紙可能不再是印刷的形式,而是以電子媒介的形式呈現,好的內容再加上適應時代發展的渠道,傳統媒體的轉型方向其實是很明確的。新聞的生產仍然是傳統媒體的強項,無論時代如何變化,高質量的新聞仍然是隻有專業媒體才能夠完成的。在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大趨勢下,傳統媒體適應新的傳播媒介的媒介特性,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未來可能是谷歌眼鏡、智能手表,或者是嵌入人體的芯片,生產內容、打開渠道、探索盈利模式,將是未來的趨勢。

四、移動互聯背景下的“第五媒體”將主宰未來

如今的手機已經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十年來曾經對於手機是否能夠被稱為“第五媒體”、什麼才是“第五媒體”有過廣泛的討論。在移動互聯背景下,智能手機與移動互聯網相結合,手機成為“第五媒體”當之無愧。

我們把報紙稱為第一媒體,把廣播稱為第二媒體,把電視稱為第三媒體,把互聯網稱為第四媒體。這一分類法基本上是沿著這些媒體出現的時間先后順序,並且每一種媒介都是作為大眾傳播媒介出現的,新聞傳播的屬性非常明顯。沿著這一思路,隻有一種新型的大眾傳播媒介才能夠被稱為“第五媒體”,目前看來,移動互聯網最有可能。在移動互聯時代,手機是最重要、使用人數最多、普及程度最高的移動互聯網接入終端。僅從我國的情況來說,手機網民的數量就已經超過4億。如果不是在移動互聯背景下,手機非智能時代,手機更多的是作為人際交流的工具,將手機稱為“第五媒體”還是值得商榷的。如今,手機的大眾傳播屬性、新聞傳播能力已經毋庸置疑,那麼將手機稱作“第五媒體”是合情合理的。

美國媒介環境學家保羅·萊文森提出了“補救性媒介”理論與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趨勢”理論。保羅·萊文森認為,技術的發展越來越人性化,任何一種后繼的媒介,都是一種補救措施,都是對過去某一媒介功能的補救與補償。人類的技術越來越完美,越來越“人性化”[10]。智能手機作為一個多媒體數字化的移動互聯網接入終端,通過硬件系統與軟件系統的結合,能夠實現各種媒介的功能。手機可以是一張報紙,可以收聽廣播,可以收看手機電視、網絡視頻,還可以享受互聯網的各種服務,可以說是一機在手便擁有了各種媒體。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是人生理和心靈的延伸,手機就像人類的器官一樣,延伸了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系統,其巨大的便攜性又讓我們從固定的場所解放出來。移動互聯背景下的智能手機既有報紙的便捷,又不用守在電視機、電腦前,就像保羅·萊文森所說的“移動媒介會使每個地方都更加有用”[11]。也有國內學者認為,手機重新定義了黃金時間。[12]可以看得見的未來是,未來手機樣式的發展肯定是仿生的,可穿戴式的互聯網終端設備已經成為現實,幾乎與智能手機具有同樣功能的谷歌眼鏡、智能手表已經上市或者已經計劃上市,相信距離像手機這樣普及只是個時間問題。未來手機的名稱可能再也不叫作“手機”,但一定是會比手機具有更多功能、更加人性化的媒介技術樣式。在信息時代,隨著技術的發展,新聞傳播的趨勢必將是以融合了所有媒體形式的“第五媒體”為主導。

(靖鳴為南京師范大學媒介發展與危機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馬丹晨為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2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fzzx/qwfb/201305/t20130514_39488.htm.

[2]陳國權.手機報只是個過渡產品[J].中國報業,2012(7).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2年中國手機網民上網行為研究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ydhlwbg/201211/t20121116_37222.htm.

[4]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3-07.

[5]南京師范大學媒介發展與危機管理研究所.手機使用情況調查問卷[EB/OL].http://www.sojump.com/jq/2472242.aspx.

[6]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2012中國微博藍皮書[EB/OL].http://www.dcci.com.cn/report/view/cid/10/id/893.html.

[7]姜煜.調查稱許多中國人開始和結束一天時都由手機相伴[EB/OL].中國新聞網,2013-07-11.http://finance.chinanews.com/it/2013/07-11/5031825.shtml.

[8]洪唯.白領玩手機時間城市排行榜出爐 南京排第16位[N].金陵晚報,2013-05-22.

[9]張敬偉.美國紙媒的救贖和網絡時代的省思[N].新加坡聯合早報,2013-08-16.

[10]保羅·萊文森.軟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歷史與未來[M].何道寬,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11]保羅·萊文森.新新媒介[M].何道寬,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190.

[12]劉德寰,劉向青,崔凱.正在發生的未來——手機人的群族與趨勢[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30.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