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傳媒的政治管理價值:
(一)構建認同感和歸屬感。社區自治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居民對所居住小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隻有在這種認識下,居民才能真正談得上是自治,才能以較高的主動性來處理本小區內的事務。簡而言之,就是讓小區居民感覺自己小區的事情就像自己家的事情一樣,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認識到社區治理是每一個人的事情,並關系到每一個人的幸福安居。民進中央副主席蔡達峰在社區調研時也強調,社區自治的靈魂便是居民社區共識的養成,社區形成的原因正在於居民生活有賴於此、情感有賴於此,對此有歸屬感。[6]
社區傳媒的一大特點或者說相比大報的優勢就是專注本地新聞、本社區新聞。就美國社區報而言,這種深入社區的特性可以表現在社區報會刊登社區居民的婚喪嫁娶、比賽、通知等信息,而且在報道時常常採用小區居民的真實姓名,從而賦予其榮耀感,並增強其認同感與歸屬感。另外,在報道方式上,社區報慣常採用親近性的、故事性的話語報道方式,像一個老朋友一樣對社區內的大小事務進行報道,並提出中肯的建議。可以說社區報在內容和方式上都深入人心,易於被小區居民接受和領悟,讀者會慢慢形成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這種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建立能極大地促進居民對小區事務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從而促進社區管理的良性發展。
(二)作為社區自治平台的價值。如上所述,社區存在著五種力量,社區治理就是要均衡這五種力量,但是長期以來社區治理缺乏一個開放的平台,在社區信息公示,社區決策制定、執行、監督等方面存在瑕疵。普通居民對社區治理熱情度不高,往往處於被動局面,等到出現問題時又往往因為木已成舟而顯得被動。而且,社區治理在朝向社區自治的方向發展過程中,必然要求社區能有一個公共的平台去承載這一制度。這一平台的價值一方面在於信息、意見的溝通交流,另一方面在於政策制定、執行的商議、監督。
在政治管理層面上,這一平台並不同於其媒介意義的公共領域價值,因為公共領域側重於媒介自身所體現的意義,而其政治管理平台作用則體現其政治管理工具意義。作為一種自治平台,社區傳媒可以是網絡、報紙、廣播等信息平台。與傳統媒體的不同之處在於其互動性和參與性,極大地降低了社區居民間的溝通成本,並緩解了由於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不必要的矛盾。社區傳媒的親近性決定了其讀者可以就社區建設和社區生活中普遍關心的問題進行公開而透明的交流,促進問題解決,從而使社區媒體真正成為一個廣泛的、相互溝通的平台,一個公共管理監督的論壇。
四、結 語
社區治理離不開社區傳媒,特別是在目前中國政治體制改革下,單位制弱化,社區也將逐步替代居委會的功能。社區自治的強化將極大地促進基層自治的科學民主化,從而促進基層政治建設。社區傳媒在社區治理中既是傳聲筒,又是公共平台的建構者。社區治理在利用社區傳媒實現良性發展方面應該繼續推進。首先,在利用社區媒體的媒介作用上,應繼續強化社區傳媒的信息服務功能,促進信息的貼近性和實用性,樹立服務意識。其次,在政治治理層面,社區傳媒應該強化公共管理平台建設,努力打造一個有著充分話語權而且能夠保証居民獨立自主的民主管理平台。這一平台的建設需要開放透明的輿論環境,並且賦予每一個居民以自由平等的參與權和管理權。
總之,社區傳媒在社區治理中扮演著傳聲筒和平台建構者的重要角色,目前在我國社區建設如火如荼,社區治理改革日益深入的情況下,社區傳媒必然會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都市類報紙日趨衰落的大背景下,社區傳媒這種能在小處著眼、在小處大做文章的發展路徑也對報業發展具有啟發意義。(路陽為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新聞傳播學碩士生﹔郝一民為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1]羅序文,李先宏,孔文瑩.我國社區報發展態勢淺析[J].新聞前哨,2011(10).
[2]馮娜.中國城市社區治理研究——以成都市社區治理為例[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11.
[3]魏娜.我國城市社區治理模式:發展演變與制度創新[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1).
[4]李瑞芬.社區報——都市報新的突圍模式[J].新聞知識,2004(7).
[5]張學標,嚴利華.大眾傳播媒介、公共領域與政治認同[J].新聞與傳播評論,2010(1).
[6]蔡達峰.對社區自治要深化認識[EB/OL].上海統一戰線網,www.shtzb.org.cn/shtzw/node264/node269/node271/u1a1762686.html