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3年第10期

成舍我大眾化新聞思想的問題意識

陽海洪

2013年11月13日17:48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成舍我的大眾化新聞思想,沿著“什麼是報紙大眾化”“為什麼要大眾化”和“報紙如何大眾化”等三個問題而展開。這種問題意識,具有“以產權為中心”和“以媒介為本位”的特點。在其問題意識的展開中,雖因其沒有改變報紙產權的私有性質,與他的報紙為民眾服務的目標有著矛盾性,但作為一種遵循新聞自身規律來探索大眾化的新聞思想,依然可為中國新聞事業的現代化提供理論資源。

【關鍵詞】成舍我﹔大眾化﹔報紙產權

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官辦官閱的官報是主流。在這種傳媒生態下,作為“販夫走卒”的民眾是被排除在媒介接近權之外的。因此,“大眾”在新聞史中出場並成為宏大話語,無疑是現代性的產物。中國必須現代化的這種歷史“焦慮”以及如何釋放這種歷史“焦慮”,始終規約著知識精英思考傳媒的基本路徑。成舍我的大眾化新聞思想就是這種歷史“焦慮”的產物,“大眾化”是思想的核心,隻有這個問題解決了,成舍我的新聞思想才能獲得“澄明”。成舍我大眾化新聞思想的問題意識沿著“什麼是報紙大眾化”“為什麼要大眾化”以及“報紙如何大眾化”而展開,在這種問題意識的展開中,我們能看到成舍我作為職業報人思考路徑的獨特性,也能看到其無法解決的現代性悖論。

一、成舍我大眾化新聞思想問題意識的展開路徑

成舍我對於新聞大眾化的思考,主要是圍繞“什麼是報紙大眾化”“為什麼要大眾化”以及“報紙如何大眾化”這三個問題而展開的。

(一)什麼是報紙大眾化?

思想體系的建構,必須回答一個問題:“它是什麼?”這是思想出發的起點。因此,成舍我大眾化新聞思想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是報紙大眾化?

成舍我的大眾化新聞思想,有著西方大眾化報紙的榜樣示范。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隨著《太陽報》等報紙的出現,廉價的大眾化報紙成為西方報業主流。這些大眾化報紙,在政治上以超黨派性自居,標榜客觀、公正,維持經濟獨立﹔在業務上拓展新聞的報道領域,善於用煽情手法編寫新聞,語言通俗﹔在經營上以企業化方式管理報業,報價低廉。成舍我曾考察西方報業,雖深受這種大眾化新聞思想的影響,但他所標舉的大眾化,“與資本主義國家報紙的大眾化,確實有絕對的差異”[1]100。在成舍我看來,“報紙大眾化,已被許多資本主義者,利用做了種種的罪惡。他們錯將個人的利益,超過了大眾的利益,所以他們的大眾化,只是使報館變成一個私人牟利的機關,而我們的大眾化,卻要准備為大眾福利而奮斗,我們要使報館變成一個不具形式的大眾樂園,和大眾學校。我們始終認定,大眾利益,總應超過於任何個人利益之上”[1]100。因此,成舍我的大眾化,充滿了道德關懷,是要矯正西方報業的商業化傾向,辦“真正給大眾看的報紙”,使報紙真正為大眾所有,為大眾所用,為大眾說話,以實現和保護大眾的新聞權益。

(二)為什麼要大眾化?

思想總是伴隨著問題而產生的。“西方新聞事業的大眾化源於激烈的新聞市場競爭。”[2]在放棄了政黨津貼之后,報紙必須貼近大眾,爭取讀者,擴大銷量,以贏得市場競爭。中國新聞事業缺少西方工業化革命帶來的經濟洗禮,其內在動力是民族救亡的需要。在此過程中,中國知識精英迫切需要利用大眾傳媒傳播現代意識,培養現代國民,監督政府運作,以實現民族建國的歷史目標。這是成舍我思考新聞的出發點。“九一八”事變后,成舍我指出,因為沒有意識到報紙的巨大作用,辦報沒有面向普通民眾,不注意向國民進行民族動員,而只是“特殊階級的讀物”,由此造成國民“愚昧”“閉塞”,缺乏國民意識。為此,面臨“九一八”后緊迫的抗戰形勢,新聞界須承擔重大責任,面向民眾,“使全國士農工商,都能看報,用報紙來喚起全國民眾,共赴國難,抵御外侮”[3]87。

抗戰勝利前夕,百廢待舉。成舍我撰文指出,報紙是“改造國民心理,轉移社會風氣”的最有力工具。因此,“建國首須建報”[4]153。在成舍我看來,作為大眾傳播工具,現代報紙可以迅速將各種思想觀點、文化知識傳播到全國乃至全世界,這是任何其他傳播方式都不能比擬的。面對社會各界所開出的不同救國方案,成舍我指出,這些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枝節式地解決問題,要想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面貌,“隻有開發最大多數國民的知識,讓他們了解個人和國家的關系,這才能有起死回生的希望”,明確要求國民政府在戰后各項建設中,將新聞事業置於首要位置。從這樣的角度出發,成舍我強調報紙必須面向普通民眾,以開啟民智,改造國民心理,建立現代民族國家,這是成舍我思考報業的邏輯起點。報紙隻有實現大眾化,成為如糧食、布匹一樣的生活必需品,“然后國家的觀念,才能打入最大多數國民的心中,國家的根基才能樹立堅固,立報所以揭舉大眾化的旗幟,其意義在此,其自認為最重大的使命也在此”[1]101。西方報紙走向大眾化,由政治的參與者走向政治的旁觀者,其核心動力是經濟訴求,目的是盡可能地爭取更多的讀者﹔而成舍我雖以“新聞大王”為職業理想,但其內在動力卻是政治訴求,完成現代轉型,建立現代民族國家是他思考報業的絕對道德律令和難以擺脫的歷史宿命。

(三)報紙如何大眾化?

在成舍我看來,報紙日銷百萬,成為大眾報紙,其最高訴求不是商業目的,而在於唯有如此,報紙才能“改造國民心理,轉移社會風氣”,方能真正代表民意,成為社會之公器與建國之助力。那麼,接下來一個更深的追問就是,報紙通過何種途徑方能實現上述目標呢?

1.產權構成多元化。成舍我信仰西方自由主義制度,“堅持獨立辦報,追求新聞自由”[5],痛恨中國封建專制制度,認為歐美新聞事業發達的原因之一是“言論自由”,報館隻要是由人民真正掌握了言論權,而沒有為少數特具野心者所操縱,政府就要消極管制,積極扶助,特別為報館所制定的法律越少越好。

但成舍我也深刻地認識到了西方自由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缺陷:“報紙雖然從國家立法得到了言論自由,然另一方面,這種自由卻完全被報紙的所有者,換言之,即少數的資本家劫持操縱,宰割無遺。英美人民,既不能個個辦報,個個都是報紙的主人,隻好眼看少數資本家,打著‘代表輿論’旗幟,實行自私自利勾當,政治上黨同伐異,固不待言,下焉者,為求迎合低級趣味,更不惜敗壞人心,流毒社會,所謂報紙‘黃禍’,乃為英美現行報紙制度下最所痛心疾首之事。”[4]159產權私有,使言論自由僅僅成為資本家獨享的權利和牟利的借口,而廣大民眾卻無法享受這一神聖權利,資本家“以報館為維護本身權益的利器,當老百姓權益與他們本身權益沖突的時候,試問有何方法,能使他們扳轉槍口,不打老百姓,先打自己?”[4]152成舍我的這個發問振聾發聵,直指自由新聞制度的“命門”。成舍我從自己的歷史進化史觀出發,認為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那種如自己一樣,依靠兩百元錢積蓄辦報的時代已經不可能再出現,因為建筑於現代科技之上的報業需要大資本的投入,普通民眾是難以興辦的,即使“小資本報館也無法存在”,因此,辦報需要“走向大規模資本化”。但中國如模仿西方的商業化道路,最終會損害到民眾新聞權利的實現。“歐美已然,中國的報紙,若果資本化商業化起來,當然也不能例外。假使左右全國的輿論機關,都操縱在少數貪狠自私的資產階級手中,此中危險,如何重大,當然不言可喻。”[6]在成舍我心目中,對報紙商業化的糾偏道路有二:“一種是報紙國有,一切報紙,都由國家來經營,或指導,不許任何人,握有如此偉大的輿論威權。另一種,是雖許可私人經營,但其資本,惟以在報館任有工作者為限,自社長以至工人,均為主權者,均有分擔報館利益之權,非工作人員不得坐分紅利,換言之,即不勞而獲之大資本家,概在屏除之列。”概言之,即“未來的中國報紙,他應該受民眾和讀者的控制。他的主權,應該為全體工作人員,無論知識勞動或筋肉勞動者所共有”[5]33-34。產權國有與產權為報館全體人員所有這兩種糾偏道路中,成舍我以為,第二條道路,即產權為報館全體工作人員所有的方式,較之第一條道路更容易實現。

2.言論監督社會化。真正給大眾辦的報紙,其核心之點在於能讓“老百姓說話”,“用擁護民眾的利益,來代替擁護個人的利益”,為達成此目的,報紙的言論方針,“確有向民眾公開,受民眾控制的必要”[6]36。在成舍我看來,人民大眾才是報紙的真正主人,“惟大眾能制裁不良之報紙,亦惟大眾之真誠擁護,始能產生真正擁護大眾利益之報紙。欺騙大眾,愚弄大眾者,固當為大眾所棄,而擁護大眾利益者,大眾亦不能聽其任人摧殘,然后新時代報紙,才有確實建立的可能”[7]。

民眾如何控制報紙的言論方針呢?成舍我的思路是:“關於報館主張及言論,應另有一監督機關,所有報館對政治、社會的批評,概應受此機關指導。總編輯之進退,亦應由此機關決定。此機關之人選,應由社會民眾團體推選。而每一報之讀者,亦得有權推代表參加每一報館之此種機關。”即在報紙之外,建立獨立的編輯委員會以監督報紙的言論方針,如此資本與言論分開,使報紙和社會合一”,就能改變報紙只是仰承資本家意旨,不敢輕有違反的弊端,使報紙能真正為“老百姓說話”。

(1)編輯委員會的組成。成舍我建議,報館編輯委員會的成員構成如下:“每一報館,必須組織一編輯委員會……委員會人選,除三分之一得由投資主辦報館者自由延聘外,其余三分之二,則應依一定比例,由學術機構,公共法團,讀者代表,分別選派。”[4]154

(2)編輯委員會的職能。編輯委員會的主要職能即在獨立主持報館的言論方針:“凡主筆總編輯之任免,報館言論政策之制定,及對每一重大事件發生時採取之態度,即悉應由其決定,主辦報館者,無權干涉。”[4]154

(3)成立編輯委員會的目的。建立此編輯委員會的目的就是保証報紙反映民眾訴求,避免如西方一樣以資本家個人利益支配報紙言論及所謂黃色新聞泛濫的弊端,使報紙真正實現大眾化。這樣為老百姓說話的報紙,自然能夠得到人民支持,銷路必會大增,不會損害資本家的利潤。因此,成舍我認為:“此非英美式‘言論出版自由’制下之報紙所可比擬……戰后報紙私營,一方面需要大資本,一方面又怕蹈英美資本家操縱報紙之覆轍,但此重大矛盾,由於上述‘言論權’與‘資本權’的切實劃分,即有合理解決可能。”[4]154

為使報紙真正為人民說話,而不至於成為少數人的“禁臠”,成舍我主張將具有報紙產權的董事長、董事和編輯委員會成員等都視為“法律上”之記者,他們必須承擔報紙的言論責任,接受大眾的監督,“如此,則彼等凜於責任所在,英美所日夕講求之‘報紙淨化’,在中國或竟可不成問題”[8]。在成舍我看來,隻有權力相互制衡的制度設計,大眾的自由權利才有可能實現。

3.新聞報道平民化。長期以來,中國報紙的內容偏重於政治官場方面,多關注政治要人的行蹤及其宦海沉浮,在成舍我看來,這樣的報紙,“不過是些升官圖,起居注,和特殊階級的消遣品,與大眾不發生關系,沒有讀的必要”[3]86。這樣的報紙內容必須改革,以適應讀者的需求:“內容應由政治轉到廣義的社會,讀者應由少數特殊階級,到全國勞動大眾。就是要將向來被視為特殊階級的讀物,變成大眾的讀物。”[3]86

報紙的內容“由政治轉到廣義的社會”,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呢?在《中國報紙之將來》這篇文章中,成舍我指出,中國當前報紙過分注意“政治消息”“盜劫”和“變態戀愛”,而這些內容會隨著時代的進步漸漸退落到極不重要的地步,將來人們的注意力會向“科學”和“藝術”發展,這些內容將日漸成為報紙的主要內容。因此,中國將來的報紙,在言論方面,當以民眾利益為前提,反映民眾呼聲,表達民眾疾苦﹔“而報館對於新聞的選擇,科學消息,藝術消息,一定將要佔據未來報紙中極重要的地位”[6]37。簡言之,新聞的選擇要關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要能提高民眾文化素養。中國報紙在內容上須“由政治轉向社會”,同時在形式上也須改變“文字深”的弊端,以適合普通百姓的閱讀水平,以“文字淺顯,重風趣,戒沉悶”[4]157為辦報目標,以適合讀者的接受水平。

4.報紙發行普及化。報紙大眾化,最終要靠發行來實現,但成舍我痛苦地看到,中國報紙的發行量太小,報紙成為少數人的奢侈品和特殊階級的讀物,不是大眾報紙。為此,成舍我提出“報紙下鄉”的口號,強調報紙要深入民眾,以全國人民為發行對象,使報紙能夠真正為民眾所享用。[9]132因此,成舍我在《立報》發刊詞中提出,《立報》要“以日銷百萬為目的”[1]100,這種高發行量的“大眾報”,除了依賴國家在交通和教育等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外,報館本身亦須針對中國報業“定價高,篇幅多”等弊端,在“降低定價”和“改進發行辦法”等方面下功夫。

(1)降低報價。成舍我看來,報紙之所以難以走向大眾化,“其唯一致命的原因,就是報價太貴,老百姓看不起”[9]133。為降低報價,使普通讀者讀得起報紙,當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辦小型報。中國報業不能走英美式的大報路線,而是要向法德學習,辦小型報,以降低報紙的成本。第二,“精編主義”。報紙雖為“小”,但在內容上要力取“精編主義”,提高報紙的信息容量。第三,政府補貼報業。“平價報”是如“平價米”“平價布”一樣的生活必需品,政府必須進行補貼,以降低報紙售價:“即報紙售價,而由政府規訂(定),而由政府以適當定價,供給各報館用紙。”[9]134第四,企業化管理。報館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辦報成本。

(2)改進發行辦法。中國報紙都集中在大城市,這種報紙既難登載地方消息,也難在最短時間內送至讀者面前,滿足其閱讀需要。因此,報紙應在全國普設分館。這種分館,既是地方發行機構,也是報紙的地方版。地方分館通過無線電與總館共享信息資源,編輯登載地方新聞的地方版,利用現代交通工具,將“總館之正張”與“地方之副張”共同發行。“如此,則屬於全世界及與全國有關之事件,各地方重大事件,正張已全部包容。而屬於每一地方之事件,則副張可詳載無遺。”這樣可避“都市報”與“地方報”之短,而融其所長,不僅會提高其廣告收入,也會大幅度提高報紙的發行量。[6]39

5.新聞教育全能化。成舍我以“報紙要向民間去”和“工作者有其報”為其新聞理想,認為“未來的中國報紙,他應該受民眾和讀者的控制。他的主權,應該為全體工作人員,無論知識勞動或筋肉勞動者所共有”[10]94。

產權的多元化隻能消滅勞資對立,但不能泯滅體腦之間的界限,尚不是真正的大眾化。成舍我認為,報紙真能走向民間,消滅這些界限的具體途徑就是“高深的研究和普通技術的訓練都不偏廢”的新聞教育:“從未來報紙大眾化的傾向著想,消弭勞資對立,並訓練手腦並用的工作者,更有急切的必要。”[10]96對於培養全能型新聞記者的方法,成舍我建議,學校、報館與工廠合一,初級班造就印刷工人,高級班造就發行、廣告及事務上的管理人員,本科則造就常識充足、學有專長,且對新聞事業具有深刻了解的編輯採訪和報業指導者。[10]91-92希望通過這種新聞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既能做新聞記者,又能做排字工人。這樣“手腦並用”的記者“才可以算一個完全的新聞記者,而腦力勞動和筋肉勞動也就可以合而為一了”[3]87。成舍我認為新聞教育要培養“手腦並用”的全能型記者,打通勞心和勞力,其實質在於要培養獨立的記者個體,報紙的大眾化才有可能實現。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